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南京红色建筑的价值及保护策略探究

2022-06-22王云露周雨萱吴雨璇

文教资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

王云露 周雨萱 吴雨璇

摘 要:近年来,红色建筑的开发与探究问题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作为都市文化的根本脉络,红色基因的传承赓续,红色建筑浓缩了百年城市记忆。本文以南京红色建筑为例,通过研究其文化底蕴、历史价值、情感价值与美学价值,总结南京红色建筑的遗存价值。同时,根据南京红色建筑的发展现状,提出对红色建筑保护的相关策略,以期为红色建筑的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红色建筑 历史记忆 文化底蕴

据世界文化史记载,“建筑”一词通常与美丽非凡或气势磅礴的建筑物联系在一块,建筑物不仅被称为“凝固的知识”,更是被称作“凝固的艺术”。建筑就本质而言,是思想或概念的实体化,而红色建筑正是与不平凡的人和事相连,成为革命历史的见证,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红色建筑概念的外延之广:从机构旧址到人物故居,从纪念设施到烈士遗址, 以及反映革命时期党的重要历史活动、过程、思想、文化的各种遗迹,都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探索、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都蕴含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程的见证[1],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南京红色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一座南京城,半部近代史。”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近现代史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南京拥有大量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建筑。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呈现出“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价值高”的特点,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是南京市深受红色文化影响的显著表现。“每一处遗址、每一个纪念馆、每一件文物都是红色精神的载体。”[2]随着国家的高位推进以及红色旅游的兴起,南京红色文化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3]。南京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制定实施《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划》,要挖掘南京丰富的党史资源,大力传承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把红色基因一代代更好地传承下去。为贯彻落实《规划》要求,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党史办公室精心编撰了《南京红色印迹(1921—1949)》一书。2021年6月,南京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了《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并于7月1日开始实施,这标志着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有了首部“基本法规”。

保护和利用好红色资源对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意义重大,不仅如此,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建设更关系到我们对新生代的优秀革命文化教育。对于革命文化教育而言,红色建筑的意义不仅是知识灌输的载体,更是强化情感培养,使红色基因融进血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普及南京红色建筑文化及其蕴含的宝贵价值,对于红色基因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红色建筑的文化意义

红色建筑通常指近现代经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体现革命精神或文化的各种建筑及附属物,具体有重要机构和重大会议会址、名人故居、重大战役遗址、纪念设施或为纪录革命历史而修建的各种纪念碑(塔、堂)及其他纪念性建筑。随着社会建设推进,红色建筑具有更鲜明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红色建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作为红色资源,它是革命旧址,是政治工程,红色建筑的发展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第二,红色建筑具备鲜明的经济性。通过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联动,红色建筑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逐渐带动整个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第三,红色建筑具有鲜明的文化性。红色建筑的建筑风格不仅可以记录历史故事,也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加持让红色建筑历久弥新。

三、新时期南京红色建筑的价值分析

(一)铭记革命精神的历史价值

红色建筑作为红色文化遗迹之一,是讲好革命故事的关键,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与沉淀,向人们展示出我国近代社會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经济发展。作为革命遗产,红色建筑见证了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爱国仁人志士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革命历程,是中国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表征。我们应深刻了解红色建筑的内涵,注重历史文化元素的提炼与传承,感受红色精神文化。

(二)传承革命文化的美学价值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建筑也延续了注重建筑内蕴的审美观,外形追求形式美的同时兼顾建筑的精神要素和文化内蕴追求意蕴美,其中红色建筑最为典型。依靠中国上百年的抗争史、无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南京红色建筑的建设过程不仅仅是机械工程工作的过程,更是艺术的构建过程。作为有艺术美感的物质形态,红色建筑具备了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能够唤起人们对那段充满了激情的、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时代的回忆,净化审美主体的心灵,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带给人强烈的审美满足。

(三)体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价值

一座城市需要外形华丽精巧的建筑,更需要在历史中沉淀下来丰厚感情的建筑。它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外形,也不在于它的功能,而是一种情感符号。作为载有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历史性建筑,红色建筑的情感价值在于:其一,增强政治认同和民族自信,激发人们内心的崇高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可以从感性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其二,强化历史延续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激励后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四、南京红色建筑的开发与保护的基础性分析

