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族音乐学观点浅谈琵琶音乐文化

2022-06-20朱琳

艺术评鉴 2022年9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文化背景文化内涵

朱琳

摘要:琵琶作为我国最著名且优秀的民族乐器之一,距今已经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丰富且多变的演奏技巧与无与伦比的音乐感染力、表现力深得广大乐迷喜爱,并且琵琶音乐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元素与文化内涵。鉴于此,本文针对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琵琶音乐文化展开一定分析与探究,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  琵琶音乐  文化背景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9-0024-03

琵琶,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民族乐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爱好者众多。琵琶从以弹拨乐器类总称逐渐发展成为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中国乐器,堪称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嬗变与流传过程。在这一历史长河中,不仅诞生了诸多经典优秀的琵琶乐曲,而且琵琶自身的演奏技法与音乐感染力和表现力也在不断提升。新时期站在民族音乐学观点,分析与解读琵琶音乐文化意义重大,不仅能够针对琵琶音乐的历史、特点、文化内涵与未来发展进行更加深刻的认知与领悟,而且能够让琵琶音乐文化得以良好传承与延续,让这一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重要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绽放出璀璨的艺术光芒。

一、琵琶简述

根据我国历史书籍和文献记载,琵琶这一音乐文化的初步形成与创新发展年代为我国的汉代。琵琶因其独特外观与独有的演奏特点闻名天下。从琵琶的外观制作来分析,琵琶在诞生初期主要有两种外型:一种是直颈、呈圆形的共鸣琴箱,具体的音位与弦数不固定;琵琶的另一种是共鸣琴箱与颈相连呈梨形。随后,在我国的东晋时期,由波斯经传入到我国的曲项琵琶与此前原有的各类琵琶进行了完美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拥有四条弦,需要横抱演奏的琵琶,演奏过程中需要演奏者运用拨子演奏。隋唐时期,琵琶音乐得到了较为繁荣且空前的全面发展。唐朝时期,我国的琵琶艺术发展到巅峰,琵琶成为一种当时社会的主流乐器,并且被广大百姓所津津乐道与高度喜爱。宋代时期,琵琶开始由宫廷逐渐广泛的延展,且深入到了民间。随后的明清时期,琵琶在具体的乐器制作以及演奏技巧等细节方面都获得了较为创新化的进步与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琵琶音乐也一直备受国家与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诸多优秀艺术家、音乐家对我国琵琶音乐的创新发展与升级注入了大量心血与精力,并且创作了诸多优秀、经典、悦耳的琵琶音乐作品,也让这一经典民族音乐艺术开始向规范化与专业化道路大步前进。

二、解析琵琶音乐的独有艺术特点

从琵琶音乐的艺术特点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首先,琵琶音乐具有与众不同的声音特点。声音对于琵琶音乐而言,堪称为一项极为明显且独特的外在特征。琵琶声音能够真正意义上形成“以点成线,以线带面”,完美彰显和展示出一种“点”状化的声音特色。与此同时,正是因为这种独有的“点”状音色,才使得演奏者能够在忘情动情的演奏过程中通过琵琶的弹奏诉说各种情感与故事,进而树立一种独有的艺术风格与音乐风格。与此同时,琵琶音乐中能够完美呈现出针对“音腔”进行美化与修饰后的各种音乐特色,进而让这种乐器在不同形式的演奏过程中散发出一种浓厚的、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其次,针对琵琶音乐而言,其自身能够展现出一种“刚柔并济”的音乐特色,演奏者能够按照琵琶音乐自身蕴含的文曲与武曲不同音乐风格展开不同的演奏方式,并且在各种演奏实践过程中往往又可以展示“文曲武弹”“武曲文弹”的演奏习惯,让琵琶音乐完美呈现出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特色化音乐特点。最后,琵琶音乐自身拥有极为出色的旋律性特色与特点。站在民族音乐演奏角度上来分析,琵琶这一民族音乐形式对旋律性极为关注和重视。其蕴含与体现出的旋律性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琵琶音乐能够将独有的旋律性完美呈现于琵琶演奏中,让演奏者更好地把控和掌握,让音与音之间能够完美衔接和流畅过渡。二是琵琶音乐的独有旋律性能够呈现于各类优质音乐作品之中,比如说经典的《汉宫秋月》《阳春白雪》等等。三是琵琶音乐能够将自身的旋律性渗透与融入到戏剧性之中。演奏者可以借助各种琵琶演奏技巧以及一种较为自由的节奏和旋律展示出各种各样充满戏剧性的冲突与矛盾,进而让听众全身心沉浸其中,体验这一音乐形式的无穷魅力。

