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山县农村居民“城乡两居”研究

2022-06-21□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光山县宅基地住房

□文/ 谢 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河南·郑州)

[提要] 本文在城镇化转型视角下,以河南省白雀镇新华村农民城乡两居具体实践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居民城乡两居情况下城市及乡村房子的功能,两区购房置房的原因,探索城乡两居背后具有中国家庭特色的人口迁移规律,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稳定村民生活状态。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三农”,加上农民的“恋土”情节,根和情都在农村,使得农民仍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都拥有固定住所。这种生活方式本质是一种不完全的城镇化,体现兼顾城与乡的新型城乡关系。

现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赵宝海指出“两栖占地”造成建设用地的浪费,由于制度障碍,农户不愿退出宅基地,提出要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户收入、健全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吕军书、张硕基于“百村调查”样本分析,指出农村“两栖占地”中多为经济实力强的农户,最主要原因是乡土情怀阻碍农户退地,并强调政策的实施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祝仲坤认为返乡建房是农民工在农村拉力和城市推力的作用下,做出的理性选择,其中包括农民工返乡就业的主动选择,也包括出于生活压力的无奈抉择。汪永涛以江西宗族型村庄为调查地点,认为农民回村建房是一种攀比行为,要体现在村落里的地位优势,通过房子来争取自己的面子。方治远从家庭、社区、国家三个方面分析农村家庭进城买房是一种理性选择,指出在城市里买房是谋求家庭发展,是兼顾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的理性选择。方丽、田传浩认为,投资农村住房与婚姻需求相关联,男方家庭通过投资农村住房,来获得高质量婚姻。张婷蕊以东北三家村为例,用案例分析方法,阐明城市的房产才是婚姻的标配,并且是男方的义务。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整理发现,文献大多集中在分析农户退出宅基地以及返乡建房现象的相关分析,对于两栖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农民工在两地拥有固定住所的问题研究很少,所以本文展开对城乡两居现状的分析。

一、光山县新华村城乡两居现状

近5 年来,光山县用于居住用地的土地出让面积增长了2.8 倍,其中购买光山县城住房的人中,农村户籍的人口占63%,光山县城乡两居现象较为普遍,村民将房子看作是安身立命的场所,甚至有着安居才能乐业的说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出于务工、子女婚姻、教育等原因,逐渐在务工地城市、全国一二线城市、户籍所在地各级城市、县城、乡镇等购房,而农村住房仍然保留,或者在城镇买房居住后仍然回去将农村老家破旧的住房进行修整或者翻建,或者在农村老家已经废弃的宅基地上再建新房。以光山县白雀镇新华村为调研地点,2019 年全村户籍户数368 户,户籍人口1,438 人,常住人口462 人。新华村共有230 户村民在城市和农村同时拥有固定住所。在两居的230 户村民中,按照城市等级分为三种,在白雀乡镇购房的有95 户;在光山县购房的有108 户;在全国一二线城市购房的有27 户。(表1)

表1 新华村受调研农户城乡两居现状一览表

二、农村居民城乡住房功能

(一)以乡村为出发分析城市住房的功能

1、分得城市房地产保值增值的一杯羹。在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使得房地产业得到了居民的普遍关注。“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城镇化导致人们对城市房产的需求大于供给,所以城市房产价格一路攀升,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更是“寸土寸金”。住房价格以及升值空间是影响农民购房的重要因素,推动着农村居民的购房决策。同时,城市房地产保值升值,投资风险小,利润乐观,有投资意向和经济头脑的农村居民开始逐渐在流出地购房。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农户A(男,47 岁),2015 年在光山县以5,200 元/平方米的价格购买一套住房,那几年村里掀起了购房热潮,就在光山买下了这套房子,简单装修后就对外出租了,每年可以收到6,000~8,000 元的房租,等自己孩子结婚需要用钱时将房子变卖,能有30%利润。农户表示与将钱存在银行的利息相比,购房进行投资是个不错的选择。农民在经济活动中,往往选择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收房租或者升值后卖掉赚取差价,都会为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新华村的村民进城购房,是一种投资的理性选择。