(一)南京红色建筑的开发与保护价值分析

1. 南京红色建筑的开发价值

(1)文化价值。南京红色建筑的开发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红色文化遗产是南京市的精神财富,象征着人民对于历史的铭记,它是一种文化载体,既代表民族历史、集体记忆,又体现人文价值和城市形象。对于南京红色建筑的开发,无疑是对当地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遗产的充分利用以及对民众文化自信意识的81CA647A-C4E6-4CB1-B19D-9B52F8E01447

巩固。

(2)社会价值。南京红色建筑的开发有利于激发爱国情怀,传承革命精神。南京是中国革命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的红色建筑是南京市近现代红色文化遗产的代表,同时也反映着南京地区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明程度。南京红色建筑开发的重要目的与价值正在于传承与发扬红色革命精神,鼓励全民参与、全民学习,引导正确的民众认知方向。

2. 南京红色建筑的保护价值

(1)维护文化多样性。“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的文物保护的重要价值。红色文化是当今中国社会多种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红色建筑正是红色文化在当代的重要物质载体,因此对南京红色建筑的保护将有利于南京文化的多样性。

(2)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发扬红色文化必须注重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而推动红色文化传承正是红色建筑保护不可忽视的价值。南京积累的红色建筑是增强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而这些建筑背后象征着的是宝贵的革命精神意志。在南京,为使红色文化能够长久地被传承下去,红色建筑保护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二)南京红色建筑开发与保护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1. 南京红色建筑开发与保护的优势

(1)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称号,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红色文化是南京多元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的红色建筑资源开发较早,红色旅游景点总量多、类型全、分布范围广、整体知名度高、质量好,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2)自然地理条件优势。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这些便利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仅为南京红色建筑开发与保护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而且通过对游客的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帮助后期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2. 南京红色建筑开发与保护的劣势

(1)空间布局分散。南京红色建筑数量在全国虽然位居前列,但分布地区多元,呈现出不均衡聚集性的空间分布特点。从古建筑保护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分布不利于红色建筑的集群式开发与保护。并且有的红色建筑位置偏远,周边环境条件不佳,不仅开发与保护工作复杂,而且系统保护与长期传承也面临

困难。

(2)标准化管理困难。南京地域面积大且有多个行政区,红色建筑数量多且类型多元。红色建筑的管理标准多样,而管理单位之间沟通不畅,管理标准难以统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修订与完善,管理的系统性与动态性无法得到保障,无法动态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对红色建筑的开发与保护利用产生不利影响。

五、南京红色建筑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一)缺乏针对性的红色建筑保护法律

21世纪初期,中国红色历史建筑法律化进程正式开启,全国和地方先后开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严落实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等现实问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0)、《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划》(2021)等法律法规分别从不同维度对红色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做出了具体规定。然而,长期以来国家以及地方的立法模糊,权责划分不明确,致使在法律文件的贯彻过程中,亟待保护的红色历史建筑难以获取针对性的法律支撑。

(二)体制机制不够顺畅

南京红色历史建筑资源丰富,遍布各地,归口复杂,分属的管理机构各异,存在“九龙治水”等突出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下辖“七馆两所”的南京市博物总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就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部际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各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高效地推动相关产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管理、宣传等联合工作。

(三)红色建筑旅游文化空间布局不合理

南京红色建筑呈现出整体分布失衡、局部分布聚集的特征。在此天然條件的基础上,跨区域联合、联动发展等方面仍有待加大权重。南京作为一座宜居城市,红色历史建筑与生活区划、商业区划、工业区划等地理区域间的关系也是其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之处。

(四)产业链条短板,受众面窄

开发利用率低下,产品产出单一,内涵挖掘不足成为南京红色建筑的首要问题。大部分南京的红色历史建筑(场馆)未能够依托技术手段来提升自身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等性能,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匹配化、沉浸化的游览体验。红色历史建筑的受众面过于狭小,导致个性化的体验、大众化的参与难以落实,目前客源单一化存在愈演愈烈的趋势。

(五)红色建筑开发与保护工作专业性人才缺乏

红色建筑开发与保护专业性人才除了公众熟知的讲解员,还包含从事相关红色工作的行政、运营、策划、研究等各方各面的人才。而目前,这些人才储备不足,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选拔、考核、评价的相关机制。

