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育人的课堂教学重构研究

2022-06-17刘振双吉林省农安县实验中学

灌篮 2022年4期
关键词:德智体美五育育人

刘振双 吉林省农安县实验中学

近年来,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树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育人的教育体系,关于五育融合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立足于基础教育生态的角度,学校教学肩负着综合育人的重任,当然关键的实质性落实与实践仍在课堂。但要真正做到面面俱到的各育融合,并转化为教育实践,还需要我们认真厘清并深刻反思,彻底扭转弱项和短板。在做好优分科课程重构的同时,要避免“各自为政”“面面俱到”“互不相通”的现象发生。基于教育思想的梳理,依托多维度审视五育融合,分析其现实困境。通过深入挖掘各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形成更高水平的育人格局和体系,更多关注“育人”而非“育分”,以期推进跨学科课程的实效融合。

一、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育人的课堂样态

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育人课堂的重构,是实现五育融合的应有之义。任何教学改革的实现,应在课堂教学中做出针对性的改变与逆向探索,并加以整合和深化,以期呈现出既相互关联又杜绝生硬的美好样态。

(一)有机生成的课堂

在每一科目的教学中,课堂时间都是弥足珍贵的。要想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绝非易事。如何发挥融合育人的最佳效应,这就要求掌握好必要的尺度和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策划和深度解读。基于自身的敏感度和挖掘能力,避免出现简单的“组合”或“叠加”。通过创设有机生成的课堂,进而实现将德智体美劳相互反应、渗透和融入。当然五育融合课堂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做到所谓的“完美”。正是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转化知识的精神发育,不断指向“五育融合”教学的内涵,才会促进融合育人朝向科学的进程发展。

(二)鲜活而美感的课堂

教学是一种价值实践,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是知性反思的产物,它侧重教学的融通性和整合性。这与以往分门别类式的教育表现出显著的不同。任何一门学科课程都蕴藏着丰富的五育价值。在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接受并产生强烈的兴致。这就要求教师根植于课堂教学目标,在融合育人的过程中,将智慧、审美及情感有机关联,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美育始终伴随智育,通过营造富于鲜活美感的课堂组织、内容形式,实施不同的教学决策与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使学生真正实现知识内化。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五育融合的课堂既内在统一又各有侧重,需要从学生当下实际出发,正确理解育人的“整全性”。从教师教的视角出发,何为“整全性”,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生命的完整,善于挖掘其潜能和特长,弱化表象化的群体特征。众所周知,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独特的生命个体,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需要避免产生“全面化”或“平均化”的想法。从育人的角度出发,着重从学生不同的德性与智性出发,培养个体积极向上的社会性,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身心健康而又独特且自由地成长,这样才能导向“五育融合”的深度达成。

(四)有情、有趣、有味的课堂

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育人本就无章可循,这是由于学情和教育者的素养以及教学环境氛围都不尽一致,要想做到一刀切式的融合显然是不现实的。然而通过研究本校或本区域的课堂教学,既可以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总结重构过程中取得的收获,同时也可以获取参考或借鉴的效应。为此要求教师应基于五育融合的教学客观规律,不断探究、反省与总结,致力于构建有情、有趣、有味的课堂,教学应是源于生活,开发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形态,善于在“一育”中发现“五育”,有效触动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领悟人生真谛的同时收获美的享受,以期促进课堂品质的提升。

二、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课堂的理念

为了确保五育融合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凸显五育的特性与教育价值。在课堂教学重构的过程中,应恪守以下理念:

(一)遵循五育的秩序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开展不同侧重点的五育教育。五育融合并不是一味地合为整体,而是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层次和学情的区分,基于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做到精准性的渗透。例如小学应以美育和体育为主,初中应以智育和劳育为主,高中应以德育和智育为主,大学则应该加强五育的统筹。遵循五育的秩序性主要是基于人体成长的规律,树立五育融合的知识观。以学科教学为主要载体,凝练本学科的核心素养,认识事物的来龙去脉,推进跨学科课程融合,以期促进学生发展的节奏观。

(二)确立五育整合意识

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需要精准定位,还要保持整合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可利用的一切契机和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知识的过程性、动态性,始终保持融合育人的理念作为教学的主导。从教学的发生机制来看,五育整合意识的确立,是全面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标志着课堂教学重构的扬帆起航。它植根于每一门学科之中,是实现知识的关联与转化以及破解“育人价值”缺失困境的突破口,有助于实现“1+1>2”的育人功效,也极大激发促进了学生能动的创造过程。

(三)坚持五育融合理念不动摇

现实教学生活中,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综合的,而且都有其独特性。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高中、高等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劳五育并没有一门单独设置的教材可以应用。究其原因在于五育蕴藏于教学的细节当中,不同的课程都存在育人的形态。面对多门学科的独特性与内在逻辑性,要想获得真知,就必须坚持五育融合理念不动摇,要求课程回归于人。落实到具体实施层面,需要依托开放的系统和个体转变,让课堂成为一个多元动态资源库,既要做到立足需求,注重各育的独特价值,又要注重全面,超越符号表层的简单传递,打造融通与共生的有机整体。

(四)筑牢五育融合教学观和评价观

在整体育人的价值引领下,基于五育新体系构建的角度,德智体美劳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以知识观及课程观为抓手,采取协调、渗透、聚合和取舍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师正确、科学、精准的引导下,确保五育要素浑然一体,实现五育融通的统领。为此,教师应摆脱应试思维和片面的绝对知识诉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遵循五育融合的评价观,以欣赏、激励性评价为主,强调感性与理性兼容。从有趣开始,基于情境与故事,围绕一定的学科内容,强调人心与人情,提供更多的亲历和体验,实现各育独特的育人价值,确保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

