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张生形象嬗变
2022-06-22陈彬姿
陈彬姿
【摘要】 在唐代元稹创作的《莺莺传》中开始出现的张生形象在文学发展史上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本文一路追溯《莺莺传》的流变与发展,从中提炼分析张生的人物形象,着重论述了对张生形象演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两部文学作品,即《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总的来说,张生的形象在大的层面完成了一个从薄情汉到痴情种的过渡,除此之外,其性格细节方面也有不少的嬗变与发展。
【关键词】 《莺莺传》;张生;形象嬗变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0-0004-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0.001
《莺莺传》是由唐代文学家元稹创造的一篇传奇小说,这之后历朝历代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加以改编摹写,因此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流变与发展,这不仅让小说内容发生了改变,其中的人物形象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嬗变,张生就是其一。本文从多个时代多个版本的故事入手,探究了张生形象演变的大致历程,总结出其形象由薄情负心到痴情志诚的一个流变结果。目前学界对其形象嬗变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薄情和志诚两个方面,对张生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变化关注较少,因此本文除去研究核心形象外,对张生其余的形象细节也做了探寻和考察。
一、《莺莺传》张生形象分析
《莺莺传》讲述的是一个贫寒书生对一个没落贵族家小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故事要从普救寺说起,那时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正好遇上了同样寓居的远方亲戚崔氏一家,崔家财产丰富,而当时正值兵乱抢劫,张生便托官吏保护崔家,这才免了一灾。在崔氏寡妇的谢答宴上,张生对其女儿崔莺莺一见钟情,便托婢女红娘传书,崔莺莺起先大义凛然的拒绝张生,后来终于还是在了一起,耳鬓厮磨,儿女情长。感情正浓时,张生却要进京赶考,几个月后才回到蒲州和崔莺莺重聚但很快又要回去准备考试,崔莺莺肝肠欲断,悲怨不已。无奈第二年张生考举不中,又滞留京师,只能和崔莺莺互传信物聊表深情。但不料张生最终变了心,竟将崔莺莺看作尤物、红颜祸水,打算远离她。后来二人各有婚嫁,张生再去看望崔莺莺,当时的人竟然还认为他善于补过,这显然是对张生的美化。
(一) 温文尔雅的守礼书生
文章一开始便耐人寻味,写到“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或朋从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张生在元稹笔下应该是个温文尔雅,孤僻守礼的美貌书生了,他在宴游时表现得沉稳持重,二十三岁还未真正接近过女色,只是还未有心仪之人,张生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便是正人君子的做派,但那一句“余真好色者”却为后文埋下了伏笔。然后发生的事更让张生的形象多了善良热心的一面,他托人保护远方亲戚一家,使得他们家的财务免于被抢。
(二)为爱痴狂的一介男子
在后来的答谢宴席上,张生对崔氏莺莺一见钟情,他托婢女红娘给崔莺莺传信,还说道“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闲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张生在这边显出了一份孤傲,但也显出了一份率真冲动,显出一份冲破传统世俗礼仪的勇气,他借杏树翻墙进入西厢幽会,显出了性情中人的那份痴情。这之后张生和天下所有恋爱中的男子一样,和意中人缠绵悱恻,牵肠挂肚,在京城还给崔莺莺寄去了信件还有胭脂华丰一类的玩意儿,其分别牵挂之情可谓让人嗟叹可怜。
(三)薄情负心的功名士子
