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路径的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2022-06-17陈晓龙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灌篮 2022年4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体育教师职业院校

陈晓龙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专业应用人才的任务,自然要从更多方面着手去塑造、完善学生综合维度的素质体系,其中必然包括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和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可以说是距离社会“前线”最近的一批人群,同时又由于普遍处于身心发育的旺盛时期而存在更为活跃且敏感的心理,再加上该群体在自我情绪、行为的控束方面通常不具备良好的意识,因而很容易背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弱化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作为同时承担着体质强化和心理健康保证责任的专项课程,职业体育课就必须要在教学模式和路径上表现出对心理健康教育更大幅度的倾斜,以此来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优化注入核心助力。

一、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自我意识过度膨胀

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对于自身的价值和能力缺乏一个客观的认知,常常会对自己各方面的条件做出过高的判断,严重高估了自己应对环境变化、处理陌生事务、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因而对来自他人的管束、劝解乃至帮助都怀有一种下意识的抵触情绪。此外在这种心理状态的作用下,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对一些有着广泛行为指导效力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也时常持质疑和否定的态度,将自己因未能遵守上述纪律和规章制度而遇到的挫折归咎于他人,倾向于为自己的行为开脱。这些现象和认识的出现从根本上而言是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意识过度膨胀的结果,不仅有碍于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施加有效地引导,同时还会让他们在进入社会后因为无法适应、排解理想和现实境况之间的巨大落差而产生各类严重问题。

(二)缺乏情绪自控能力

职业院校学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开始自己的社会生活,比较缺乏理解、处理社会性事务的经验,未能掌握正确的调和个人和外界事物之间关系的方法;与此同时,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对他人的经验传授也存在着较强的抵触心理,不甘心于借鉴旁人正确的行事思路和方法来处理问题,继而更容易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产生过激的心理反应。结合实际观察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常常会表现出较差的原则性:对与自己关系不错的“朋友”总是一味地偏袒维护,对自己存有偏见的人则会刻意地贬低、矮化;就算在和亲近之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多职业院校学生也会因为一些偶发的次要事件而导致情绪失控,从而导致彼此之间情感的动摇和破裂。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不利于他们在学习期间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果,在步入社会之后也会因做事缺乏原则性和自律性而在工作中频频碰壁,最终为讲求合作和发展的现代社会所淘汰。

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视域下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问题

(一)重“体质”而轻“心理”

体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和改善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但不少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厚此薄彼”的问题,将主要教学资源投入到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强化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却罕有过问,导致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无法有效排解、消化自身作为“准社会人”而产生的负面心理情绪,最终使得课程教学的意义大打折扣。

(二)“一刀切”现象比较严重

职业院校学生大多已经或临近成年,在经历了漫长的身心发育后必然会在多个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部分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没有真正重视这一客观事实,在开展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时以完全统一的内容、方式和标准来面对不同的学生,致使自身所进行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经常出现“脱靶”的问题,既没有起到更好的教育引导作用,也对学生的主观积极性造成了进一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适应素养的形成进度被严重延误。

(三)与专业教育内容缺乏联系

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文化+职业技术”的双轨教学安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业课程才是职业院校学生的重点学习对象。一些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孤立、僵硬,心理健康管理的内容和学生的专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联系,无法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获得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这就难免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学而无用”的片面认识,也会让体育课程之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化而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

三、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视域下优化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体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怀

职业体育教师要树立起关心、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鲜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学生、联系学生,积极了解并帮助学生处理他们的心理或情绪问题;同时要在课程形式中加入室内交流课并适当增加后者所占的比重,在课堂上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情绪、舒缓压力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按照1:2 的比例安排室内课和室外课的授课时数,在室内课上通过和学生坐在一起“闲谈”的方式来上课,一方面拉近师生距离,另一方面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并就正确处理两性关系、缓解“准职场”压力和如何融入集体生活等话题给出一些合理建议和具体方法。

(二)依托体育手段构建情绪疏导通道

在一般情况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常常在个人思想和行为方面具有较强的活性,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彰显个性和“另类”,却又同时难以将这种对个性的追求和个人条件及普世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自己在处理与同学、家人的关系时往往矛盾丛生。对于这种现象,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动态信息进行全面、可靠的搜集,并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或群体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必要的帮助和引导,在调节学生情绪和化解学生矛盾方面做到“对症下药”,并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依据、以多元的体育锻炼为载体,帮助学生重塑对自己和未来的信心。

例如在面对准毕业生时,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可多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并适当提高生本互助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比重,同时还可在实习、考试等关键节点到来之际组织大家进行一些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务必要做好安全保障)来帮助学生释放内心的压力,最终让学生通过这些运动感受到拼搏的畅快和生活的美好。

(三)执行差异性疏导策略

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要拓展了解学生、搜集学情信息的渠道,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家庭环境、人际“圈子”和兴趣、性格等形成正确的认知,并在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设计环节根据这些信息设计若干套不同的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引导策略。此外,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还要注重对学情信息的动态调整,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而灵活变更后续工作的方向与内容。