三、解读文化大背景下的琵琶音乐

针对琵琶这一乐器的传入,曾经有着这样一种说法:“琵琶是秦汉之际由西域传入。琵琶有直项和曲项、四弦和五弦之别,四弦曲项琵琶是‘竖头箜篌之徒,非华夏旧器。它起源于西亚的融合着波斯和印度文化的犍陀罗文化地区,经天山南麓的于蒖,于汉代传入中国的。”针对当时我国的文化大背景而言,丝绸之路的全面开启,让各类文化生活用品与物资大量的物资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交流,琵琶无疑就是当时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产物。从西方正式传入我国之后,琵琶开始形成一种汉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品”上。针对西方最为古老的一种弹拨乐器之一“马德”来讲,在相关史料记载之中未曾出现过“品”,然而中国的琵琶是有“品”的。众所周知,隋唐时期,琵琶开始盛行,并且在加入“品”之后,成为了“四项六品”的琵琶,这一转化形式与个性极为符合隋唐时期的人文背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琵琶在唐朝时期的盛行。针对琵琶这一乐器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倘若将其形成、发展与变迁放置于整个文化大背景下,這一乐器的全面盛行客观上展现出唐朝文化极为开放、交流极为频繁的特殊人文环境,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值得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四、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琵琶音乐文化内涵

(一)琵琶音乐具有“虚实相生”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太极”堪称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精髓思想,太极注重“阴阳相对,阴阳相生”,这也堪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本。显而易见,对于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琵琶音乐文化而言,最显著、最直观、最具体的一种文化内涵体现无疑就是“虚实相生”。接下来,笔者从三大角度针对琵琶音乐文化的“虚实相生”进行细致化分析。首先,站在琵琶的指法角度所展现出的音色与音域谈论“虚实”。针对琵琶弹奏指法所造成的音色细致化观察,往往都是将“虚与实”的不同演奏技法作为琵琶音色上一种主体对比概念。琵琶演奏技巧涵盖和营造出的虚实音色丰富多彩,且种类繁多,比如明与暗、浓与淡、软与硬、宽与窄、薄与厚等等。诸多“虚实”音色都需要借助演奏者通过推、拉、揉、吟、绰、注、擞、打、带等不同琵琶演奏技巧来全面体现。其次,站在音韵角度针对“虚实相生”展开分析与探讨不难发现,琵琶文化艺术内涵讲究“音与韵”,而大多琵琶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都会以“音为实,韵为虚”,将诸多“韵之音”进行一种残响化展示,也都是由琵琶演奏者通过手指弹奏的不同变化以及不同指法展示所形成的优美余音。最后,站在留白或者强弱的角度针对“虚实相生”这一文化内涵精心分析与探究,琵琶音乐极为讲究完美的留白,以及音响的强弱虚实之分。杨靖在《刘德海教学与艺术思想衍论》(2005)一文中极为主张这样一种“虚与实”的琵琶音乐对比关系。杨靖将“虚实相生”艺术内涵表现通过两个不同层面进行解读与探究。第一层面就是情绪与音响效果的“强与弱”。“虚”是琵琶音乐演奏过程中着重表现微弱的音响与低沉的情感与思绪。第二层面就是针对琵琶音乐留白的“有与无”。杨靖认为,在琵琶演奏具体过程中,针对音乐停顿之处以及气息转换之处,音与音之间的具体“留白”(比如休止符)皆可定义为一种“虚”。AE567013-933E-4A94-B2A5-95FF874CBB73

(二)琵琶音乐蕴含着深邃隽永的“诗性”

毋庸置疑,中华民族堪称为一个极具诗性与艺术天赋的优秀民族。翻看中华文艺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原始乐舞都堪称为“歌、乐、舞”完美结合、三位一体的,这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古代艺术发展史的最高形式——诗歌、音乐与舞蹈。对于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而言,无论哪个朝代或者历史阶段,中国人对于音乐和文学的认知、审美与领悟都具有较高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和我们中国美学自古以来具备的一统性和融合性息息相关。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流淌与传承过程中,中国音乐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作曲、作词与创作方式,这与音乐和诗、词、曲之间完美交融、相得益彰不无关系。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就是音乐和文学之间自古以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完美关系之所在。举例说明,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大诗人不仅自身写诗作赋能力极强,而且都堪称为当时那个朝代的优秀琵琶演奏家,比如说唐明皇,比如说白居易等等。众所周知,白居易的千古佳作《琵琶行》,无疑堪称为一颗“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璀璨明珠。此外,我国各个时代的经典琵琶古曲中耳熟能详的曲目如《瀛洲古调》《塞上曲》以及后期的经典琵琶改编曲《春江花月夜》等作品无不展现出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深邃诗性,完美呈现出中国文学的一种诗意美。