三、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育人的课堂教学重构研究

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新范式,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育人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它并不是各种素质的并列叠加,这是基本条件、是底线,更需要广大教师秉持全面发展的发展观,突破教学范式的禁锢,对学生素质进行分析和评价,突出学科内的深度性,积极探索课堂的实施框架和实践脉络。

(一)建构全面育人融合课堂

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育人应从全局性的视角去考究,绝不能凌驾或刻意夸大某种要素。全面融合既是一种目标性的理念,也是实现思维方式的一种手段,更是对新时代知识融会贯通趋势的有效回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共融共生,这就要求教师向“深度性”的教学思维方式转变,与学生能够相互配合,打造共同体活动进行意义建构和增值。首先,依托“一育为主”的多育融入模式,将其作为课程变革的根本遵循,绝不能忽视某种因子的影响力,做好主体、工具、对象的合理统筹。其次,根据多育动态呈现的融入模式,树立“培育式”的教师教学观,打造过程性的、开放性的课堂新形态。最后,如何实现教学的分中求合,需要各科教师深度研读教材内容,开展整合性的教学实践,借助学习活动系统的六要素,坚持知识转化和价值浸润,执行五育融合课堂的分析框架,聚焦五育融合课堂资源,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遗余力地挖掘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全面充分利用“各育”的育人资源,促进教学方向、质量和成效协同并进,产生综合性的“五育融合”效应,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实施整合与融通的课堂实践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工具,课程资源的选择是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育人的重要环节,要求五育融合课程的构建,应围绕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以概念为学校课程融合的统领,做好以下内容的协同。一要整合知识体系、学习方式,通过概念、任务、主题,实施发散型统整方式,实现教学的“五育融合”;二要做好评价方式、育人价值的融通,避免各育知识的零散化。在此基础上,将课程与生活情境和体验进行深层次接触,打破学科壁垒、课程范式以及僵化孤立的不足,深度研读教材内容,选择与创设不同学术性与实践性有机互动的课程群,使教材内容结构逻辑化,更具有统摄性和包容性。注重以德养心、以德育美,循序渐进地释放课程内涵及课程张力。此外,依据融合程度从低到高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关注各科教学之间的关联,体现学科之间的相通性。不必局限于教材给定的内容,构筑完整的知识与价值体系,促进知识的深度内化,为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在具体教材开发时,学科内可尝试打造“大单元”课程,打破各学科之间的边界,重新选择知识素材,模拟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将学科教学渗透于生活实践,将五育元素相互渗透、互融共生。利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提供充足的养分和原料,让学生体会多重变式,强化学生的深度思考力,解决“人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以期实现时时、处处地渗透。

(三)打造互动与体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相互交融与整合的,应走出以往教材的文本世界,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开展活动经验融合课程,走向生活世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统领,以学生活动经历,德智体美劳的融合渗透需要选择合适、恰当的方式和方法,调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致力于打造互动与体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建构性与生成性的文化,才能够促进和谐关系的生成。这就要求教学重构应避免采取直接灌输的形态,而是基于课程育人价值、精神、意义,弹性、灵活地搭建互动与体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发现差异,使学生学会彼此尊重,学会欣赏他人并接纳他人,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期助力五育融合课堂质量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师生要达成共识,探寻不同课程独特性与平等性的关联点,创设搭建课程的特定情境,全力挖掘不同学科的育人资源、人文、审美价值。基于课程范式基础上,把握好主旨、发挥好主导。聚焦于学生实践、体验,构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教学模式。利用交往互动、分享与合作,聚集事实,将之编集汇合,产生情感及意志交融反应,保持整体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多方位、多领域、多层面、多途径地促进完整人的发展,利于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走向“智慧”之路,最终实现自我强化认知结果目标。

(四)筑牢跨界协同式教学共同体

构建五育融合的课堂,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又蕴含活动经验的要素,更在于培育完整的人。需要学校上下齐动,找寻合理冲突点,解决融合中的表象及潜在问题,以期达成五育融合成效。一方面,学校应筑牢跨界协同式教学共同体,不遗余力地开展对学科课程综合化教学的研究,给予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利用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生成一种“脱域的共同体”。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中,通过合作与对话,给予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唤醒生命潜能。予以适当的刺激,以期产生自然和谐的美育、体育、德性、智性、诗性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侧重提炼核心议题指向,从全局性的视角去审视,站在学生兴趣或需求的立场。基于知识融会贯通,依托课程融合或整合的方式,构筑三位一体的课程融合框架,创设搭建课程的特定情境。用整体性思维方式审视,强化情境的典型性和适切性,集中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强化学生的深度思考力。通过课程融合或整合的方式,选取确定课程的中心主题,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彰显学科知识的“五育效应”,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使人的生命丰满完善,走向文化生命和精神生命,凸显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指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

总之,在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育人的教育革新背景下,研究五育融合的课堂,是新时代教育方针的本质规定。要求学校课堂教学应与时俱进地进行革新与重构,基于完整生命主体的发展需求,在明晰融合育人课堂样态的同时,必须用整体性思维方式,指向“五育融合”的教学应坚持德智体美劳融合课堂的生成理念,遵循“深度性”“统整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参考借鉴诸多实践探索和经验案例。从建构全面育人融合课堂、实施整合与融通的课堂实践、打造互动与体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筑牢跨界协同式教学共同体等方面入手,积极采取精准对路的措施,确保教学重构取得预期的成果,力促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育人工作开启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德智体美五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谈职高音乐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