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大学生兼职对学业和就业影响实证研究
2022-06-21周爱华李艳涛魏雨祺
□文/ 周爱华 李艳涛 魏雨祺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
[提要] 大学生兼职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通过网络问卷的方法采集570 份北京高校大学生兼职数据,并应用SPSS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获得北京高校大学生兼职的基本特征,以及兼职对学业、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兼职对学业的影响以非负面影响为主,与课外学习时间、专业认知、心理发展三个因素相关。兼职对就业是有积极帮助的,与兼职月收入、心理发展、社会经验、毕业规划、兼职技术含量五个因素相关,其中社会经验、毕业规划、心理发展是主要因素。最后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兼职管理、权益保障方面的建议。
目前,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通过兼职活动,大学生可以增加对社会的了解,锻炼自我,提升实践能力,同时获得一定经济收益。本文调查研究北京市大学生的兼职情况,并分析其对就业、学业的影响,以期为大学生兼职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2010 级之后大学生,网络发放问卷634 份,其中有效问卷570 份,毕业生214 人,在校生356 人。调查学生以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的学生为主,占总调查人数的95.8%。
研究方法分别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数理实证研究法。其中,调查问卷采用网络平台“乐调查”进行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共分为5 部分内容,分别为受访者基本信息、兼职基本情况、兼职对学业的影响、兼职对就业的影响、兼职认知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基于SPSS软件进行,将问卷调查数据处理后制作成量表,计算其Cronbach α 系数获得其信度,当Cronbach α 系数达到0.6 时即认为此量表可靠,然后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二、北京地区大学生兼职现状
通过调查,获得北京地区大学生兼职的基本特征。兼职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为熟人介绍、招聘网站、校园招聘及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兼职动机则以提升个人能力、赚钱减轻家庭负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等为主。兼职岗位类型丰富,促销导购、门店或电话服务、培训班教师、家教、问卷调查员、技能工作者等是大学生兼职的主要岗位,但总体技术性不强,与所学专业关联性也不强。兼职时间多选择在周末,其次是平时的课余时间、节假日以及寒暑假。兼职日收入多在50~150 元,月收入多在500~1,000 元。兼职收入的主要用途为生活费,其次是用于技能培训、娱乐等。大学生兼职的收获,充实生活与感悟生活是最重要收获,其次是自己支付部分生活费用,增强个人成就感,以及扩大交际圈与提升交际能力、增加工作经验与社会阅历等,总体上精神与能力层面的获得感要显著高于物质层面的收获。大学生兼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薪酬较低或发工资不按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不高、大学生兼职活动缺乏保护与管理等原因。
三、大学生兼职对学业的影响
对于兼职对学业的影响,只有24.74%的学生选择兼职对学习会有负面影响,41.4%的学生选择没有影响,还有33.86%的学生选择兼职之后更加努力学习。总体上,兼职对学生的学业以非负面影响为主。当兼职与上课时间冲突时,近60%的学生选择去上课,仅有不足3%的同学会去兼职,还有约37%的同学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而定,可见学生对上课的态度是端正的。对于课外学习时间是否受到兼职的影响,仅有15.79%的学生反映课外学习时间不够,可以看出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为充裕。兼职对专业认知的影响,有56.67%的学生没有改变,有25.61%的学生选择变得更喜欢本专业,觉得本专业很有发展前景,有17.19%的学生变得不喜欢本专业,另外9.83%的学生表示在兼职过程中找到了新的兴趣点。
基于对调查问卷的分析,选择“学业影响”为因变量,因变量有两种状态,即负面影响(0)和无影响或正面影响(1)。将兼职过程中会影响学业的因素总结为兼职动机、岗位类型、专业相关性、冲突选择、每周兼职时长、课外学习时间、心理发展以及专业认知等8 个变量,变量说明见表1。(表1)
计算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601,认为量表基本可靠,采用“向后LR”方法进行二元Logistic 回归,最终保留课外学习时间、专业认知、心理发展三个变量,将三个变量采用“强制进入”法再次进行二元Logistic 回归,获得结果见表2。(表2)
表2 兼职与学业的二元Logistic 回归方程中的变量一览表
从表2 中数据可看出,之前设定的兼职影响学业的8 个因素中,课外学习时间、专业认知这两个因素与学业影响在a=0.05 水平上显著相关,心理发展因素与学业影响在a=0.10 水平上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1.035、-0.326 和0.247,表明课外学习时间、心理发展与学业影响呈正向相关,而专业认知与学业影响呈负向相关。效用系数表明,课外学习时间、心理发展及专业认知的变化将引起2.815、1.281 和0.722 的学业影响变动。因此,不管兼职对学生的专业认知产生何种影响,只要学生有积极的心态与充足的学习时间,那么学业就不会因为兼职而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的同学会因为兼职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珍惜当下宝贵的学习机会,更加努力学习。