不料最后的结局竟是“张之友闻之者,莫不耸异之,然而张志亦绝矣。稹特与张厚,因征其词。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张生竟把崔莺莺比作天上尤物,认为她会引起祸患,甚至举出殷商王西周王红颜祸水的例子,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遂抛弃崔莺莺。张生的行径即体现了封建文人的特性,他玩弄女子的感情,最初因美貌被吸引的神魂颠倒,正是体现了开头的那一句“余真好色者”也。然后他在达到自己的目的后便丢弃责任,搬出正人君子的那一套迂腐的红颜祸水说辞抛弃崔莺莺,自己则进京赶考,追求功名利禄,让人鄙夷唾弃,俨然是一副负心薄情汉的模样。崔莺莺“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寄付玉环,希望张生坚贞不变的深情嘱咐,但这换来的只有“张志亦绝矣。”张生在后去探望崔莺莺的行为更是显得虚伪,但当时人却认为他善于补过,这很明显是元稹站在张生的角度写下的,他对于张生这一形象有自己的美化,也是封建性的一种表现。
二、關于《莺莺传》的诗词对张生形象演变的影响
在《莺莺传》结尾便写到“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传》以传之。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李绅受影响写下《莺莺歌》。秦观、毛滂写下的《调笑令》中更是表达了对崔莺莺的同情和对张生的鄙夷,毛滂写下“春风户外花萧萧, 绿窗绣屏阿母娇。白玉郎君恃恩力, 樽前心醉双翠翅。西厢月冷濛花雾, 落霞凌乱墙东树。此夜灵犀已暗通, 玉环寄恨人何处?”“何处。长安路。不记墙东花拂树。瑶琴理罢霓裳谱。依旧月窗风户。薄情年少如飞絮。梦逐玉环西去。”用“玉环记恨”,“薄情年少”表现出他的立场。这之后还有宋代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将元稹《莺莺传》的故事改变用鼓字词唱出来,情节及人物形象并未发生很大改变。其中几段写得情景合一,将人物情感心理细致的描绘出来,极具美感诗意。比如其中一段写道“屈指幽期唯恐误。恰到春宵,明月当三五。红影压强花密处,花便是桃源路。不谓兰诚金石固。敛袂怡声,恣把多才数。惆怅空回谁共语,只应化作朝云去。”生动形象地将张生去往西厢幽会的心情描写出来,继而描写他遭到拒绝的惆怅,这里还是不能否定张生的那一种少年的情思,将他的期待盼望都呈现出来,就如世间所有等待心上人的男子一样,表现的天真单纯。最后两段写到“梦觉高唐云雨散。十二巫峰,隔绝相思眼。不为旁人移步懒,为郎憔悴羞郎见。青翼不来孤凤怨。路失桃源,再会终无便。旧恨新仇无计遣,情深何似情俱浅。”表现出崔莺莺的悲怨愁恨。“镜破人离何处问。路隔银河,岁会知犹近。只道新来消瘦损,玉容不见空传信。弃掷前欢俱未忍。岂料盟言,陡顿无凭准。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很。”这段末尾,作者已对张生发出了谴责和不满,反复描写崔莺莺的愁怨哀情,表达的是对镜破人离的遗憾与悲伤,对张生始乱终弃,弃抛前欢的怨恨,这对于其后《莺莺传》的故事演变及张生形象的嬗变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宋代后续出现的还有话本《莺莺传》和《莺莺六幺》等,但都已佚,因此无从考证内容。CD542A59-97E9-4ADB-9841-AE76403D50F2
三、《西厢记诸宫调》张生形象分析
《西厢记诸宫调》使故事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使一个男子对女子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变成了有情人共同对抗封建家长,最终终成眷成的美满故事,主题也上升到了反抗封建礼教及封建婚姻制度,追求婚姻自由和真挚爱情的高度。故事在原来的基础上改编为书生张珙和相国千金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书生张珙在赶考时途经普救寺,遇上了崔莺莺,对她一见钟情,想方设法地接近崔莺莺,无奈崔莺莺已经和表兄郑恒有了婚约。但当时叛军孙飞虎率军包围普救寺,提出要娶崔莺莺才能撤兵,崔母对张生说“祸灭身安,继子为亲” ①,张珙写信给白马将军帮忙退兵,但崔老夫人却不甘心将女儿许配给穷酸书生,崔莺莺对此感到愤怒,激烈反抗。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频频私会,走到了一起。崔母发现后,要求张珙进京赶考,只有取得功名才能和自己的女儿在一起。但所幸张珙一举及第,荣归故里,迎娶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故事人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张生不再是曾经那个负心的薄情汉,而是变成了一个忠于爱情的有一点痴狂有一点呆气的书生,形象愈加地饱满丰盈。
(一)痴狂才子
