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与地方民俗文化
2016-10-17李天一
【摘 要】本文从“东北大鼓存在的民俗文化背景”、“东北大鼓艺术中的民俗元素”和“东北大鼓与民俗生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地方民俗是东北大鼓存在的活态语境以及必然的风格载体,从而提出熟知地方民俗文化是开始地方曲种研究工作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民俗;东北大鼓
中图分类号:J6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064-01
东北大鼓,流行于我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为板腔体结构,表演形式为一人击鼓板自弹自唱,形式活泼。对于东北大鼓的起源,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本土说”,认为东北大鼓产生于东北农村,由当地农民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说唱给人听演变而来;另一种是“外来说”,认为东北大鼓源于“子弟书”等更早的说唱艺术形式。然而无论哪种说法,都不可否认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东北大鼓存在的民俗文化背景
(一)以“闯关东”为代表的移民文化特征。西晋时期起,中原地区由于连年战乱,汉族人口相继逃亡辽东避难,与当地各族人民杂居而形成的“闯关东”文化一直存在至今。东北的黑土地接纳了“闯关东”的移民,“闯关东”的移民也带来了不同于东北的风俗,其后代,与本地民族共同创造了东北地区以山东等地移民风情为基础的关内外相融合的东北乡土文化。
(二)北方多民族文化聚合。由于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应运而生,使得东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同当地的乡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一种东北地区特有的多民族文化聚合的基本格局。
(三)独特的乡土文化人文性格。东北人粗犷、大气、仗义、直爽的性格是东北乡土文化包容性和整合性的综合体现。作为东北大鼓艺术活动的主体——人,这种独特的乡土文化人文性格在整个东北大鼓实践活动参与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对整个艺术活动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东北大鼓艺术中的民俗元素
(一)内容主题。东北大鼓的鼓词本身,蕴含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的影子:草段、神怪书中对于民间传说的选材应用,三国段及“袍带书”的选材多源于历史传说,短打书与世情书的内容主题则来源于民间故事……其说书过程中,对于世俗谚语、民间歌谣等的运用,更是多不胜数。
(二)表演场合。庙会作为民间宗教性节日,往往与民俗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或某种祭祀习俗相关。东北庙会种类繁多,每逢节庆祭祀,人流密集,为东北大鼓的推广发展提供了便利。
茶文化是东北地区饮食民俗的一部分。“伪满洲国”时期,东北茶商亲赴杭州采办龙井贡茶,将江浙的茶文化带回东北,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为东北大鼓艺人进茶楼“占馆子”提供了可能。此外,说书艺人有时也会“闯宅门子”、“唱堂会”,进入大户人家的府邸进行表演。由服务对象可以看出,东北大鼓的表演群体为下层民众。这与钟敬文先生所提出的,每个民族文化都有上、中、下三层文化,民俗文化位于中、下层文化之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由上述可见,在东北大鼓演出场地的变迁中,无处不体现着民俗文化的影子。
(三)传承方式。东北大鼓多采用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承。传统的传承法式如“师徒式”传承分为三种:拜师传承、带艺投师和自学式。而除了“师徒式”的传承方式外,还有家族式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指艺人跟从祖辈或家族中的某一亲属学艺,不需另拜师门,也就是俗话说的“子承父业”。在东北民俗文化心理中,家庭、家族同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家国的一体化在人们的政治意识结构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种强烈的群体观使传统民间曲艺的传承形成一种家族化、师门化的模式,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三、东北大鼓与民俗生活
东北大鼓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被广泛运用于婚丧嫁娶、百日祝寿、节庆娱乐等东北日常民俗活动之中。汉族每逢乔迁、祝寿、婚庆、节日等民间喜事,人们都会请一些说书艺人到家里去唱大鼓书,这种大鼓俗称“乐书”,这种演出规模通常较小,活动零散,以演唱中长篇书目为主。此外还有一种同民间祭祀活动相结合的演出形式被称为“愿书”,即正月时演唱的“许愿书”,这种大鼓形式的演出时间往往较长,具体场次通常根据听众需求而定。
四、结语
任何地区的民俗文化都是该地区曲种存在的活态语境,是曲艺艺术的风格载体。没有民俗文化元素的摄入和提取,地方曲艺将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根基,因此熟知一个地区的风俗文化,是对该地区曲艺工作研究展开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王肯,隋书今.东北俗文化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07.
[2]朱立春,陶蛾.中国民俗知识吉林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09.
[3]耿瑛.东北大鼓漫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8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天一,女,汉族,黑龙江省桦南县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