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风潜入境,润物细无痕

2022-06-20王冠群

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渗透德育小学数学

王冠群

摘要:文章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以期无痕地渗透德育元素,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既学求知、学思想,又学做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德育  渗透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德育范畴、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笔者认真阅读了纲要,并思考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渗透德育元素?”这个问题。

一、挖掘素材,自然渗透爱国情怀

小学数学教材中德育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知识内容蕴含着德育元素,主题图、插画、例题、数学小活动等处处都能找到德育元素。

(一)利用主题图中的德育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每一个单元开篇都设有一幅主题图,其中既蕴含了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又包含了其他丰富多彩的信息。主题图不仅有直观讲解知识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主题图内在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获得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一幅主题情境图,展示了“分”吃的情景。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关注这个“分”字,体会平均分,而平均分这一概念恰好能对学生渗透德育思想,即公平和分享。

(二)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涵

除了主题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也有着德育内涵,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并贯穿在知识教学中。

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结合“2019年1月至7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720870000000元,其中出口8894440000000元,进口7826440000000元,贸易顺差1068000000000元”这些数据,让学生感受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三)结合数学史中的德育材料

除了隐性德育资料,教材在“你知道吗”这个版块中还呈现了许多古代数学史料中显性的德育材料,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史料,有意识地拓展知识。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教师可适时介绍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相关数学家的成就,如华罗庚、陈景润等。

二、巧用方法,无形渗透严谨思维

“严谨的思维品质”指的是有理有据的逻辑思维习惯和表达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一丝不苟和严肃认真的个性品质,教师可以通过例题的演示与示范、习题演算、命题论证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这些品质。

(一)以“问”促“思”,求严谨

数学上的“问”能启迪思维,引发思考,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多想一步,让原本凌乱无序的思维变得井然有序,让原本不理解的知识变得豁然开朗。

以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为例,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任选几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活动要求:①先想一想,把长方形草图画在表格中;②再仔细观察,填写表格。③小组内交流成果,并将成果集中由一个代表汇报。思考:你是怎样拼长方形的?怎样知道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你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很多学生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而如何教学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重点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推导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治学态度。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利用三个大问题,将整个推导过程联成一线,促使学生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在遇到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时,都会问一问以上三个问题,会模仿着用拼搭等方式研究公式的由来,悄然种下了一颗“思维严谨”的种子。

(二)将“明”转“暗”,挣脱禁锢

学生往往存在思维定式、创新思维缺失等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些巧妙的方法,间接传授知识,将“理所当然”变成“岂(为什么)有此理”,以此挣脱学生思想上的禁锢,注重学生思维发展。

以关于“可能与一定”的教学为例,教师口述“生死牌”的故事,借助空罐子、生死纸条演示,并问学生:“你们可能摸到什么?”

学生说:“生或死。”

叙述到“犯人仇人将‘生死’换成‘死死’”时,教师问:“有几张纸条?写着什么?他还会生吗?”

叙述到“聪明的犯人吞下一个‘死’”时,教师问:“吞下纸条,官员们怎么办?剩余的一张,猜猜写的是什么?”

教师从问题入手,一次一次地设置悬念,又一次次地引导学生猜想,教学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学生思维也在一次次碰撞中接近真相。

三、捕捉契机,适时渗透“理性精神”

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堂,既有教师精心预设的教学设计,又有学生的真实反馈,只要教师适时加以利用,即便是教材中容易被忽略的一句话,抑或是不经意间的一个词,都可能成为质疑思考的德育渗透点,真正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

(一)预设之内,精心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预设德育渗透点,有目的地让学生掉入教师的“陷阱”,体会教师的用意。

以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环节为例,教师说:“7是一个奇特的数字,我国古代就与7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时,教师播放《枫桥夜泊》配乐朗诵,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读。

教师问:“这是一首唐诗。你能用7的乘法口诀算出这首诗有多少字吗?”

学生说:“四七二十八,有二十八个字。”

教师说:“像这样每句有7个字的诗叫七言诗。”

教师一边展示七巧板拼图,一边问:“这里有几副七巧板?这5副七巧板拼成了一个刻舟求剑的故事。一副七巧板7块,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块?

学生说:“五七三十五,三十五块。”

教师说:“我国医学认为7与女性的成长有关。”教师展示填空题:婴幼儿期到1×7=()岁止;儿童期到2×7=()岁止;少年期到3×7=()岁止;青年期到4×7=()岁止;中年期到7×7=()岁止;更年期到9×7=()歲止。让学生填空。

教师问:“你多大了?(问一个女生)”

教师又说:“知道自己现在属于什么时期?你妈妈呢?外婆呢?”

…………

教师将原本枯燥的有关7的乘法口诀与古代诗歌、成语故事、中国医学等知识相联系,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在对话交流中,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了全面发展,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耳濡目染地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二)预设之外,借题发挥

课堂教学是瞬息万变的,会毫无预兆地受到各种来自外界的或内部的不可控因素的干扰。如果教师及时、机智地处理,看似“危机”的课堂突发状况都可能成为渗透德育的好机会。

以关于百分数的解决问题的练习课为例,教师出示题目:“一批水果,上午卖出全部的30%,下午卖出全部的50%,已知上午卖出120千克,问上午比下午多卖出多少千克?”

学生说:“老师,题目错了。”

教师问:“哪里错了?”

学生说:“‘多’字用错了。”

教师问:“怎么用错了?”

学生说:“根据前两条信息,我们知道下午卖出的比上午多,问题却要求上午比下午多卖出多少千克,这不可能求出来。”

教师又问:“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把‘多’字改成‘少’字。”

教师无心的错误引发学生的质疑,于是学生自己编题,自己解答。学生虽然只练习了一道题,但在改题、编题的过程中,知识的应用能力反倒得到显著提升。相比于预设,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也更加自主地去观察、思考、交流。学生在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同时,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形成了理性思维。

四、完善导向,有机渗透“数学审美”

小学生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总会不自觉地挣脱理性的束缚,把主观情感移入学习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深刻感受客观事物某一特征,进行情感熏陶,从而感受图形美、简洁美、创造美、和谐美等数学之美,以此获得情感共鸣。

以六年级上册《圆》的教学为例,教师问:“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吗?”

学生1说:“石子的力量向四周平均用力,就形成了一个个圆。”

教师说:“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生活中的各种圆形标志设计等展示在学生面前。

学生2说:“我觉得圆真是太美了!”

学生3说:“我无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圆,将会是什么样子。”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导向,使出来,原本较难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生活到自然,再回到生活,学生随着教师的指引,在圆的世界里尽情遨游,不仅兴趣盎然,还学到了知识。

通过教学实践可知,面对大量素材时,教师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而应做个有心人,适度挖掘德育元素,找准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契合点,精心预设,把握时机,让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教育的熠熠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

当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局限于教学设计上,教师的语言、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设计之外的灵动,无一不是德育元素滲透之处。教师也不能局限于知识技能中,课中适时的方法点拨、错误纠正、习惯培养,也可以渗透德育元素。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作用,将德育与数学教学无缝衔接,还给学生一个热情的、有魅力的数学课堂,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中既学知识、学思想,又学做人。

参考文献:

[1]梁会娟.小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理论探索,2018(13).

[2]丁明英.浅谈小学数学学科中德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镇海区贵驷小学)

猜你喜欢

渗透德育小学数学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