六、南京红色建筑保护策略探讨

(一)加强立法,推进红色建筑保护“活化性”

制定纲领性法律法规,为红色建筑的传承以及保护提供法律保障,确定红色建筑法制化建设方向。结合南京地方实际与基础,细化法律条文,针对南京红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引导红色建筑开发与保护,推进红色建筑发挥南京特色,促进红色建筑“活化性”保护,丰富红色建筑精神内核。

(二)制度建设,增强管理发展体制“完善性”

明确南京红色建筑发展目标,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统筹管理南京建筑管理部门。通过对南京各地区的红色建筑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整合红色资源,通过政府对于南京市红色建筑的统一指导、规划、协调、监督,统筹南京红色建筑开发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促进红色建筑有序健康和谐发展。同时在坚持统一的规划下,做到“分而处之”,依据各红色建筑特征,制定特色化开发与保护机制。最后完善南京红色建筑的责任体系,确立责任单位制度,明确红色文化资源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为保护责任人。81CA647A-C4E6-4CB1-B19D-9B52F8E01447

(三)依托战略,提升开发空间布局“优化性”

依托區域发展战略,探索推动建立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机制。针对南京红色建筑分布不均衡性、聚集性等特点,采取由点到线与由点到面的整合战略,全面优化红色建筑旅游开发空间布局,打造一脉相承的红色主题。一方面,以探寻抗日足迹为线,将较为分散的红色建筑,诸如梅园新村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及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等,由点化为线,构建红色旅游主题线,便于游客对南京红色建筑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采取由点到面的形式来加强南京红色建筑管理,积极探寻红色建筑与城市社会公共系统、周边环境、市民生活需求等方面的关系,加快红色建筑融入城市系统,构建全面系统的红色建筑网格布局,提高红色建筑内生动力。

(四)创新驱动,促进红色建筑旅游产业“全局性”

注重南京红色建筑资源的开发,结合南京本地的红色资源,开发完善全局性的红色建筑产业链,推动南京红色建筑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推广,为红色建筑增添附加值,形成较为完善的红色建筑旅游产业链,展现南京红色建筑旅游的多元化。同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推进沉浸式体验、云观展、VR(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可视化、数字化讲解等应用发展南京红色建筑旅游产业。

(五)队伍建设,保证人才培养机制“长效性”

加强人才的分层培养,优化人才机制,夯实人才基础,加强队伍建设。加快优化红色旅游人才梯队、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等体制机制,推动机制创新,重视人才培养,在大学或职业学校中开设专门课程加强对于红色建筑文化的专业培训,挖掘出红色建筑开发与保护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加强红色建筑开发与保护专业人才的业务和素质培养,提高专业人才的待遇并改善工作环境,建立完善该类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

七、结语

“回望历史,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总有伟大的英雄群体力挽狂澜,正是他们前赴后继舍身忘我的革命斗争,才挽救了民族危亡,使我们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4]红色建筑作为红色基因继承与发展的载体,是一部部静待后人仔细翻阅的史书,其细节呈现出不同时期的革命战争场景,体现出烈士们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作为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古都,南京应当充分发挥红色建筑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加强立法与制度建设,完善红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全面优化红色建筑旅游开发布局,打造高质量红色建筑旅游开发产业,积极突破当前红色建筑开发保护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做到真正有效地活化南京红色建筑资源,为红色文化传承带来崭新生机,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参考文献:

[1] [2] 张俊.统筹保护红色建筑  弘扬传承红色精神[J].城市建筑,2021(24):79-82.

[3] 郭志强.湖南建工集团:把党史教育写在红色建筑的保护传承上[J].中国经济周刊,2021(18):92-93.

[4] 杨泰生,刘汝深.走进莱芜战役纪念馆  追寻红色建筑印记[J].建筑,2021(16):25-26.81CA647A-C4E6-4CB1-B19D-9B52F8E01447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古琴——最具东方哲学气质和文化底蕴的音乐
中国传统元素在新中式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中学教材中的又一悲剧形象
文化底蕴·题型多样·素养提升——2014年高考论述类文本命题评价
通过诗歌阅读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