张生在出场时的形象描写便焕然一新,俨然是才子的标配,《董西厢》中写到“有宋玉十分美貌,怀子建七步才能,如潘岳掷果之容,似封骘心刚独正。时间尚在白衣,目下风云未遂。” ②着力刻画张珙的美貌与才华。同时,张珙的社会地位也获得了提高,成了尚书之子。张珙在见到崔莺莺后便为她神魂掉倒,可以说仍是见色起意,文中这样描写“张生见了,五魂悄无主,道:“不曾见恁好女;普天之下,更选两个应无。胆狂心醉,使作得不顾危亡,便胡做。一向痴迷,不道其间是谁住处。” ③他一介书生妄想追求相国千金是他痴狂的一大表现,他想方设法接近崔莺莺,欲与她相识,随后便发生了他借故住在西厢,月下吟诗等事。他的痴傻表现在他第一次见到崔莺莺,便对她说并不曾嫁娶,围绕着崔莺莺团团转几乎荒废了学业,甚至“不以进取为荣, 不以干禄为用, 不以廉耻为心, 不以是非为戒。” ④,被红娘嘲笑作傻角。但他也算精明,认准了红娘这个好帮手,让红娘帮自己传递信物消息,赠之以两支金钗最为回报。
(二)软弱庸劣
张珙虽然一直表现的痴情执着,但他的个性中仍然有软弱的成分,老夫人很快就赖婚,但他无计可施,也不敢发怒,只能“不语不言,闻着酒只推瞌睡,枉了降贼见识,歪着头避着,脸皮通红,筵席上软瘫了半壁。” ⑤同样在崔莺莺给他写了《明月三五夜》约他见面后,他兴致勃勃地如期赴约,却遭到了崔莺莺的拒绝和谴责,原因是这不合道义和礼仪,张生在这之后竟然“见人扶弱骋精神” ⑥ ,变得郁郁寡欢。在张生考取第三名回来知道莺莺许配给郑恒后,他扑然倒地,只鼻内似有浮气” ⑦ 。而后又思之曰: “郑公, 贤相也。稍蒙见知,吾与其争一妇人,似涉非礼。” ⑧还对崔母说生谓夫人曰:“莺既适人,兄妹之礼,不可废也。” ⑨ 表现的及其懦弱与妥协,缺乏抗争性。
而且他性格中也有世俗庸劣的一面,在孙飞虎包围普救寺时,他说“夫人与我无恩,崔相与我无旧。素不往还,救之何益?”僧曰:“子不救莺莺,即夫人必不使莺莺从贼。乱军必怒,大举兵来,先生奈何?”生曰:“我自有脱身计,师当自画。” ⑩这里张生并没有自愿地去帮助崔莺莺,他更多的是斤斤计较利益得失。还有在张生赴约遭拒后,他对红娘说:“如今待欲去又关了门户,不如咱两个权做妻夫。”
(三)痴情专一
但总的来说,张珙表现出的是一份深情,对崔莺莺始终心意未变,他为了崔莺莺进京考取功名,回来也并未抛弃,反而在得知崔莺莺嫁人后,欲自吊而亡,他说道“生不同偕,死当一处。” ?张珙痴情不减,情谊深长,而且他和崔莺莺一道反抗封建婚姻,共同大胆追求爱情的精神非常值得歌颂。张生的形象已经在《董西厢》中发生了本质转变,体现了传统的才子配佳人故事模式,此时的张珙已不断向痴情专一转变,不断地表现出自由恋爱和冲破世俗的勇气与抗争。
四、《西厢记》张生形象分析
而使张生这一角色达到巅峰的可以说是王实甫的《西厢记》了,王实甫的《西厢记》情节大致延续《西厢记诸宫调》,安排结构基本一致。但张生这一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丰满与美化,而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与美好心愿也被王实甫大胆地表达出来,王实甫高举情的旗帜,表达了他打破封建礼教和婚姻的理想与愿望,表达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观念。无论是《西厢记》也好,还是张生也好,都更具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色彩。
(一)痴情傻才子
张生的出场仍是一个落魄书生,但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学习为了考取功名,但不幸屡次不中,落得“书剑飘零,游于四方” ?的下场。但他在遇到崔莺莺之后,把功名利禄都抛在了身后,心中想的只有崔莺莺。张生的痴气却依然不减,他见到红娘慌乱地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显得慌乱,不禁让红娘在崔莺莺前嘲笑他“世上有这等傻角” ?。然而张生纵使有一丝痴傻,但他的才情还是必须要肯定的,张生给崔莺莺吟诵的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以诗传情,再后来张生又以琴传情,而且最后还在应试中考取状元。张生对崔莺莺的追求非常执着,他以“早晚温习经史”为名借助在西厢,然后与崔莺莺隔墙唱和,再以追薦先人为由参加已故崔相国法事,试图接近崔莺莺。
(二)勇敢志诚种
1.下跪表心愿
孙飞虎围寺抢崔莺莺做压寨夫人,张生更是表现了他的无畏与有勇有谋,他自告奋勇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要他帮忙率军退兵。但老夫人却赖婚,她看不起张生的门第和社会地位,但张生仍然没有放弃,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他向红娘下跪,请求红娘帮他传达心意,原文中这么写道【末跪红科】小生为小姐,昼夜忘餐废寝,魂劳梦断,常忽忽如有所失。自寺中一见,隔墙酬和,迎风待月,受无限苦楚。甫能得成就婚姻,夫人变了卦,使小生智竭思穷,此事几时是了!小娘子怎生可怜见小生,将此意申与小姐,知小生之心。就小娘子前解下腰带,寻个自尽。?张生为爱情向一个奴婢下跪,表现出他的志诚与对爱情的忠贞决绝。红娘为他所感动,帮助他与崔莺莺见面,遭到崔莺莺的假意拒绝后,他“卧枕着床,忘餐废寝,折倒得病似愁潘,腰如病沈” ?,为情痴狂,为情忧伤,俨然是痴情汉、志诚种的模样。CD542A59-97E9-4ADB-9841-AE76403D50F2
