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与展望
——贝多芬《E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9)第三乐章演奏分析

2022-06-18周樱亭

轻音乐 2022年6期
关键词:颤音触键奏鸣曲

周樱亭

贝多芬《E大调钢琴奏鸣曲》作为贝多芬晚期的五首奏鸣曲之一,在调式调性、和声功能等创作技法上都有了新的拓展;在曲式方面也打破了传统奏鸣曲式的束缚,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元素开始在作品中体现。同时,在这首作品还运用了早中期奏鸣曲中不曾体现过的复调、变奏、连续颤音等表现手法,在展望浪漫主义炫彩梦幻的同时,还回顾了巴洛克时期的瑰丽精致。

罗曼·罗兰曾在《贝多芬传》中提到:“贝多芬晚期这五首奏鸣曲的每一个乐章都可看成是一部经典之作。”这首作品的第三乐章把贝多芬晚期的浪漫与巴洛克时期的复调性手法完美融合到一起,在六个变奏中,既继承了巴洛克之复古,又延续了纯正的古典主义之高雅,最后开启梦幻的浪漫主义先河,将贝多芬的乐队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贝多芬《E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

贝多芬《E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20—1821年间,那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1]1816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的爆发,导致欧洲在之后的几年中陷入了农业恐慌的状态,饥荒和疾病的乌云笼罩着整个欧洲社会。此时的贝多芬不仅承受着耳疾所带来的巨大痛苦,而且加上他不愿去迎合维也纳贵族喜爱的音乐,一心只追求自己心中的音乐,因此基本生活也难以得到保障。不过贝多芬把自己心中坚定的信念一股脑地倾注在了音乐中,作品的曲风虽然沉重,却仍充满希望,英雄性与抒情性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把这首作品献给马克西米里安那·布伦塔诺,布伦塔诺一家曾在贝多芬潦倒时雪中送炭,在经济上给过他许多援助,所以在这首作品中也包含了贝多芬对布伦塔诺一家最衷心的感谢以及最诚挚的祝福。

二、贝多芬《E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音乐内容分析

著名的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曾这样评价过贝多芬的奏鸣曲:贝多芬的音乐十分细腻,他的奏鸣曲结构好似建筑物一般,不仅展现着庞大的乐队性,在音乐形象方面也是刻画得栩栩如生。

作品的主题带有一股明媚的色彩,谱面上标注的德语“Gesang mit innigster Empfindung”翻译成中文是“带着最深感情演奏”的意思,再加上萨拉班德节奏型,使旋律如同虔诚地圣咏,充满感情却又干净纯粹。[2]

第一变奏同样是富有感情的歌唱,整体感觉和主题相比,在速度、节奏上均未做太多改变。贝多芬通过增加几个简单的装饰音来点缀旋律,使音乐开始被推动,一波接着一波的旋律如浪潮一样,更加丰富了音乐的层次。

第二变奏采用了二部创意曲的风格特征,旋律变得活泼俏皮起来,在音乐感觉方面与之前两个部分形成比较明显的对比。旋律隐藏在左右手交替出现的十六分音符中,这时的音乐就像在荡秋千一样,在同一股力的作用下动感地摇摆。轻盈的感觉持续了几个小节之后,音乐又进入了沉稳的状态,流露出表面虽在安静思考,但内心却在波动起伏的感觉,随着旋律的发展,内心的波动不再压抑,开始得到充分的释放,贝多芬的音乐特征也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现。

第三变奏的音乐突然从抒情变为激昂,在旋律的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二部创意曲的风格,丰富的力度变化使音乐充满戏剧效果,情绪也因此被推动到高点。

第四变奏并没有延续第三变奏的活力,反而使音乐重新进入了安静的冥想,卡农式交织的主题旋律犹如弦乐四重奏一般,沉稳的中提琴带头奏响旋律,紧接着小提琴悠扬的旋律在高声部流动,最后,大提琴厚实的音色给整段旋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音乐在各声部井然有序的配合下进行,旋律优美,充斥着浓浓的复调性韵味。紧接着是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话,大提琴低沉的细语与小提琴明亮的叙述相呼应,随后,旋律开始又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之间交替出现,整体氛围明明很安静祥和,却又散发着令人无比陶醉的魅力。

第五变奏是带有赋格风格特点的快板乐段,在贝多芬晚期的作品中多次运用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来致敬巴赫。在这一变奏中,音乐变得自信且坚定,它所展现的是不息的抗争形象。在音乐主题中运用了主旋律倒置的方法,使得左右手的旋律间产生了一股对抗感,也使音乐所要表现的抗争意味更有力、更强烈。

