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2022-06-17刘庆红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胜任研究教师

刘庆红

新冠肺炎疫情催生教学模式的改革,在线教育已成为后疫情时期全球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师在线教学胜任力不仅是在线教育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师应对未来教育不确定性的前提。笔者查阅了国内截至2021 年10 月发表的全部关于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的文献,对其研究的热点进行可视化,并根据全球疫情大背景预测未来教学胜任力研究的方向,对教师实现教学能力的自我更新与迭代提供可供借鉴的指导和支撑,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未来的研究契机。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 把图形学、应用数学和信息可视化技术等学科理论和计量学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经过软件处理,生成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图、关键词时区图等。通过这些图谱信息,可以发现国内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领域的关键作者,展示该领域的主题结构、发展进程、研究热点与整体架构,揭示其动态发展规律。

笔者采纳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聚类分析及知识图谱可视化3 种方法对我国近年来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的文献内容及趋势进行检索。由每年发文量确定研究的走势;绘制作者共现图谱确定其合作的网络关系;关键词共现及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绘制确定研究的热点内容,并通过主题聚类的演化确定未来国内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的趋势。

(二)数据来源

笔者2021年10月12日登录中国知网,选择高级检索,检索式:(主题=教师或者题名=教师)(主题=教学胜任力或者题名=教学胜任力),时间跨度不限制,期刊来源类别勾选“全部”。通过以上步骤检索获得308条反馈结果,论文导出格式选择Reworks。将308个条目进行格式转换导入CiteSpace5.8,时间区间设定成1,依次选择关键词、机构、作者,采用TopN,选择寻径算法(Pathfinder),其他参数采用默认模式,得到教师胜任力文献网络的关键词热点知识图谱以及关键词聚类图谱,根据对我国教师胜任力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研究现状

(一)发文历程

文献发文趋势图清晰地反映了国内关于教师胜任力研究的趋势和发展水平,如图1 所示。我国关于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始于21 世纪初,起步较晚,文献数量偏少。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年首次明确提出“胜任力”的概念,随后此理论在人文社科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管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学科发展的新问题。采用经典的理论模型支撑教师教学研究的具体问题是“胜任力模型”在教学研究中的具体展现。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最早见于2005年,在胜任力和教师胜任力研究热潮的推动下,近10 年的研究重点转变为关注和探讨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问题,2010 年出现明显的转折,并在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概念界定[1][2]、模型构建[3][4]、现状调查[5][6]、提升策略[6][7]等方面取得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发文数量逐渐增多,近3年的研究数量涨幅很大,是教师职业能力素养建设研究中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图1 发文数量趋势

(二)研究合作情况分布

通过对研究内容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其中的重点研究机构及核心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的绘制可分辨某一领域作者间的合作关系与强度,找到此研究领域的专家主体,他们的研究内容代表了本领域的主要方向。

笔者利用知网检索结果的分析功能,输出国内教学胜任力研究的机构及核心作者共现图(如图2),得知国内对教学胜任力研究做出较大贡献的机构是北京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北京师范大学林杰、冯丽萍、孙成梦雪等学者从全球观及国际化的视野出发分析面向全球的包括赴美、[7]泰[8]等国家的教师教育问题[8]及胜任力结构[9]的思考;邓林园、肖智泓、袁柯曼等学者关注学前教育发展,[10]对中小学[11]及幼儿园[12]教学胜任力模型进行思考。[13]江西师范大学何齐宗等学者通过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调查与思考[14]确定了其发展的困境与提升路径,[15]并基于此视角确定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评价指标;[16]董圣鸿、王燕等学者对幼儿教师、[17][18]乡村小学教学胜任力展开研究,[19][20]确定其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西南大学陈时见等学者分析了美国教师教育全球胜任力在线课程设置并得出实施经验,[21]并确定美国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取向;[22][23]罗生全等学者对教师核心素养教育胜任力展开研究[24][25]及基于教学胜任力的教学评价转向等。[26]

图2 作者——机构合作网络

关于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形成了大量良好的作者合作网络关系,超过3 位作者以上的合作网络团簇较多。其中江西师范大学的何齐宗、赵志纯及熊思鹏等人就不同教师类型的教学胜任力进行了调查及思考,构建模型并提出情境学习视域下教师胜任力提升对策;[27]华南师范大学的谢幼如及邱艺等就有效提升“金课”质量对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要求研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网络;[28]北京科技大学的韩丽辉、于春梅等就理工科院校实验技术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形成了合作网络等。[29]良好的作者合作网络有助于教学胜任力研究脉络在全国进行交流并形成更好的研究生态,促进知识在不同机构间的流动。

三、教师胜任力研究热点关键词可视化

共现分析是统计中一组词两两出现在同一篇文献的次数,并对次数进行聚类分析,梳理其亲疏关系,得出以词为代表的学科或主题的结构与变化。关键词是对整篇文章思想和重点的精炼说明,是了解文章主题的必要点。建立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更加科学地描绘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变化。Citespace 中的Term-Keyword 分析,能帮助热门研究主题的聚类确定,通过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分析得到国内近5 年文献的Term-Keyword混合网络图谱(图3)。