(三)雅俗兼具的音乐审美特征

民族音乐有雅俗共赏的说法,因此自然被分成“雅”和“俗”两个领域,以追求音乐“中和之美”的称之为“雅”,风格特点表现为:“清”“微”“淡”“远”,深受文人士大夫喜爱;以追求“粗犷质朴之美”的称之为“俗”,主要风格特点是直抒胸臆,深受普通百姓和庶民喜爱。每一种乐器都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和特点,有些讲求“雅”,有些表现为“俗”,而琵琶则不同,它不仅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更受普通劳动人们欢迎,因此其音乐表现具有雅俗兼具的音乐审美特征。

琵琶音乐俗乐特征的形成,主要源于其与民间元素的紧密联系,包括民间艺人与民间音乐,很多琵琶曲目都是在民间音乐发展和流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昭君怨》《水龙吟》《蝶恋花》等。在民间琵琶音乐整个形成过程中,民间艺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艰苦的努力,为琵琶这一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比较著名的民间艺人包括:阿炳(华彦钧)、曹东扶、张步蟾、白凤岩等。在长期的民间艺术创作与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一定共性的,以“质朴之美”为主要追求目标的音乐审美特征;体裁以小曲为主;在音乐结构、旋律音调等方面,具有简明朴素的特点;全曲反复出现同一种节奏型,运用同一种指法,音乐特性解明;音乐情绪多明朗乐观,但亦有少量情绪较为哀怨低沉的曲目。

琵琶雅乐特征的形成,主要源于其与文人士大夫,以及他们所创作音乐间的联系。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琴棋书画”作为自我完善与娛乐的消遣方式,当中的“琴”泛指多种乐器,其中就包括琵琶,而不仅仅指七弦琴。因此,琵琶音乐自然与文人士大夫联系紧密。进入近现代后,我国琵琶演奏者多为中青年知识分子,由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均学习过西方音乐,因此演奏和创作中或多或少会融入些许西方音乐元素,从效果看,既有继承传统的一面,又有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变化、发展的一面。但无论怎样,这些近现代知识分子在创作和演奏新内容时,始终追求以“中和之美”为特征的音乐审美,坚持古代美和文化美的指导原则。

五、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琵琶音乐文化圈结构浅析

对于琵琶音乐这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而言,无论哪一时期的发展、创新与传承,都和人民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从各类优质琵琶作品曲目名称中不难发现:现代曲目《渭水情》这一作品能够展示浓郁的西北风情;经典柔美的琵琶作品《江南三月》则充分体现出江浙一带的音乐风格婉转、柔美、悠扬的特点;《彝族舞曲》,顾名思义,必然会具备云南彝族的少数民族特色与音乐风格。显而易见,在不同文化背景与文化氛围下,琵琶音乐更具文化的特殊性和民族性。并且琵琶音乐的文化圈结构也会在民族音乐的全面创新化发展带动下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与契机。

六、结语

综上所述,琵琶这一经典传承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断变迁、发展、融合与完善。经过千年历史流传与发展,琵琶音乐所展示出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魅力、影响力、生命力令人钦佩与称赞,并且琵琶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迁与升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髓,涵盖了“虚实相生”与“深邃诗性”。当前阶段,以民族音乐学观点针对琵琶音乐文化展开探索与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必然能够全面推动和促进我国琵琶音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让这项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完美传承。

参考文献:

[1]桑瑞.琵琶文化属性的历史演化[J].音乐创作,2017(03):107-108.

[2]崔晓君.中国传统文化与琵琶艺术[J].大众文艺,2017(03):247-248.

[3]娄斯佳.琵琶艺术与大众音乐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发展[J].民族音乐,2017(05):19-20.AE567013-933E-4A94-B2A5-95FF874CBB73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学文化背景文化内涵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东北大鼓与地方民俗文化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哈哈镜
哈哈镜
新目标英语中考总复习文化背景知识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