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1%罗哌卡因复合纳布啡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

2022-06-21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罗哌卡因硬膜外

郗 鸣 杨 莹

苏州京东方医院(215200)

硬膜外镇痛是分娩镇痛的有效手段。罗哌卡因是酰胺类局麻药,低浓度用药对产妇和新生儿均无明显影响,是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药物。为提高镇痛效果和减少局麻药物用量,既往多采用罗哌卡因与阿片类激动剂配伍用药。但阿片类激动剂存在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降低、心动过缓发生率增高的风险,还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1]。还有研究发现,芬太尼可导致新生猪小脑颗粒细胞层内细胞凋亡[2]。因此,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使用阿片类激动剂应保持谨慎。纳布啡是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激动κ受体,对内脏痛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研究证实静脉自控镇痛途径下,纳布啡对分娩痛的抑制作用优于哌替啶[3]。目前关于纳布啡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对0.1%罗哌卡因复合纳布啡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麻醉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5月在本院分娩的30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采用类随机分组方法,对产妇编号后以交替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ASA分级Ⅰ~Ⅱ级;无阴道分娩禁忌;凝血指标正常;无椎管麻醉禁忌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产科并发症;合并精神疾病;药物过敏;依从性差;长期使用镇痛药物;中转剖宫产;单侧阻滞;导管滑脱;意外穿破硬脊膜;临床数据不全。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待规律宫缩开始且产妇要求镇痛后,在L2~L3间隙实施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留置4cm硬膜外导管,并注入3 ml 1.5%利多卡因(含1:20万U肾上腺素),观察5 min内有无全脊麻反应出现。确认无全脊麻反应后,根据产妇分组情况配置镇痛药物,按照产妇疼痛程度分配负荷量,对照组采用0.1%罗哌卡因(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0ml:100mg/支)复合0.5μg/mL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ml:50ug:10/支)镇痛,首次给予10 ml混合液;观察组采用0.1%罗哌卡因(同上)复合0.2mg/ml纳布啡(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ml:20mg)镇痛,同样首量为10 ml混合液。两组均接电子镇痛泵,配方同首量,背景剂量为5~6 ml/h,自控量5~8 ml/次,锁定时间15min。严密观察产妇心电、血氧、胎心及血压等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

①镇痛效果:在镇痛前(T0)、镇痛后15 min(T1)、镇痛后30 min(T2)、宫口开全(T3)时刻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产妇疼痛程度,10分最痛,7~9分为痛至无法入睡,4~6分为疼痛影响睡眠,1~3分为轻度疼痛,0分为不痛。②新生儿状况:娩出后1 min采用Apgar评分、产后24 h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ABA)评估新生儿状态;胎儿娩出后,即刻取3 ml脐动脉血测定PH值和乳酸值。③不良反应:记录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产妇一般情况

观察组150例,年龄(26.4±3.7)岁(19~36岁),身高(162.2±5.0)cm,体重(70.3±9.3)kg,孕周(39.7±0.9)周;第一产程(661.4±291.3)min,第二产程(78.6±43.5)min;对照组150例,年龄(26.5±3.8)岁(21~37岁),身高(162.4±5.2)cm,体重(70.3±9.4)kg,孕周(39.7±0.8)周;第一产程(653.8±297.4)min,第二产程(79.9±41.3)min。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

2.2 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23例和19例产妇因符合退出标准退出研究。T0时两组产妇VAS评分较高,用药后两组评分均降低(P<0.05);T0~T3时两组产妇VAS评分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各时点镇痛效果比较(分,

2.3 两组新生儿指标比较

两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24h NABA评分、娩出后即刻脐动脉血PH值及乳酸水平比较均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指标比较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除恶心呕吐外,观察组尿潴留、瘙痒、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比较[例(%)]

3 讨论

目前国内无痛分娩普及率为10%,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达80%[4]。硬膜外镇痛是分娩镇痛的有效手段,国内指南推荐0.1%罗哌卡因与0.5 μg/ml舒芬太尼配伍用药[5]。与常用的布比卡因相比,罗哌卡因还具有时效长、毒性低等特点,在分娩镇痛中更为适用。罗哌卡因对痛觉的阻断作用较强,对运动的阻断作用较弱。研究发现,小剂量罗哌卡因有明显的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浓度降至0.1%才能有效预防运动神经阻滞[6];但罗哌卡因单独用药需要较大剂量方可达到理想麻醉效果,因此需要配伍用药。镇痛药物和局麻药物配伍使用,既可降低运动阻滞发生率,也有利于延长作用时间[7]。舒芬太尼是阿片类镇痛药,镇痛效果显著,但可激动μ2受体引起瘙痒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当前相关指南推荐的配伍用药是比较合理的麻醉方案,0.1%罗哌卡因可预防运动神经阻滞,0.5 μg/ml是舒芬太尼皮肤瘙痒发生率与硬膜外镇痛效果的最佳平衡浓度[8]。

纳布啡是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研究发现,纳布啡镇痛作用近似于吗啡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9]。k受体激动剂的作用位点集中在脑和脊髓水平,较少引起尿潴留及瘙痒等不良反应,且呼吸抑制和成瘾性较弱。宫缩痛是宫颈扩张和宫缩引起的内脏痛,k受体激动剂和μ受体激动剂对此类分娩痛均有抑制作用。但μ受体激动剂的镇痛作用受雌激素影响,因此理论上k受体对上述分娩痛有更显著的镇痛效果[10]。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0.1%罗哌卡因复合0.2mg/ml纳布啡镇痛,用药后产妇VAS评分显著降低,T0~T3时两组产妇VAS评分未见差异,表明此种药物配伍镇痛效果与有关指南推荐的0.1%罗哌卡因与0.5 μg/ml舒芬太尼配伍相近。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瘙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得益于对μ受体的部分抑制作用,纳布啡用药使瘙痒发生率降低。还有研究发现,纳布啡低剂量用药对阿片类药物的瘙痒还有一定治疗作用[11]。此外,本研究中两组产妇均有尿潴留发生。镇痛作用下,产妇排尿冲动减少易引起尿潴留[12]。而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能与纳布啡和舒芬太尼作用的受体不同有关。而尿潴留可能导致胎儿延迟下降、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应给予高度关注[13]。

Apgar评分是评估新生儿缺氧窒息程度的重要工具。但近年来有学者认为Apgar评分特异性差,应结合新生儿脐动脉乳酸水平和血气指标综合判断窒息程度[14]。本次研究发现两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娩出后即刻脐动脉血PH值及乳酸水平相近,均处于正常范围。客观证实了两种配伍方案均对新生儿影响较小。NABA是评估药物影响的筛选试验,对轻微或延迟性影响均有较高敏感性[15]。本研究两组新生儿24 NABA评分相近且处于正常水平,再次证实了两种配伍用药对新生儿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0.1%罗哌卡因复合纳布啡镇痛效果与复合舒芬太尼相近,但安全性更优,是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有效方案。但本次研究仅将ASAⅠ~Ⅱ级足月初产妇纳入研究,存在选择偏倚,其他特征人群的应用效果有待继续研究;其次,对产妇和新生儿长期预后的影响没有追踪随访,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罗哌卡因硬膜外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剖宫产产妇镇静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催产素引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改良硬膜外导管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的比较
根据雾气现象判断硬膜外腔导管位置的临床研究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