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以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为例

2022-06-17李明芳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心理学思政

李明芳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所有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承担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在这种背景下,课程思政应运而生,以课程为载体,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课堂育人[1]。

1 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和以人的整体健康为中心护理观的提出,心理护理开始在现代护理中体现出极为重要的作用,护理心理学也因此成为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护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与护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护理领域,是研究患者及护士心理活动的规律与特点,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课程[2]。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心身同护的护理理念,掌握护理心理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对护理对象的心理特点加以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3]。因此,该课程承担着传播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护理人文素养,促进以人为本、心身同护护理理念的践行等责任,为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培养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奠定基础。这就需要结合高职院校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积极挖掘和提炼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多样的教学形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选用的教材是孙萍、崔秀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的《护理心理学基础》,该教材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选取教材第九章第四节“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进行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设计,具体设计如下。

2.1 教学背景

学生已学习了心理学基础知识,认识了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学习了心理评估、心理咨询等基本技能,也了解了患者的一般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而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则是所学知识的应用。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特征及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综合技能的应用。

2.2 教学目标(见图1)

图1 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

2.3 学情分析

2.3.1 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风格 护理学专业女生比例偏高且依从性较强。学生易于接受网络化、数字化的教学手段,且思维活跃,善于表达与实践,但质疑及创新意识欠缺。

2.3.2 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深入学习了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应激与身心疾病、心理评估、心理干预等内容,已经掌握了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并经历过临床见习,对临床日常护理工作有一定了解,并且了解患者的一般心理需求和心理反应以及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而继续深入学习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2.3.3 学生的能力基础 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增强,能在学习过程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对遇到的问题做出解释,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4 教学思想与教学设计思路

2.4.1 教学思想 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扮演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以体验式活动为依托,创设情景,通过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也是情感的体验,更是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2.4.2 教学设计思路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临床见习经历,提前预习教学内容,并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临床某一类型的患者创设案例,进行角色扮演,要求扮演患者的学生表现出这类患者患病后的心理特征,扮演护士的学生针对这类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患者,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自身实践能力。而在临终患者护理部分,由于很多学生对临终患者没有直观的印象,无法体会临终患者的心理感受,可播放相关视频,唤起学生的同情心。

2.5 内容设计(由点到线及面的设计)

2.5.1 教与学过程中的点设计(1)重点:不同类型患者(慢性病患者、手术患者、急危重症患者、临终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其心理护理措施。

(2)难点:针对不同类型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实施人文关怀和心身同护。

2.5.2 教与学过程中的线设计(1)课程相关知识点的逻辑关系:通过学习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等基础知识,了解患者的一般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从而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特征;通过心理评估、心理咨询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心理护理技能,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类型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将护理心理学课程中心理学基础知识与患者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

(2)章节内容为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教学过程中涉及护理学导论、基础护理等相关内容,对于这些具有相互关系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构建基于专业的知识体系。

2.5.3 教与学过程中的面设计(1)学科面:患者心理与心理护理属于护理心理学知识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收集心理学、护理学最新发展动态及研究成果,将其融入教学过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积极思考、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2)态度面: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向学生说明这些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随着现代护理的发展,护理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三者为一体的整体护理,这对护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心理护理能力,并能将护理心理学贯穿临床护理全过程。学生知晓了该课程的重要性,明确其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育人面:在讲授不同类型患者,尤其是临终患者相关内容时,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职业精神(对生命的理解、尊重和敬畏,对患者的关爱、友善和帮助)等,引导学生理解患者的感受,满足患者的需求,用温情帮助患者,像亲人般安慰患者,增强学生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意识,培养其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心身同护的护理理念。

2.6 教学过程设计

2.6.1 课前导学(雨课堂+学堂云在线课程平台)(1)教师活动:教师通过雨课堂向学生推送预习课件和相关资料;在学堂云在线课程平台上发布课前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临床见习经历,查阅资料,分组根据不同类型的患者创设案例,编写剧本,并分配角色(如护士、患者、家属、编剧、导演、旁白等)进行扮演,要求扮演患者的学生表现出这类患者患病后的心理特征,扮演护士的学生针对这类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护理。