2、彰显家庭财富的信号。住房是满足人类居住需求的物质载体,也是家庭财富的集中体现。在城市里有房,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房子作为资产,可以彰显出居民的附加值,这是一种社会资本,通俗来说就是身价。农户B(男,43 岁)在光山县城做房地产生意已经有8 年了,他说,等今年年底新的工程款下来,就再在县城里买一套。当问到“已经在光山县城买过房子了,为什么还要买”,农户B 表示,之前在新华村的左邻右舍都在光山县城买了房子,如果自己不在,县城多买几套房子,说明生意做得的不行,有房子,特别是好地段的房子,也是出去谈生意的资本。农村是一种“熟人社会”,村民之间的攀比是时常存在的。村民往往觉得“大家都买,自己不买说不过去”“自己要是在城里没房,非常的没面子”。此时,城市的住房在赋予居住功能的同时,更是与地位、身份、财富挂钩。为了“有面子”彰显家庭财富这一社会心理效应,所以选择在城市里买房。

(二)以城市为出发分析农村住房的功能

1、原乡村社区存在性的标识。老家住房的空置、土地的荒废及定居城镇,会淡化人们在原乡村社区存在性的标识,可能还会导致失去继承土地和宅基地权利,所以大部分的农民都会保留宅基地以及宅基地上的住房。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也会对宅基地上的住房进行翻新和装修,这种情况在他们在流入地获得自有住房的情况下也存在。农户C(男,62 岁),家里仍保留着宅基地,他说现在提倡大家退出宅基地,但他的内心很不舍。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劳作,这是祖上留下财产,他认为要好好守着这片地。当问到“百年后,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他面露难色表示,仍然有些不情愿地说,若不留下这间老屋,以后他的子孙再回到这村里,就像是来做客,有个老屋在,就有回家的感觉了。并且孩子一家常年在外,和村里的人联络也少,留下宅基地,孩子在这个村就还有着话语权。对于新华村村民来说,作为家乡的一员,在老家有房可以表达出他们在家乡的“在场性”,避免了因长期在外,造成的被边缘化乃至被遗忘的问题。这是农民为了保持与家乡的联系的理性选择。

2、为老人养老的交代。当下国内很多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居民,对家庭的定义和理解仍然为主干家庭形式,家庭代际互动较为频繁,家庭凝聚力仍然较强。出于家庭的责任,孩子担负着养老送终的义务。农户D(女,65 岁),孩子2019 年在光山县买了一套房子,装修好后全家人就一起搬到县城里,只居住了一个月,就觉得不如农村老家方便,煤气灶都不会使用,并且孙子现在在上高中,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自己和年轻人的作息不一样,所以不想住在一起。目前,农户D 的身体还很硬朗,还可以放牛、捡柴,生活尚能自理,所以选择了自己在农村独居。在村里,像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90%的65 岁以上的老人表示,不会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思想存在代沟,生活习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不适应大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城里也没有熟悉的邻里,生活起来并不自由,所以仍会选择在慢节奏的、自己熟悉的农村养老。

三、农村居民城乡两居原因分析

(一)在城市买房的原因

1、孩子走向城市的港湾。住房状况影响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生活满足度以及社会融入程度,住房对迁移具有重要意义。买房是“安营扎寨”的一种行为体现,有房是在城市站住脚跟的物化形式,居民的幸福感往往来源于在这个城市里是否有归属感,为了孩子能够有走向城市的港湾,父母就会为子女提供物质保障,为孩子在城里买一套房子或者交付首付。农户E(男,53 岁),其大儿子在重庆工作3 年有余,一直以租房为主,无固定居住地,无法融入这个这个城市,于是今年年初在重庆永川区买下一套房子,房价为20,000 元/平方米,一共需要200 万元,目前帮孩子支付了40%的首付。可以看出,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买房往往成为了父母对子女应尽的义务。在新华村,78%的父母表示在家庭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会提高首付的比例,以此来减轻孩子的负担。

2、孩子婚姻压迫的被逼。在对新华村的调查中,其中60%的农户购房都与子女婚姻有着一定的关联性,适婚男子想要“相亲”“结婚”,在城里买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条件,有一些家庭为了儿子娶媳妇,给农村的房子修缮或重建。即使这样,在婚恋市场上也很难“加分”。在传统观念里,婚姻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环节,父母将子女的婚姻可以说是看作头等大事,有着“生得好不如嫁得好”观念的女性,她们会十分看重男方是否在城里有房,而“不能让自己儿子打光棍”的男方父母,更是把买房作为结婚的必备条件。

