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一例
2022-06-21张羽
张 羽
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湖北武汉,430015
临床资料患儿,女,5岁。全身出现散在分布的色素减退斑、淡红色斑1年。1年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全身起红疹,消退后皮肤出现色素减退斑、淡红色斑,皮损逐渐扩大增多,偶有瘙痒感。未予诊治。患儿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体格检查:一般状况良好。皮肤科检查:颈部、胸、背、四肢可见散在分布、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不等的色素减退斑,境界不清,表面干燥无萎缩,其上未见明显鳞屑,Auspitz征阴性(图1)。左上臂肘窝处可见红色丘疹,周围有红晕。色素减退斑处皮肤CT示:浅色斑处基底细胞环完整,其上色素略有分布不均,真皮浅层散在炎症细胞浸润。于左下腹色素减退斑处取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可见淋巴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图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CD4(表皮内散在阳性,真皮内+),CD8(表皮内++,真皮内+),CD20(-),CD79a(-),Ki-67(index约10%)(图3)。诊断: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患儿家属决定继续观察,暂不治疗。
图1 1a、1b:前胸、后背及双上肢可见多发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大小不等色素减退斑,境界不清 图2 表皮轻度萎缩,可见淋巴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HE, ×100)
3a:CD3(+);3b:CD4(+);3c:CD8(+);3d:Ki-67(+)
讨论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是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cell lymphoma,CTCL)中最常见的亚型。MF因其独特的临床特征与组织病理学与其他的CTCLs而不同。典型的MF有三期表现:红斑期、斑块期、肿瘤期,但并不常见于同一患者。非典型的MF包括色素减退型、色素沉着型、鱼鳞病样型、苔藓样糠疹型、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型、大泡型、派吉特样网状组织细胞增多症、角化过度及疣状型等,其中色素减退型MF(hypopigmented mycosis fungoides,HMF)是早期MF中一种罕见的亚型。
HMF由Ryan等在1973年首次报道[1],好发于Ⅳ-Ⅴ型皮肤,如黑人、黄种人、西班牙裔等。经典型MF好发于55~60岁的中老年男性,而HMF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在儿童MF中约占45%[2]。目前关于HM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在HMF的组织标本亲皮肤性的T细胞以CD8+为主,可能与细胞毒性的CD8阳性T细胞作用于干细胞因子受体CD117,导致黑素细胞功能障碍,色素减退有关[3]。
HMF的临床表现为大小不一的类圆形或不规则的色素减退斑,边界不清,表面可有少许鳞屑,罕见表皮萎缩,主要分布于躯干及四肢,大多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轻度瘙痒。皮损可持续数十余年甚至数十年,通常不伴有全身症状。HMF早期皮损无特异性,且为慢性进展性疾病,需要与特应性皮炎、白色糠疹、花斑癣、慢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白癜风、无色素性色素失禁症、炎症后色素减退等疾病相鉴别。
HMF的组织病理特征与经典型MF相同,特征性的表现为淋巴细胞亲表皮性及Pautrier微脓疡、淋巴细胞核周有空晕、淋巴细胞在表皮基底层呈“串珠样”排列、表皮内的淋巴细胞具有扭曲的细胞核[4]。本例患儿组织病理示淋巴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层散在炎症细胞浸润符合此特征,但未见Pautrier微脓疡,推测可能与处于早期有关。本例患儿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诊断成立。
HMF目前尚无推荐指南或标准治疗方案。常用的治疗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氮芥[5],光化学疗法在HMF的治疗中较为成熟,由于简便而有效,常推荐使用。王超等[6]报道HMF患者使用NB-UVB治疗,2次/周,治疗3个月后,色素减退斑基本恢复到正常肤色。但对于早期的HMF,皮肤色素减退斑对PUVA治疗比NBUVB治疗的起效时间较短,但长期进行PUVA照射可能会导致皮肤肿瘤的发生,故PUVA不推荐用于HMF长期维持治疗中。有研究证实,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联合NBVUB治疗HMF有效[7],尽管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显示,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与皮肤淋巴瘤之间没有明确联系,但在CTCL中使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治疗目前仍有争议[8]。
HMF是低度恶性皮肤肿瘤,病程呈慢性进展性,与经典型MF相比预后较好,因而有学者认为色素减退可被认为是MF预后良好的标志。少部分HMF最终进展至肿瘤期,并导致患者死亡。
综上所述,HMF是一种罕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有色人种,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常见。病程呈慢性进展性。由于早期皮损缺乏特异性,易漏诊误诊,需尽早行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以明确诊断。外用糖皮质激素及光疗有效,可作为推荐治疗方案。对于进展期及肿瘤期患者,应行全身系统检查及淋巴结活检,以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