(2)学生活动:预习教学内容,学生围绕课程任务编写病例剧本,并进行角色扮演练习。

(3)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2.6.2 课中研学(线下+线上雨课堂)(1)新课导入:(名人名言导入)“了解什么样的人患病,比了解一个人患了什么病更为重要。———希波克拉底”,引导学生认识到服务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人,需要全面看待,不仅要看到疾病的躯体症状,更要关注疾病状态下患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由此引出授课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名人名言导入课程,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慢性病患者、手术患者和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教学。教师活动:①教师组织各组有序上台展示;②小组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③教师做补充讲解,总结慢性病患者、手术患者和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实施要点。

学生活动:各小组按顺序上台展示。小组角色扮演结束后,由组内的“护患”双方进行相互反馈,其余各组判断该组展现的这类患者心理特征是否正确、心理护理措施是否合理,分析表演中哪些地方展现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等。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感受患者心理变化,增强学生理解患者、关爱患者的意识,提高其护患沟通能力,展现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团队精神[4]。学生通过角色互换,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和想法,增强了学生换位思考能力和共情能力[5]。

(3)临终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教学。教师活动:①播放临终患者相关视频;②教师再依次讲授临终患者的概念、患者从获知病情到整个临终阶段的心理反应,即否认期、愤怒期、抑郁期、协商期和接受期5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应采取的心理护理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并体会感悟;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做好课堂笔记;通过雨课堂弹幕、投稿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互动。

设计意图:由于很多学生对临终患者没有直观的印象,更无法体会临终患者的心理感受,这部分内容的讲解采用播放临终患者相关视频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同情心,使其理解和尊重生命。

(4)随堂测试,强化知识点掌握。通过雨课堂反馈的学生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教与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进行教学研讨。

(5)名人事迹分享。教师活动:①教师通过分享特鲁多医生的故事和他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让学生了解和分析此墓志铭的意义。②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认知,尽管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有许多的难题没有解决,但对患者而言,来到医院总是希望得到帮助,希望在得到良好的治疗外,还能得到心灵治疗、人文关怀和尊重,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诊治和护理患者的同时,重视和体察患者的情感和精神状态,理解患者感受,满足患者的需求。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积极分享自己收集的感人事迹。

设计意图:用名人故事感染和激励学生,并结合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6)师生朗读。教师活动:教师分享一段话与学生共勉,并带领学生一起大声朗诵这段话。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大声朗诵并体会。

设计意图:运用朗诵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情感体验,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7)知识小结。教师活动:①总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梳理重难点,并强调学以致用。②教师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引导学生既要准确、全面地了解每位患者的心理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满足患者的个性化心理需要;同时也要善于把握同类患者的共性心理规律,解决共性化心理问题。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一起对本节内容进行回顾。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强化重难点知识,体会思政育人内涵。

2.6.3 课后练学(线上:学堂云在线课程平台)(1)教师活动:①在学堂云在线课程平台上发布课后作业:谈一谈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面对临终患者应该怎么去践行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②观看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电影,如《遗愿清单》,并撰写观后感。③推荐课后学习资源,如耶鲁大学的死亡哲学课程。

(2)学生活动:学生按时在学堂云在线课程平台上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3)设计意图:①通过设计开放式问题,检验课程思政的效果。②由于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缺乏理解和感悟,为此教师推荐相关学习资源,并通过观看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电影,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死亡,尊重生命,从而能够更好地给予临终患者死亡教育,帮助其接纳死亡,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会贯通,突出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持久性。

2.7 教学反思

2.7.1 成功之处(1)教学方式多样:利用名人名言、名人事迹分享、学生讨论分享、师生朗读、视频播放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扮演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以体验式活动为依托,创设情景,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更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过程,从而促使学生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3)突出课程思政的趣味性。课程思政若一味采取灌输的讲授方式,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通过名人故事、学生讨论分享、师生朗诵等形式,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加课程思政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2.7.2 不足之处(1)角色扮演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不积极。这可能与其性格内向或缺乏自信有关,今后对这部分学生需加强关注,积极引导,给予其更多锻炼机会。

(2)学生对不同类型患者心理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不全面。学生虽经历过临床见习,但尚未独立接触患者,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学生情景模拟时加强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结合理论知识多体会和总结。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心理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洞察儿童审美心理特征,保护儿童原生性表现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