图3 国内近5年文献的Term-Keyword混合网络

为了分析国内近几年的热门研究主题,笔者从已选择的知网数据筛选2016—2020年间近五年的文献共346篇,进行Term-Keyword关键词聚类分析。由图3可以清晰看到,国内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热点有7 大聚类,分别是“#0 胜任力”“#1 岗位胜任力”“#2 教师胜任力”“#3 教学能力”“#4 教学胜任力”“#5 临床教师”“#6 临床实践技能”。为了更精确说明五年间的研究热点,笔者将出现频次排名前20的关键词截取并展示,以便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如表1。可见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一直在细化,且研究内容随着研究情境的改变有了新的拓展。

表1 国内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热点

四、教学胜任力研究趋势分析

为了更好地观察国内每个时期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聚类的演化趋势,将其文献关键词聚类结果按照时间线图显示。基于Term-Keyword研究主题时间线视图对该领域的演化趋势进一步阐释,更好地预测国内教学胜任力的发展方向。根据聚类时间线视图,国内关于教学胜任力的研究内容一直在丰富和发展,从传统的胜任力内涵研究逐渐细化为包括岗位胜任力、教学胜任力、教师胜任力、教学能力及临床胜任力等新的内涵界定研究。研究内容在新的实践情境下出现新的侧重及发展,从传统一概而论的研究现象转变为包括研究实践胜任力、在线教学胜任力等方向的多元化发展。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发展背景,未来我国的发展方向可能变为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研究、教学胜任力在新的教学情境中的发展以及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胜任力研究三大方向。

图4 基于Term-Keyword的教学胜任力研究时区

(一)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迫使全球提前进入教育与技术全面融合的新时代,疫情常态化的教学环境催生了在线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从传统的全线下教学转变为全线上,再从全线上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及根据时代发展需求进一步转变为“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由混合向融合的转变不只是方式的变化,更是思维理念、方式方法的全面深度改革,实现了线上与线下教学深层交互、融合共生。有学者提出双线混融教学,即在混合教学的基础上实施“线上”与“线下”两条“线”,表现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同时“共存”“共融”,教学从“混合”走向“融合”或“融通”,不是叠加,而是思维融合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30]双线混融教学是在线教学和混合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数字胜任力、[31]在线教学胜任力、[32]混合教学胜任力[33]面对双线混融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在线教学胜任力”向“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的发展是后疫情时代的必然方向。通过对双线混融教学概念的厘清与意蕴深挖,以及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核心构成内容的剖析,进一步揭示教学从混合到融合,再到共生的教学演进逻辑,实现教学思想与模式的转变。双线混融教学的开展要注意与“翻转课堂”教育方式的融合与创新,如何让双线混融教学在坚持“翻转课堂”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创新,以及“翻转课堂”如何在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发挥新的优势都是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34]后疫情时代教学胜任力的完善和发展,要从思维理念上根本转变和相关教学主体对混融式教学事项的认识,通过全面的政策支持实现良好的混融式教学生态环境,完善教师在线教学胜任力发展的治理体系。[35]

(二)教学胜任力应适合教学情境需求的发展性研究

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和发展要结合时代背景和新用户的需求指导,其传统解读更多地集中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更加良好的教学能力。随着教学体系的日益完善和成熟,教师在具备基本、良好教学能力的同时要学会对自身教学胜任力的完善和优化,全面服务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受教育用户。数字胜任力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教学胜任力的延伸,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需要教师针对数字时代背景进行胜任力理论的完善;[36]以启迪学生“智慧”为核心的学习环境[37][38]以及在推进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过程中对高校教师胜任力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人工智能课程及智慧教学的师资质量也需要教学胜任力的与时俱进,[39]通过有效、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大幅促进教师胜任力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完善。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并减少教育鸿沟,要关注偏远地区乡村教师的胜任力情况,[40][41]通过多措并举、定向发力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胜任力的完善和发展要以全面和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更要关注对智障儿童的认知,[42]补充广大教师群体对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完善实践能力,满足其教育需求。[43]

(三)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胜任力研究

组建一支胜任新工程人才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是高校加快新工科建设进程、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并对新工科背景下教师实践教学胜任力的优化提出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胜任力整体水平一般,[44]青年教师是专任教师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教学胜任力水平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45]实践教学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教师的实践教学胜任力水平直接决定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46]在高职教学的基础上,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同样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一体化教学胜任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实践能力和个性特质两个维度表现较好,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知识背景维度相对较弱,中职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胜任力培养是中职学校开展专业教学的重要形式,[47]也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国高校工科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他们专业发展的提升路径要构建多元知识体系,夯实教师知识素养;加大工程实训,提高教师工程素养;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素养;营造团队文化,同时提高教师个人素养。[48]高职及中职教师要从建立院校工科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胜任力标准、完善教师分层分类培养体系、引导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健全教师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升其工科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胜任力。

未来我国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的趋势,将更加关注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情境背景下及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只是教学胜任力提升的基础,学者们的研究最终都是为了其完善和提升服务,未来将更加注重研究的实用性,通过对其培养的具体对策,提出实现我国教学胜任力不断更新完善的良好生态。

猜你喜欢

胜任研究教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最美教师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教师如何说课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