比如,有些学生在户外练习课上总是喜欢一个人去角落里“单练”,性格显得有些孤僻,则教师可以通过“呐,你我都落单了,咱俩结组练吧!”等诙谐的话语切入到学生的“个体圈子”里,一边和学生做“一对一”练习,一边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表现出的优势,逐渐引导其进行更广泛的人际交流。

(四)注重教育方式的亲和力与场景的生活化

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很多职业院校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针对这种想法,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要先从自身的工作方法入手进行改变,切实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工作意识和责任态度,通过平等化的教育表现主动消除存在于自己和学生间的内在隔阂,在和学生沟通时营造出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以融入学生的日常圈子为开展教育工作的起始条件,在情感层面建立起学生对自身的认同感与信赖感,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心理层面和思想层面所受到的共同呵护与引导。

比如,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时,加入更多的分组对抗成分,并将自己也设为比赛团队中的一分子,让学生在“师生同台竞技”的氛围中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训练间隙,教师可向大家介绍未来职场中诸如团建活动等同样能够接触到体育活动的场景,并可结合自己参加体育团建的经验来做“现身说法”,帮助学生意识到体育活动和良好的体育素养对自己未来社会生活能力的优化所能发挥出的作用。

(五)密切体育心理教育与专业内容的联系

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和要求,从中寻找能够和体育教学形成共促关系的部分,并将这些部分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和工作方式的选择与改良上;除此之外,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还应积极利用学生所具备的专业优势,鼓励他们借助自身资源来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发展和学生积极性调动的成果,并在客观上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综合适应能力。

例如对于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程内容中添加更多韵律操或体育舞蹈方面的科目,让学生在发挥自身形体、肢体柔韧度优势的同时,也能给舞蹈教学等专业素养的提升注入更多的助力,并且用这种兼具音乐和运动感染效力的方式来排解学生心中的负面情绪。

(六)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院校或社会体育实践活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心育”工作普遍停留在宣教层面,无法通过实际行动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的深度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常常用单调的言语劝说或引导作为主要开展方式,作用效果无异于“隔靴搔痒”。所以,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要在考量客观条件和工作安排的前提下,结合当前学生广泛存在的社会性思想和情绪问题,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利于体现体育精神和“正能量”的体育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层面的洗礼,并对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形成准确的预备性认知。

例如,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可利用“五·四”青年节组织学生和当地企事业单位的青年体育队进行一场篮球友谊赛,通过比赛展现出青年人的昂扬朝气和蓬勃斗志,并让学生们在和对方的切磋、交流中了解社会职场的一些常识;或者组织学生定期参加兄弟院校之间的联合运动会或友谊赛,在不断提高自身体育素养的同时也能够从更多渠道、角度去了解社会的整体风貌等等。

(七)突出体育社团教育模式的价值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参与专项活动的能力和意识,同时在这一方面也有着较强的主观诉求。因此,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除了要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在社团教育模式的引入和开发上做足“文章”,选择一些学生们所喜闻乐见同时又对他们的心理素养和社会认知有着较强优化作用的运动项目作为主题成立对应的体育社团,定期组织大家参与社团活动,一方面以更为专精的方式来开展体育教学,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社团性质的活动中初步感受企事业单位的运作和管理模式,同时还能为学生社交素养的优化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平台,在心理调节和社会交流两个维度彰显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化功效。

比如,教师可以成立一个篮球社团,以“1 次/周”的频率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就篮球项目中的一些专业技法做教学并不定期组织社团内部的比赛活动;在社团管理方面,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入“打卡签到”和“业务沟通”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成分,让学生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做一次预备性尝试等等。

(八)注重环境教育法的有机应用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悄无声息而又巨大、深远的,能够对一个人的精神、情绪、心理乃至思想起到关键的导向作用。职业院校学生虽然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身心发育,其思想意识和性格已基本定型,但不可否认的是,良好的环境渗透依旧可以在潜移默化间影响他们的内在世界,从而起到很好的心理疏导和意识培养效果。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进行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好课程教学和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工作外,还要有意识地在学生们经常活动的场合环境中融入一些有助于其健康心理塑造、社会意识形成的元素,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这些元素的熏陶之下,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们上课的教室、生活的公寓的墙壁上贴上一些体育名人的海报,并附上一些文字资料来体现这些人物在体育奋斗道路上所经历的重重困难以及所表现出的顽强、乐观、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以这些精神为纽带将“体育精神”和“社会发展意识”有机结合起来。

四、结语

任何一门课程的存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都应发挥出独特的作用。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体现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强化意识,以心理疏导为主要抓手设计、执行系统性的教育策略,从多个维度助力学生的心理优化和社会意识发展,让学生能够取得更为长足的进步和更加巨大的收获,从而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体育教师职业院校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雷鸟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沙漠里的精灵
你容易适应新环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