第六变奏好似一场正在举办的音乐会,现场效果由最开始的安静逐渐变为激动,最后达到满场沸腾的状态。一开始,音乐处于一个安静的氛围,各声部之间相互配合,像是在安静地合唱;随后,节奏型开始发生变化,音乐慢慢被推动;当颤音出现的时候,气氛逐渐达到燃点,好像正在齐奏的乐队,连续不断的琶音增加了音乐的律动感;最后在颤音上方出现的旋律音如同在敲击清脆的三角铁一般,使音乐又逐渐回到了干净纯粹的氛围。这一部分已经有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感觉,突破了古典主义时期的规整性,有很强的张力和表现力。另外,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变奏中的音乐发展映射了贝多芬的一生,从一开始的懵懂,到后来深受耳疾的折磨而跌入低谷,再到他敢于同命运抗争,不在黑暗的社会中随波逐流,到最后他成功摆脱命运的枷锁,无畏不公的现实,尽显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贝多芬通过创作,把复杂的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他也在音乐的发展中,逐渐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对明天依旧充满希望的超凡境界。

最后的结尾继续延续主题的旋律,使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贝多芬《E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分析

在对作品的音乐内容做了一个详细分析之后,笔者将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就如何更细致地演奏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剖析在演奏时需注意的踏板、触键、力度等问题,为演奏中更形象地刻画作品所蕴含的音乐形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一)主题的演奏

在主题的一开始,谱面上就已经标注了“Andante行板”和“Gesang mit innigster Empfindung带着最深感情演奏”,说明在演奏这一部分的时候不仅要把声音沉下来,还要让音乐充满流动性。在触键方面就要采用缓慢的软触键方法,以此感受音色的深沉,手掌和手腕随着旋律的发展横向移动,若动作幅度过大则会破坏了音乐的连贯性;在各声部配合方面,则需注意中间声部的音量控制,在弹奏时尽量贴紧琴键,降低中间声部的音量;最后,在使用踏板的时候要考虑旋律的完整性,跟着乐句的发展去换踩踏板,让音乐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见谱例1)

谱例1:

(二)第一变奏的演奏

第一变奏是主题音乐风格的延续,但情感方面更加深情。在一开始,谱面上就标注了重音记号来表示强调,虽是重音,但演奏的时候不宜太过直接而破坏了音乐的美感,在触键时同样采用缓慢的软触键方法,再带动手臂的力量把声音沉下去,这样弹奏出来的声音既扎实又明亮;其次,情绪随着旋律的发展一层一层递进,力度也随之变强。另外,在第一变奏中有许多装饰音的运用,首先要注意,在弹奏每小节第一拍的装饰音时,装饰音与左手第一拍的低音是一同落键的;其次,装饰音在这里还起着过度每小节第一拍旋律音的作用,在演奏时无需演奏得太过短促,同样用缓慢的软触键,温柔地把装饰音与第一拍旋律音连接起来。

(三)第二变奏的演奏

第二变奏的音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旋律活泼轻快,第二部分的旋律起伏较大,有很强的张力和推动感。前一部分的旋律在右手出现,左手的低音不断推动旋律的进行,在演奏时首先要注意十六分音符的清晰和均匀,其次,利用手腕的弹性带动手指作轻巧地快速触键,使音色带有明亮的颗粒感。后一部分的音乐在经过了四个小节的酝酿之后终于爆发,在演奏这四个小节时不再延续刚刚快速触键的方法,而是在手指贴键的状态下慢慢落键,体会音乐一点点下沉的感觉,这四个小节是情绪逐渐被推动的过程,所以在力度控制方面,后一小节应该比前一小节愈发加强。在演奏情绪爆发部分时,虽然旋律在右手以和弦的形式进行,但仍要强调小拇指所控制的旋律音,分配好每个手指落键的力度,左手这时就是一个陪衬的作用,在第一拍给右手一个有力的低音作为支撑之后,其余的和弦只需采用贴着琴键快速触键的方法轻轻带过即可。另外,还要注意不能一味追求和弦的演奏而忽略了旋律的歌唱性,旋律在一层一层递进,在力度控制方面同样是一点一点渐强。

(四)第三变奏的演奏

第三变奏是音色最明亮的一个段落,旋律出现在八分音符上,在演奏时为了突出声音效果,采用扎实的快速触键方法,另外,还要考虑乐句的线条,八分音符不宜弹得过短,根据音乐的走向来推动乐句的发展。这部分的力度控制是贝多芬惯用的p-cresc-f-p,在演奏时按照谱面标示的力度术语来充分彰显贝多芬的音乐魅力。在这个段落中,十六分音符作为伴奏声部,同样也要弹得流畅均匀。

