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急千金要方》中含麻黄方剂浅析*

2022-06-20赵美美汤晓龙袁久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病证风邪麻黄

赵美美 汤晓龙 袁久林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 201203)

《千金方》是一部集唐代以前中医药诊治经验大成的医书,该书记载了大量含麻黄的方剂,在麻黄的应用方面基本继承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的方法与特色,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麻黄的应用不断创新,从剂量、使用方法以及药物配伍上不断发挥,对探讨此时期麻黄的使用情况具有很大的文献学价值以及临床价值。此文拟通过探讨《千金方》中含麻黄方剂的分布情况、与麻黄配伍药物情况、麻黄的用法用量、方剂剂型等方面来丰富麻黄相关的临床应用内容。

1 含麻黄方剂分布情况分析

笔者收集《千金方》中含“麻黄”的方剂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千金方》中含麻黄的方剂共计182 首,分布在第二卷至第二十五卷中。涉及病证包括:风气脚毒病、诸风病、伤寒、脏腑病、消渴、疮痈肿毒等,可见含麻黄方剂治病范围十分广泛。见表1。

表1 含麻黄方剂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基本分布情况 [首(%)]

首先,从每一卷的占比分析可知:卷八治诸风中所含麻黄方剂数量最多,共42 首方,占比23.08%,主要治疗由于风邪侵袭人体后形成的各种风病;位列第二的是卷九伤寒上及卷十伤寒下,共32 首方,占比17.49%,治疗病证为外感伤寒所致诸病;第三为卷七风毒脚气,共20首,占比10.99%。此外,卷十七肺脏及卷十八大肠腑篇中各有15 首和9 首含麻黄方剂,其中卷十八大肠腑篇中含麻黄方剂只出现于咳嗽病;卷五上下两卷为少小婴孺方,一共有16 首含麻黄方剂,用于治疗小儿温病、高热、惊痫、咳嗽、哮喘等疾病。

其次,从病因病证上对这182 首含麻黄方剂进行分析,认为含麻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风邪所导致的疾病,风邪是首要致病因素。外感风邪所致的伤寒病,外感风温所致的温病,风湿内阻所致的痹症,风邪内扰的风毒脚气、诸风、惊痫、风眩、风癫、风虚惊悸等疾病,占含麻黄类方剂治疗病证帖比重最大。由此可窥麻黄不仅治在表之风寒之邪,还可以治入里之风邪。徐灵胎曾评价麻黄,认为该药“能透邪出皮肤毛孔之外,亦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1]。

2 含麻黄方剂中配伍药材分析

本研究统计的182 首含麻黄方剂中涉及212 味药材,使用频次排名在前20 的中药分别是甘草、桂心、石膏、杏仁、生姜、黄芩、防风、人参、当归、细辛、川芎、芍药、白术、茯苓、独活、干姜、附子、升麻、防己、大黄。从药物类别方面而言,用药总频次较高的分别是解表药(315 味)、补虚药(285 味)、清热药(179 味)、祛风湿药(126 味)和温中药(75 味),具体频次见表2。

表2 使用批次排名前20 的药物分类情况

2.1 解表药与麻黄配伍频次最高的是解表药。主要有桂心、生姜、防风、细辛、升麻、葛根。桂心、生姜、防风、细辛和麻黄均属于辛温解表类药,是治疗外感风寒病的常用药;升麻与葛根的药性辛凉,属于发散风热药。麻黄与解表药配伍有驱邪外出、宣肺达表的作用,麻黄与解表药同用擅治风类疾病,如中风病、风毒脚气病,防风被称为风中润药,可祛在表之风湿,亦可散风寒湿痹以疗肢节拘疼。此外,防风还有祛风止痉、祛风止痒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言其能“主大风”[2]。

2.2 补虚药与麻黄配伍频次第二高的是补虚类药,频次较高的药物有甘草、人参、当归和白术,其中甘草使用频次为130 次,亦是所有中药中配伍频次最高的一味药。甘草与麻黄配伍,在缓解麻黄的燥烈之性之余,还能增强麻黄发汗解表和止咳平喘的功效[3]。如千金麻黄醇酒汤因为甘草会阻碍麻黄和醇酒的窜走之性而去甘草。补虚药作为频次次高的一类与麻黄配伍的药,可以看出其标本兼治的用药思想,如虚实夹杂的风毒脚气病患,《千金方》用药除使用麻黄等解表药之外,尚加入人参、白术、当归等补益气血之品。

2.3 清热药与麻黄配伍频次第三的清热药中主要是石膏、黄芩及芍药。石膏善清阳明之里热,麻黄辛温宣畅气机,二者配伍用于治疗表未解而有里热之证,黄芩善清上焦之火,能泄肺热、清肝火、祛脾热、清虚火、清血热及瘀热,配伍麻黄能清肺热而助肺气宣畅调达。