四、大学生兼职对就业的影响
调查显示,认为兼职对就业有帮助的受访者占82.46%,仅有17.54%的受访者认为兼职对就业无帮助。兼职有助于了解的就业信息分别为职场能力要求(28.52%)、薪资待遇(24.34%)、职场规则(22.07%)以及就业形势(21.92%)。兼职对于大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际交往能力(29.67%)、心理素养(25.20%)、工作能力(16.12%)、职业素质(16.06%)及专业技能(11.65%)。
基于对调查问卷的分析,选择“就业帮助”为因变量,因变量有两种状态,即无帮助(0)和有帮助(1)。将兼职影响就业的因素总结为兼职动机、兼职时长、兼职月收入、专业相关性、岗位类型、毕业规划、工作经验、社会经验、就业信心、心理发展及综合能力等11 个变量,变量说明见表3。(表3)
表3 兼职因素与就业关系的变量说明一览表
计算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667,认为量表可靠,采用“向后LR”方法进行二元Logistic 回归,最终保留兼职月收入、心理发展、社会经验、毕业规划、技术含量5 个变量,将5 个变量采用“强制进入”法再次进行二元Logistic 回归,获得结果见表4。(表4)
表4 兼职与就业的二元Logistic 回归方程中的变量一览表
结果显示,兼职对就业的影响因素中,兼职月收入、心理发展、社会经验、毕业规划四个因素对就业在a=0.05 水平上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1.009、1.630 和1.472,表明这四个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呈正向相关。效用系数表明,兼职月收入、心理发展、社会经验、毕业规划的变动将会引起1.604、2.742、5.104、4.369 的就业帮助变动。以上数据分析表明,社会经验的提升对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兼职,学生对于社会上的各种规则、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等会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在招聘面试、试工实习阶段就会表现得更加成熟、适应性更强,那么在就业过程中就会更有竞争力。57%的受访者认为兼职让自己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与规划,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就业。58%的学生认为兼职对心理、情绪产生积极影响,学生有了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处理就业市场上的各种情况,而用人单位也希望招聘心理素质好的人才。兼职月收入因素也能积极促进学生就业,学生在兼职时获得较高收入,原因多是兼职岗位技术含量高或者是劳动强度大,技能扎实或吃苦耐劳的学生自然是用人单位青睐的对象。
兼职对就业的影响和兼职工作的技术含量在a=0.10 的水平上呈现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92,因此为正相关,效用系数为1.998。兼职工作的技术含量越高,越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的业务能力更强,因此会更受用人单位的喜欢。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北京高校大学生兼职情况的调查分析显示,大学生对于兼职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兼职对学生学业的影响以非负面影响为主,与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心理发展、专业认知三个因素相关,只要学生能够保证充足的课外学习时间,并且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就不会因为兼职对学业产生不良影响。兼职对就业是有积极帮助的,与兼职月收入、心理发展、社会经验、毕业规划、技术含量五个因素相关,其中社会经验、毕业规划、心理发展是主要因素。学生有明确的毕业规划与积极的心态,又积累了相应的社会经验,自然就业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因此,社会、学校、家庭都应给予大学生兼职更多的重视与关注,让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社会层面,进一步规范与健全大学生兼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劳动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减少大学生兼职过程中的权益侵害。学校层面,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兼职的管理。第一,建立大学生兼职服务管理系统与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大学生兼职数据库并进行定期跟踪回访,掌握大学生兼职的基本情况,保障兼职在不影响学生学业的基础上开展;广泛收集并严格核实兼职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分门别类入库、发布,保证校园招聘信息的质量。第二,由专门老师负责大学生兼职事宜,了解兼职学生的学业规划、毕业规划、就业意向等资讯,更好地给予学生引导与管理;定期发布资讯或开设讲座给予学生在法律法规、职场规则、心理健康、价值导向等方面的指导。第三,系部积极参与,通过联系系友、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等收集更多与专业相关的兼职信息,使大学生的兼职更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家庭层面,则应在日常生活中将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金钱观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并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疏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