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代文化学术整体背景下的《人间词话》之 “ 隔 ”

2022-06-22王辰龙

今古文创 2022年20期
关键词:人间词话姜夔词话

【摘要】 王国维可谓是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奠基人之一,他将中西方文学理论进行结合,提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论断。但是,由于中西文学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所以,王国维对一些不符合西方“纯文学”观念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提出了批评,如其《人间词话》中将一些使用典故、含有寄托的词作评判为“隔”词,产生了一些偏颇之论,本文试对此进行辨析。

【关键词】 《人间词话》;“隔”;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0-001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0.003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早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并明确提出“纯文学”概念的人之一,他以《人间词话》为代表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想是结合了中西美学思想的历史经验而形成的,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开始。然而,中国学术界自近代以来利用西方“纯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厚的成果,但是,断然将中国古代文学从中国古代学术整体中剥离开来,也存在着相应的弊端,目前已有学者针对此种情况进行了反思①。本文试在中国古代文化整体背景下对《人间词话》中的“隔”这一词论概念进行辨析。

一、《人间词话》中的“隔”之含义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明确使用“隔”这一词论术语的论述一共有四则,其中“隔”字首先出现在上卷第三十六则对姜夔词的评论中,而用举例对比的方式论述“隔”与“不隔”的区别则在上卷第四十则,以及上卷第三十九则及第四十一则,另外还有涉及于此的论述若干则,可见王国维对“隔”与“不隔”这一对美学范畴是比较重视的。在第三十六则中王国维将姜夔的《念奴娇》《惜红衣》与周邦彦的《苏幕遮》三首咏荷词做对比研究,而后得出姜夔二词有“隔”的缺点:

美成《青玉案》(当做《苏幕遮》)词:“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轻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1]21

又如第四十则认為陶渊明、谢灵运与苏轼之诗“不隔”,而颜延之与黄庭坚的诗则稍“隔”。不仅如此,南宋词即使或有“不隔”之作,但与北宋词相比之下,艺术水平仍然较低: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独原作‘犹)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此两句原倒置),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畔原作‘上),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1]26

此处所谓“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意谓词作若句句皆可使读者如亲眼所见,即是“不隔”,是较优秀的文学作品,反之,若不可直观,便是“隔”,而此类文学作品艺术成就则较低。而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却有着与此相反的论述,例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的赞语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2]501而钟嵘《诗品序》则认为“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3]53,可见王国维所认为的不可直观、文意艰深的“隔”近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极为重要的“比兴”。如此一来,使对中国古代文化修养不深的读者感觉到难懂的词便是“隔”词。王国维这种观点将词学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剥离了出来,一味追求审美,从而削弱了词的文化厚重感。

二、《人间词话》所举“隔”词辨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若干类词作进行了批评,其中即包含所谓的“隔”词,但是,此类词作的艺术成就并非如王国维所评论的那样不堪,只是需要一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积累才能真正洞见其中的真美,如上引第三十六则中王国维所得出的结论即有待商榷。姜夔《念奴娇》词曰: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1]22

王国维认为,周邦彦《苏幕遮》词写荷仅是写荷,并没有意图表现“人”,亦即没有比兴和寄托。姜夔《念奴娇》词中以“玉容”“青盖”代指荷,此为一“隔”;“争忍凌波去”化用曹植《洛神赋》之典故,此为又一“隔”。但是大家应该看到的是,王国维所认为的“隔”,不但不能成为此篇词作的缺点,反而独具艺术魅力,如《念奴娇》词前之小序所述,“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 [1]22经过此序的提前交代,词中作者“青盖亭亭”之比,非但不会使人觉得晦涩难懂,较之直白的叙述,反而更能够感受到作者笔下荷叶所蕴含的独特神思与情调,较之周词的仅仅直描物态,姜词还能够使读者构想出一位翩翩仙子,进而具体深入地了解到荷的精神气质,而不是仅仅只停留于荷的外形。另外,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象征,本词中无论是作者之于荷的“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还是作者想象中荷之于作者的“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留我花间住”,都体现出作者对于荷这一文化符号的深深眷恋,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在写作手法上,姜词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个性融入对荷的描写,写荷即是写人,人有知有情,故能意在言外,富有启迪性。当然,这一切都需要读者具有足够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积累,否则,面对这种文化内蕴较深的词作,就只能真如王国维所说的“隔雾看花”了。又如姜夔《惜红衣》词曰:2EFC2801-0F9A-49DC-9D09-47B941EF303A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籍。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1]22

此词在《人间词话》第三十九则中也有涉及,王国维认为姜夔《扬州慢》《点绛唇》与《惜红衣》同样有“隔”的缺点,而且周密、吴文英以及其他一些词家写景之弊病,都是因为“隔”。但是他所认为的北宋风流,在渡江之后的南宋便绝继了: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1]25