2.4 祛风湿药与麻黄配伍频次第四高的祛风利湿药分别是川芎、独活和防己。祛风湿药与麻黄配伍有利于发表祛寒、发汗利湿,共奏驱邪之功效。茯苓是惟一一味用药频次进前20 的利湿药,茯苓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是利水渗湿要药,归脾、心、肾经,麻黄利水消肿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调节肺脏的功能实现,而水液的运行与肺、脾、肾三者密切相关,故二者配伍能加强利水消肿的功效。

2.5 温中药温中药中的干姜和附子的用药频次不相上下。麻黄—附子、干姜—附子是临床常用的药对,《本草求真》曰:“附子无姜不热”[4]。麻黄与温里药的配伍使用体现了表里同治之法,用于虚实夹杂或邪实正虚等病证。利用麻黄宣透肌表,干姜、附子温阳补中,助邪外出,尤利于中风病、脚气病等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脏腑等病证的治疗。

2.6 止咳平喘药与泻下药这两类药主要包括杏仁和大黄。麻黄—杏仁药对配伍应用在《千金方》中不仅取其止咳平喘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还取其宣肺发汗,宣通郁闭之效,治疗中风类病,如续命汤类方剂均包含这一药对。还能治疗痈疽肿毒、危急重症等,如卷二十二痈肿毒方中的小竹沥汤以及第二十五卷备急方中的还魂汤。麻黄与大黄是药效较为峻猛之品,麻黄为发表峻药,大黄为攻下药将军,且二者均能疗寒热、破癥瘕积聚。麻黄入肺经,调达肺气以开鬼门;大黄入大肠经,能泻下通便以洁净腑。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配伍则能表里同治以治疗肺热腑实证。

3 含麻黄方剂剂型以及麻黄的用法用量分析

《千金方》中含麻黄方剂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酒剂、煎剂,其中属于汤剂剂型的方剂最多,包括2 首外用汤剂,共140 首;属于散剂剂型的方剂有27 首,主要分布在卷八和卷九中,用于诸风病证以及伤寒诸病,散剂接触面积大,易分散,具有起效快的特点,临床往往根据疾病的需求使用散剂;酒剂和煎剂一共有14 首。《千金方·诸论》“论合和第七”中曰:“凡麻黄,去节,先别煮两三沸,掠去沫,更益水如本数,乃纳余药,不尔令人烦……”[5],认为麻黄需要先煎去上沫。笔者统计分析所有含麻黄的方剂用法时发现,只有30 首方剂在其煎服法中明确规定麻黄需先煎去上沫,可见孙氏并没有认为麻黄必须“先煎,去上沫”,而是医家根据病证、麻黄用量和配伍等多方面情况进行选择适用的煎服法。《千金方》中麻黄的用量单位有斤、两、铢、分4 种,一两约等于13.87 g,一分约等于3.47 g,一铢约等于0.58 g,一斤约等于222 g。经过单位换算,发现《千金方》中麻黄的用量范围在3.47~222 g,但是用量频次较多的在一两~四两之间,即13.87 g~55.48 g,这相较于2015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麻黄用量为2~10 g 而言多了许多。可见,麻黄剂量多少应根据不同的疾病需要进行辨证加减,而不是局限于《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不同疾病治疗使用的药物剂量不同,甚至可以大大超出临床的常规剂量,这一点孙氏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应用典范。

4 小结

通过分析《千金方》中含麻黄的182 首方剂,发现,含麻黄方剂治疗病证范围广泛,涉及妇人病、婴幼儿病、七窍病、内科杂病等,具体病证又包含风毒脚气、诸风病(中风)、伤寒、脏腑病、消渴、疮痈肿毒等。药物配伍灵活,包含解表药、补虚药、清热药、利湿药、温中药、止咳平喘药、泻下药等。剂型包括汤剂、散剂、丸剂、酒剂、煎剂,以内服汤剂为主;2 首外用方创新意,一是用“麻黄半斤、竹叶切,一斤、石膏末三斤”[5]这三味药煮汤冷却后搽拭身体、头额、心胸处以降温退热,进一步完善了外用物理降温退热的治法,还有一个外用方是用青布包裹麻黄焚烧放入竹筒中,用烟熏喉咙,治疗“咽喉中痛痒,吐之不出,咽之不入,似有虫毒”[5]的病证,这种“烟熏法”在历史上记载甚少,疗效如何有待进一步考究。孙思邈在继承前人使用麻黄的经验基础上,在用法用量、药物配伍及治疗病证等方面扩展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范畴,至今对科研及临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病证风邪麻黄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基于复杂网络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病证结合人群分型研究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心中的麻黄山
风寒感冒喝麻黄牛肉汤
辨证治疗内伤发热验案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