2.反抗争爱情
二人终于突破重重阻隔在一起,却又被老夫人发现,崔母逼张生考取功名,而张生为了崔莺莺发奋读书,进京赶考,于是便这样出现了千古名篇“长亭送别”,二人的爱情已经超越了爱情,超越了功名,存在于功名世俗之上,崔莺莺是这么认为的“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张生中状元后只想回蒲州见崔莺莺。但郑恒却在这时造谣张生已娶卫家小姐,老夫人再一次听信谗言悔婚,将崔莺莺许配给郑恒。但这里张生的表现不再懦弱,他的反抗斗争意识非常强烈,他这么说“夫人听谁说?若有此事,天不盖,地不载,善老大小疔疮!”张生敢于为自己辩驳,敢于守护自己的爱情。在老夫人第一次毁约时,他便愤怒反抗“前者贼寇相迫,夫人所言,能退贼者,以莺莺妻之。小生挺身而出,作书与杜将军,庶几得免夫人之祸。今日小生赴宴,将谓有喜庆之期;不知夫人何见,以兄妹之礼相待?好一个以兄妹之礼相待?” ?
张生在《西厢记》中敢怒敢言,抹去了原来性格中懦弱妥协的一面。他变得更勇敢,更有担当。金圣叹在这里点评“张生之志,张生得自言之; 张生之品,张生不得自言也。” ?最终郑恒撞死,张生崔莺莺二人终成眷属。这样看来,张生的形象已经得到了一个极大的升华,他由原来的薄情负心汉,变成了坚贞专一的痴情人,由原来的懦弱妥协转变成了现在的大胆反抗,由原来的醉心功名到现在的爱情至上……
五、明朝张生形象大致流变
明代有崔时配、李日华改编的《南调西厢记》,是因为《王西厢》为北曲,不适于笙笛,遂改作南曲。故事情节也并未发生什么改变,语言上有较多袭用王实甫的《西厢记》,只是一些细节做出了调整,张生中的是探花不是状元。明代还有陆采的《南西厢》,现在普遍对于这出戏评价不高,因为陆采写这出戏是对于李日华版的不满,他在《南西厢记》序言中是这么评价的“李日华取实甫之语翻为南曲, 而措词命意之妙, 几失之矣。予自退休之日, 时缀此编, 固不敢媲美前哲, 然较生吞活剥者, 自谓差见一斑。”陆采试图超越李日华,故其词标新立异,学者认为反而是去了原有的神韵。其故事结构大体上没有改变,张生形象并未发生大的变动,陆采只是加入了更多郑恒的戏份,但并未对故事起到很好地推进作用。
明代其后还有周公鲁的续曲《锦西厢》,是从王实甫《西厢记》的第四本“草桥惊梦”开始写的,故事情节发生了较大变化。故事中写道张生后来进京赶考失败,郑恒反而考取状元,圣上赐婚与郑恒和崔莺莺,崔莺莺誓死不嫁,红娘为了崔莺莺自请让老夫人受她为义女嫁给郑恒。张生住宿到草桥,误以为崔莺莺已嫁,又遇到孙飞虎的妻子伏虎女为夫报仇,但却因张生的美貌对他产生了不轨之心,张生几欲自杀,琴童把自己顶上帮助张生逃脱,自己与伏虎女有了夫妻之实。张生最后还是进京赶考获得状元,并向皇帝上奏郑恒抢妻一事,郑恒欲报仇,但最后在琴童、红娘的帮助下矛盾化解,张生被封为兵部尚书,和崔莺莺团聚,众人皆得封官,都成眷属,皆大欢喜。张生的形象可谓没有大的改变,仍是以考取功名的志诚书生形象示人,对崔莺莺的感情一以贯之。反而是故事中其他人物的形象得到了改变,比如说红娘、郑恒等,琴童、伏虎女更是新出现的人物。这一个故事结局好似更加美满,花团锦簇,但可以看出原先冲破封建礼教向维护封建礼教的回归,矛盾调和的中庸思想得以体现。
黄粹吾《续西厢升仙记》和原剧情关系不大,主题和佛教有关,讲的大概是张生与红娘有了私情,张生欲把红娘纳为小妾,遭到崔莺莺的劝阻。西方迦叶尊者来普救寺普度众生,红娘吃了僧人给的黑枣后有了出家之念,法聪和琴童都对红娘起了覃宇之想,遭到红娘的呵斥。张生随后也起皈依佛门之念,崔莺莺欲向红娘报仇,却被抓到了阴曹地府,她在阴曹地府走了一遭后,拜红娘为师,修炼佛法,众人都拜红娘为师,洗心革面,看破红尘,皈依佛门。最后迦叶尊者奉如来之命,宣告了张生等人的前世姻缘,告诉他们未来皆可升云。在这里可以说主题进一步发生变化,黄粹吾宣扬佛理,试图用佛理来克制人欲,达到一种无欲无求,超脱男女情欲与妒忌的一种境界。张生的形象无疑发生了巨大变化,张生由一个痴情种又变为一个三心二意的男人,和崔莺莺结为夫妻后,又想纳红娘为妾,改变了曾经志诚痴情的形象,又变为了多情负心之人。但他最后又皈依佛门,看破红尘。
《翻西厢》更是对《西厢记》做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郑恒摇身一变竟变成了一个主角儿,是郑恒借兵解围,张生反而被赶出了普救寺。郑恒和崔莺莺两情相悦,张生作《会真记》污蔑崔莺莺,但最后崔莺莺和郑恒解除了误会,成了夫妻。这个故事让人出乎意料,郑恒变成了和崔莺莺一对儿的人,张生变为了一个善妒奸恶之人。
六、清代张生考
清代查继佐的杂剧《续西厢》从第五本写起,讲述张生考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他奉旨填诗《明月三午夜》,于是他把崔莺莺的诗抄上去,被皇帝发现了其中奥秘,皇帝恩准张生与崔莺莺成婚。郑恒说谎张生已娶卫家女儿,幸有杜确将军作证。圣旨召下后,崔莺莺被封为文淑夫人,红娘被许为侧室。故事虽有变化,但张生仍保持了对崔莺莺不变的爱意,终于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