上引《惜红衣》词中以“红衣”代指荷,此为一“隔”;而“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是作者化用杜甫诗句“僻近城南楼”来慨叹自己客居时的无人问询,这是王国维所认为的此词的又一“隔”。杜甫《夏日李公见访》诗曰:“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旁舍颇淳朴,所愿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4]89姜夔此词数次借用杜诗,既有正用也有反用,但均能够做到不粘不脱,称意惬心,语如己出,使人不觉其所本。本词中“红衣”之喻与词序中提到的“数往来红香中”相对应,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相较于周邦彦之《苏幕遮》词仅仅停留于荷之物态,姜词更多了几分神韵,故白石此词的艺术成就亦不应低于周词。但是,若不熟知杜甫此诗的读者初读此词,却也只能“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了。又如姜夔《扬州慢》词所写景物均带有作者强烈且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能够化景物而为情思,并且写景不俗不滥,皆是围绕于故国之思这一主题而抒发的: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25

王国维之所以会认为这首词“隔”,是因为这首词化用杜牧的诗歌与诗境多达四处。其中,王国维所特意批评的二句却是这首词中最精妙处之一: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时“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悲景,现如今,当年的桥与月均在,但是昔日扬州城的繁华却早已不在了,更加凸显出今日的萧条。“波”与“月”一动一静,在水中共同组成的凄清画面,清晰明白,余味不尽,只不过需要读者事先对杜牧的诗有所了解而已,并不能称之为“隔”。再如姜夔《点绛唇》词同样是抒发忧国伤时之感: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1]25

这首短章之意境,含括了自然、人生、历史与时代,也体现出了作者的心灵世界。但是由于词中化用了陆龟蒙的诗句,导致被王国维评为“隔”词。其中被王国维所指责为“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二句寫作手法实为高妙:上句之“数峰清苦”状出作者无可奈何而又有所不甘的种种难堪情态,下句“商略黄昏雨”则描绘出垂垂欲雨的江南烟雨图,写眼前之景而含心中之意,既写山又写人,如此奇绝笔法实属罕见。此词语意高远,但是由于种种寄托皆在虚处,若不了解其中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及词学传统之意蕴,则无从体悟其真谛。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批评的“隔”词还有在上引第四十则中提到的欧阳修的《少年游》词与姜夔的《翠吟楼》词,与上述所列四首词略为不同的是,王国维认为这两首词中均是一词之中并含“隔”与“不隔”之处。欧阳修《少年游》词: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1]14

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上阙的艺术成就高于下阕:上阕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所描绘的画面皆如在目前,而下阕中“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二句由于分别使用了谢灵运《登池上楼》与江淹《别赋》中的典故,不能够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春草”与“离愁”,属于“隔”句。但是,这首词的优点恰恰是不重写实,不对所咏之物进行精细的刻画,而专以写意为主,凭意境取胜,加之受小令短小的篇幅所限,使用典故可以扩大词句的容量,况且所用典故也绝非生典僻典,不应武断地认为用典即为“隔”。再来看姜夔《翠吟楼》词: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1]27

同样,王国维认为此词下阕的后半段“酒祓清愁,花销英气”二句融进了作者的四海飘零且无可奈何,只好靠流连杯酒消磨志气、排遣闲愁的身世之感,故其艺术成就要低于前半段。但是,这首词是作者为了庆贺武昌安远楼落成而作的,本应以喜庆的基调来表达社会的温馨与承平,而恰恰正是由于此二句的反衬,透露出了南宋表面承平而实趋衰败的社会现状,因此这首词的意味也就变得更加深厚且耐人寻味了。另一方面,这首词以宋金议和为历史背景,如对这段历史不够熟知,则无法体会到这首词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与悲情色彩,进而导致王国维所说的“隔雾看花”现象。

以上所列的六首词作即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明确指出的“隔”词,涵盖借代、拟人、用典、寄托、反衬、象征等多种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写作手法,这些都是王国维所反对的,王国维坚持认为“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1]36所以王国维所赞赏的是像《古诗十九首》那样的不事雕饰的作品,如《人间词话》第四十一则: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1]27

《古诗十九首》与陶诗的艺术成就固然高,在词作中使用过多的修饰手法也固然会有诸多缺点,但若能使用恰当则也会有诸多优点。像王国维这样一味追求审美而完全排斥用典等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写作手法的观点未免有些许偏激,存在矫枉过正的弊端。

三、结语

所谓“隔雾看花”,若花之美为雾所遮蔽,则此“隔”即为不足。但若花与雾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花的神态外貌更比清晰之时,则会呈现出另一种美感。所以,王国维以单纯咏物的视角论词而排斥诸如用典、寄托等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写作手法,由此得出“隔”的结论,若在中国古代文化与学术背景下考量之,是有缺陷的。另一方面,王国维之所以会认为南宋词即便不“隔”,其整体艺术水平也仍然不如北宋,主要原因是由于南北宋不同的词学观念造成的,南宋词人咏物,大多比北宋词人更重寄托,而这是主张“语语都在目前”的王国维所不认同的,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对王国维的词学理论思想与其所认为的“隔”词双方均做出客观公正地看待。

注释:

①参见欧明俊《古代散文研究脱离传统“学术”体系之反思》,《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81-90页。

参考文献:

[1]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南朝梁)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王辰龙,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2EFC2801-0F9A-49DC-9D09-47B941EF303A

猜你喜欢

人间词话姜夔词话
增山词话
半梦庐词话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陆明君
新词话
词话三则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人间词话》视角下的聊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