APP下载

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2016-10-11匡玉珍

科技视界 2016年24期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启示挑战

匡玉珍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时期,而价值观教育却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价值澄清法作为当代道德教育理论中最具有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一种方法,它看到了传统德育方法不适于价值观教育的种种弊端,对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发展和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德育工作者可以批判地吸收价值澄清理论的合理成分,剔除其道德相对主义和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弊端,创造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我国德育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挑战;价值澄清理论;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时期,而价值观教育却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首先,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更为激烈, 价值观教育的对象不可避免地处身于多元文化环境中;其次,市场经济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自主、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但与这些积极方面相伴而生的是社会公德和道德意识一定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在价值观评价中比较普遍地出现了迷惘。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成为加强和改进当前德育的主要任务。

1 价值澄清理论的核心思想

由拉思斯等人创立的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集中在“三阶段七步骤”的评价过程和澄清策略上价值澄清方法的研究者认为,为了帮助学生澄清和发展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可以建立一种价值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学生可以确定他自己的价值。拉思斯等人将这一过程称为“评价过程”,具体包括选择、珍视和行动三个阶段,可分为七个步骤:(1)完全自由地选择;(2)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选择;(3)对每一个选择途径的结果加以充分考虑后进行选择;(4)喜爱做出的选择并感到满足;(5)乐于公布自己的选择;(6)按做出的选择行事;(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上述七个步骤中,一、二、三 步对应于选择阶段,解释如何选择自己价值观的问题,四、五两步是对自我价值观的评价,对应于珍视阶段,六、七两步是根据价值做出行动,属于行动阶段只有这七个步骤完全被经历之后,才算真正澄清并获得了价值观。①

可以看出,价值澄清理论极为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价值澄清学派不主张灌输不主张强迫命令式地要求学生,认为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或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澄清自己的价值或行为,并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动,从而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价值观是与某个群体中的个人相联系的,它是个人发现与选择的事情。②在多元社会中存在很多价值观的冲突。这导致学生的价值观的混乱并产生一系列的行为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以发现和澄清他们的价值观。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在发展,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善于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做出判断,而不是仅仅的传授某一种固定的观点。

2 现阶段我国德育面临的问题

2.1 知行脱节

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行脱节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洼的焦点问题。知行脱节,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有些学生虽然通过学校教育已具备了相应的道德知识,甚至在德育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却相差甚远。具体表现为说的和做的不一致。在学校和在家庭里、在公共场所不一致,在人前和在人后不一致等等。

2.2 德育课堂过于沉闷,灌输教育弊端显露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方法僵化的问题一直存在并没有改观,表现为一言堂教学居多,老师讲课一味的灌输,课堂枯燥,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虽然,目前很多中小学教改开始尝试了研究性学习、参与式教学等,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学的知识随学随忘,并不能相应的应用与实践之中。一味的灌输,使得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缺乏判断与选择能力。

2.3 大学、中学、小学德育内容有颠倒之嫌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人的道德成长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应当是循序渐进,不断成熟的,但目前我国出现了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即“大学生要补小学生的课 ”, 一些大学生、中学生的道德表现还不如小学生。如个人礼貌不佳、社会公德缺失等。原因何在?一些学校只对考试内容的重视且不管学生是否真的接受德育内容,造成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机械化记忆,没有形成知识的内化,这些学生在接受了道德教育之后不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

2.4 德育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新时期不断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给学校德育提出了新课题。例如,对传统道德的叛逆现象、父母与子女问的沟通障碍问题、校园黑社会现象、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大学生及中学生中存在的同居等等。德育课很少结合这些实际问题进行课堂的教学。现在的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不能利用德育知识区分它的好与坏,用怎样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这些问题,当自己面对这些问题时怎样用自己学到的德育知识去选择自己的行为等,学生都不会作出合理的选择。

3 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价值澄清理论及其教学方法,在西方德育理论工作者中广为流传,广泛使用,成为西方德育工作的普遍法则之一。价值澄清理论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同样可以指导我国的德育工作。

3.1 高校德育要“教会选择”

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学校德育“教会选择”。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进步变革和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学生在面对各种价值观时,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陷人价值混乱。帮助学生正视这些选择和冲突从而使他们树立起有益于社会发展和自己健康发展的价值观,应当是学校的一个重要责任,学校德育应该“教会选择”。学校应该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鉴别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道德状况,自主地、合理的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并相应的形成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品质。

3.2 重视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提高德育实效

知行统一一直都是德育十分重视却非常薄弱的环节。当前的德育在理论上都主张知与行相统一,承认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常常陷入形式主义的弊端之中,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脱节。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价值的形成除了选择和珍视外,最后还要经过行动的检验,并且是不断重复的行动。在学校德育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选择,获得道德认知,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道德实践,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道德认知,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最终实现道德观的形成,同时也为其以后的成长及道德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德育必须回归生活扎根于生活,德育课程重视现实的生活素材,并不排斥人类积累的传统的美德,只是对传统美德的学习不能仅仅通过书本而学习,而必须在生活中学习,因为传统美德不是写在书本上的抽象规范而是体现于现实生活中并在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对生活中所看到的、发现的实际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并作出价值选择。教师要提供机会让他们自由的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引导他们作出判断、选择,并通过各种事件成长起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3.4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反对生硬的道德灌输,注重个体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灌输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明确,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人们发现单纯的灌输是一种强制、封闭、僵化的教育方法,它忽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兴趣,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以强制的手段硬把约定俗成的一套道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灌输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但不能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观念。在我国现阶段,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就要实现道德教育方法由封闭转向开放,由单一转向多样,由外部强制灌输转向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接受,从把学生当成道德教育的听众变为道德教育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国艳.当代西方德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M].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04:12-19.

[2]冯文全.现在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22-25.

[3]水淑艳.价值澄清理论对高校德育改革的启示[J].江苏: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

[4]莫星群.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借鉴[J].吉林: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启示挑战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英语小话剧”对学生英语学习及价值观教育的促进作用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