而清代另一改编本《不了缘》却改变了圆满结局,只是因为有老夫人从中作梗,违背婚约,将崔莺莺嫁给了表哥,而张生知道以后皈依了佛门。张生不改他的痴情,却无奈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无奈与社会的封建礼教与婚姻制度,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同时还有张锦的传奇小说《新西厢》,故事前半部分与之前相似,但后来张生在应老妇人要求进京赶考前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和崔莺莺喜结连理,但故事的结尾确是张生从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的空白想象。
七、结语
可以看到,从明清开始,尤其是清朝,故事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一些改编作品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好像被淡化了,更多的是遁入空门或无疾而终。这种变化的背后都有时代的影响,现在我们来对其做一个总结。张生从一个背信弃义的薄情汉慢慢地变成了坚贞志诚的痴情种,这表现的是文人或者说人民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他們渴望冲破封建婚姻的桎梏,大胆的追求爱情,这一种理想与愿景表现在士人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到王实甫“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种心愿得到了彻底的明确的大胆表达,成了时代最强音。但这种呼声也只能在社会环境相对比较自由地条件下才能得以表达。因此,明清时期的故事走向也可以理解了,尤其是清朝,封建礼教得到进一步强化,青年男女想要自由恋爱更是难上加难,封建家长在婚姻中起到绝对性作用,因此作品中张崔二人因老夫人的阻绝最后没能走到一起的故事开始出现。同时佛教观念对故事走向影响也较大。
应该说元稹笔下的张生和王实甫笔下的张生是形象最鲜明,塑造最成功的了,总的来说,张生的形象实现了由负心薄情到深情志诚的一个巨大转变,至今活跃于历史的舞台上。
注释:
①⑩董解元著、朱平楚译注:《西厢记诸宫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卷二。
②③④董解元著、朱平楚译注:《西厢记诸宫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卷一。
⑤⑥⑦⑧⑨?董解元著、朱平楚译注:《西厢记诸宫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卷七。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一本第一折。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一本第三折。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二本第四折。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三本第四折。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四本第三折。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五本第四折。
?王实甫:《金圣叹批本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1]张有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2]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M].北京.文学古刊行社,1955
[3]王实甫.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崔时配编,李日华增订.南调西厢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5]伏涤修.论陆采改编本《南西厢记》[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楼丹.元杂剧《西厢记》与其明代叙书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2.
[7]伍永晋.郑恒形象变化探因——从《西厢记》到《翻西厢》[D].江西师范大学,2009.
[8]邹式金.杂剧三集[M].北京:北京中国书店刻本,1980.CD542A59-97E9-4ADB-9841-AE76403D50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