(二)在农村置房(修整、翻新与再建)的原因

1、养老。养老包括了自己年老时养老所用,以及赡养家中长辈所用。受落叶归根传统思想影响,家乡是根也是归宿,为自己年老时留下一部分资产以及养老场所,对于农民工而言,他们往往把老家住房视为自己的念想、寄托和退路,乃至未来“落叶归根”的安身之处。受孝悌传统的影响,孝敬长辈是家庭生活重要的关键,“养”是“孝”的一个分支,为家里长辈养老送终,在生活上给予照料,精神上给予慰藉,经济上给予支持。农户G(男,60 岁)2016 年将老家房子翻新,他表示现在年纪大了,并不愿意给孩子添麻烦,但儿女们都很孝顺,每个月孩子都会给他打钱,还请了一个厨师,每天来给自己做饭。出于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想留在老家养老。对中国农民而言,土地为基本生活、失业、养老等提供社会保障。在访谈中,多数村民都提到了“落叶归根”,这一传统思想对大家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返乡养老是在农村置房的重要原因之一。

2、农村亲情联络。返乡建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甚至文化心理现象,不仅仅是出于经济上的考量,更混合着现实与诸多象征价值。在“熟人社会”的农村,参加集体活动或者亲戚邻里间没事的时候相互串门。住房成为影响交往亲密度的重要因素,不仅是重要的情感寄托,而且是日常生产生活相互帮助的重要途径。农户H(男,50 岁)介绍,由于自己的家族观念,所以不希望看到“断亲”的现象,自己继承了父辈的房子,逢年过节的时候就回来和大家聚聚。在问到,日常生活中大家是否常联系。他无奈地摇了摇头说,现在大家都忙于上班、挣钱,生活中很少有交集,一年到头也难得与亲戚联系一次,慢慢疏远了。但是,作为在农村长大的人们,仍然怀念着儿时淳朴的亲戚邻里关系。可见,住房还可以作为社会交往的场所,具有居住和社交的双重功能,对维系乡村的关系网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农村居民城乡两居中的问题

祖辈和父辈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体,子代家庭是城市生产生活的主体。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从开始上学就来到了外面的城市,特别是上了高中和大学,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城市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公共资源丰富,新一代多数都会选择留在城市。子代家庭生活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生于农村,长于城市;第二种,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如此一来,相比于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父辈祖辈,农村新一代人和农村的纽带并不牢固,乡土情怀也减弱许多。生活环境的不同,几代人的思想观念具有差异性,造成了对生活方式选择的不同。在访谈中,新华村的大多数青年一代表示,在农村的房子主要还是父辈去居住,自己在乡村的亲情关系网络已经淡化,对农村的认可度模糊,在城市可以更好地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所以在农村居住的意愿较弱。在问及在父母百年告世后,老家房子将如何处置。他们表示,那时房子可能就面临闲置、废弃的状况。城乡两居是代际循环的短暂过渡,城乡两居代际影响逐渐减弱,这样的生活方式最多在坚持一代或者两代人,在未来将被完全城镇化所代替。当子代转移到城市,父辈在城市和农村之间钟摆式迁移,祖辈留在农村,随着时代的变迁,祖辈父辈百年后,就会出现房子的废弃、土地资源的浪费、村落的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

五、对策建议

(一)发展特色产业,吸农创业。随着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政府提倡的茶旅融合发展,目前以发展白雀园本地的生态旅游为发展方向,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项目。各级部门要出台支持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优化金融环境,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实行项目倾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大尖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为例,完成带动增加就业130 余户,另有30 余户周边农户转业投入到茶叶种植及加工,公司为其提供优质的茶籽育种、相关的种植技术指导以及产品销售的渠道。白雀镇政府要帮扶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农民工返乡就业提供岗位。同时,企业也要为农民返乡提供技术指导,吸引农民工积极返乡就业、创业。

(二)改善人居环境,吸农回村。在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的拉力下,部分乡村精英会选择返乡养老居住。由于乡村精英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财富、资源,白雀镇政府要鼓励跳出龙门的乡村精英的返乡养老居住,首先就是要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过“厕所革命”和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白雀镇政府要调动广大的企业、农民的广泛参与,发挥好农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主体作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居民的认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

(三)健全农业社保制度,让农放心。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户籍制度的限制对农民工进城造成了阻碍,造成了农民和城镇居民享受着差异化的福利待遇。落户的高门槛,让农民不得不选择利己的最优选择。在访谈中了解到,40%的农户担心退出宅基地会面临“无法进退”的局面,失去农村基本住房保障的同时也没有享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所以选择在两地占地。在占地过后,随着人口的移动,必然会造成土地浪费。所以,为避免这一情况,要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进城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城镇福利,为农民进城提供动力支持。想要稳定农民的居住状态,提升生活的幸福感,要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维护农民的福利待遇和生活保障。

猜你喜欢

光山县宅基地住房
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房子7天内“自燃”40多次
走街串巷找住房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光山县
光山县:探索“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
光山县
一起离奇的宅基地纠纷
住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