(五)第四变奏的演奏

第四变奏的沉稳与第三变奏的活跃形成鲜明的对比,卡农式交织流动的旋律使听众的音乐审美得到了暂时的舒缓和放松。在演奏十六分音符时采用手指软触键的方法,少用、甚至不用踏板,依靠手指作连奏,保证旋律的清晰流畅。中间穿插了左右手和弦的对话,给优美的旋律增加了情绪上的推动,虽是柱式和弦,但在演奏时不宜太过直白,应利用手指的力量,通过指尖轻触琴键,在处理上有点类似李斯特狂想曲中的震音效果。

(六)第五变奏的演奏

第五变奏是典型的复调性快板乐章,这一部分展现的是贝多芬音乐中坚定的斗争精神,所以在演奏时要摒弃之前连奏的处理方法,在这里多用断奏的方法来表现音乐中的抗争性。在演奏时,首先利用手腕的弹性,带动手指快速触键,每个音都要表现得既扎实又明亮;其次,分清楚音乐的层次,理清各声部之间的线条,中间声部可以采用手指贴键弹奏的方法,适当弱化声音,从而进一步突出旋律音中所蕴含的坚定;最后,捋顺每条旋律线,带着对抗的情绪进行演奏,形象地诠释音乐所表达的内涵。[3](见谱例2)

谱例2:

(七)第六变奏的演奏

第六变奏是整首作品最难演奏的部分,在技术方面不仅要考虑到各声部之间的协调性问题,还有重视颤音的轻巧流畅感以及快速跑动时流动的旋律走向。在情感表达方面,要从作者的生活经历出发,把这一部分多变的音乐形象诠释得更加生动。

第六变奏的一开始用四个声部再现主题旋律,在演奏时首先把重心放在右手的次中声部,主旋律也是在这个声部进行的;其次是左手的低声部,两个声部相互配合,拉起旋律线条。在演奏这两个声部时,应利用指腹作软触键来推动音乐的进行,其余的两个声部在演奏时,采用指尖贴键轻触的方法来弱化声音,把音乐线条勾勒得更加鲜明。

经过几个小节的发展,中间两声部均出现了颤音来修饰旋律。在演奏这部分颤音时,首先手指贴键,均匀流畅地快速触键来体现颤音的特点;其次,为了突出两端的旋律音,在演奏时手掌要起到稳稳支撑的作用,再合理分配手指力量,1、2指轻快触键的同时,把其余力量倾注到演奏旋律音的5指上。随后,颤音和旋律音交换声部,手指的力量分配也随之交换,中间的旋律声部也因八分音符的旋律逐渐变得律动起来。当旋律音以三连音的形式在高声部出现时,音乐相对舒缓了下来,但这边的舒缓其实是在为接下来激昂的跑动部分做铺垫,所以在演奏这一块时情绪应在沉静中一点点爆发。

快速跑动的部分被认为是源于作者内心的呐喊,在演奏时首先将手腕放松下来,减小动作幅度,把重心放到手指跑动上;其次,在均匀的右手手指跑动中,随着音乐的发展拉起旋律线条,根据乐句的起伏,依靠手腕的带动,准确地把力量传输到指尖,使音色在透亮的状态下一气呵成每句乐句;最后,左手的颤音始终贴键演奏,伴着音乐的起伏做相应的音响处理。(见谱例3)

谱例3:

(八)尾声的演奏

尾声的主题又回到一开始安静的氛围,在演奏时参照主题段落的演奏方法,在手腕手臂自然下沉的状态下进行温柔的软触键,使音色更加沉稳,安静地结束整部作品。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音乐在主题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精彩的变奏,而后又回归到一开始的面貌。

结 语

从贝多芬《E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可以看出,贝多芬不仅在音乐内容中尽情凸显了变奏艺术的美妙,而且在运用的变奏元素中彰显着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特征,比如巴洛克时期的复调性多声部旋律、浪漫主义时期一连串华丽的音符跑动,精致的连续颤音等。在演奏这一乐章时不仅要针对每一变奏的音乐特征做相应的技巧处理,在表达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时,还要从多角度出发,透过音乐去挖掘当时复杂社会的本质,升华作品的抒情性、斗争性、哲学性。

注释:

[1]孙 超.民族元素与古典的碰撞[D].中国音乐学院,2015.

[2]陈 思.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9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9.

[3]郝 珊.钢琴中颤音的弹奏技巧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3(07):299—300.

猜你喜欢

颤音触键奏鸣曲
孤岛自鸣:流连与放逐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颤音问题研究
手机上的奏鸣曲
基于长笛演奏与教学中的颤音研究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饥饿奏鸣曲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
浅析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专业教学中颤音的应用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