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链联动”的 中职民族舞蹈教学探究
2022-06-17吴丹
【摘要】本文以壮族扁担舞为例,针对中职民族舞蹈课程的开设存在缺乏合理资源建设、教学目标定位模糊、教学模式相对滞后、专业师资队伍匮乏等问题,论述构建壮族扁担舞“双链联动”的教学模式策略:“线上+线下”纵向衔接、“校内+校外”横向互联,构建职业院校多元化民族舞蹈教学体系,促使民族舞蹈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实践,有效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中职民族舞蹈教学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 民族舞蹈 双链联动
壮族扁担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1-0138-04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世居民族有壮族、瑶族、苗族等,形成了具有浓厚历史性、文化差异性和独特地域性的文化体系。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是广西的一张名片,其中壮族扁担舞被誉为广西民间舞蹈的一枝花,它以活态的形式演绎着壮族独特的农耕文化,承载着质朴的民族精神。2021年,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壮族打扁担(即壮族扁担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非遗”舞蹈进校园迅速成为一个崭新的话题。在此背景下,中职学校应当审视壮族扁担舞课程开设的现状与困境,主动发挥学校办学定位与“非遗”保护的天然契合优势,通过创新构建“双链联动”教学模式,为壮族扁担舞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平台,同时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教学体系,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优势。
一、壮族扁担舞的起源与发展
壮族扁担舞源于壮族人民的舂米劳动生活,而后发展为以扁担敲打板凳的形式。壮族扁担舞因其舞蹈器具为扁担而得名,并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和马山县的扁担舞为主要代表。原始的壮族扁担舞只是村寨中人们的自娱自乐项目,没有乐器伴奏和队形变化等多种样式,而后随着民间艺术家的加工、创作,将劳动场景与舞台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扁担舞。现如今,壮族扁担舞的样式很多,如马山乔利的旧城式、马山古寨式等,壮族扁担舞的表演者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大型演出,用舞蹈诠释着壮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壮族扁担舞作为广西壮族文化的瑰宝,历经千余年传承至今,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因此,中职学校要将壮族扁担舞融入学校民族舞蹈教学中,发挥其深刻的教育价值。
二、壮族扁担舞融入中职民族舞蹈课程的价值
近年来,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从政策和实践方面做出进一步指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让中华文化根植于时代的土壤之上,使中华文化精髓源远流长。而“非遗”进校园无疑是传承历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在“非遗”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进行之时,中职学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有条件、有责任、有能力将民族舞蹈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准确地传承下去。壮族扁担舞作为壮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承载着壮族独特的农耕文化和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中职学校有针对性地实施民族舞蹈教学,不仅能够展示壮族扁担舞的艺术魅力,而且有助于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
基于特色办学角度考虑,加上从舞蹈形式看,壮族扁担舞的动作简单、灵活多变,且不受场地限制,一片空旷的平地就能成为学生的训练场,易于教师开展教学;从壮族扁担舞的内涵看,其蕴含着浓郁的劳动气息,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壮族扁担舞的独特舞蹈形式以及丰富的内涵,能够为中职民族舞蹈教学和课程建设提供急需的素材,充分发挥舞蹈教学中舞蹈表演、舞蹈编排的专业优势,探寻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为中职学校特色化办学注入新鲜活力。
三、开设壮族扁担舞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资源建设
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持续深入,壮族扁担舞、打榔舞等被纳入校本课程中,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作为民族舞蹈课程开设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依据,中职学校引入民族文化教学资源不仅要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而且要与时俱进。就壮族扁担舞教学而言,它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形式,应当在课程建设中彰显壮族扁担舞的艺术价值。然而,现阶段中职民族舞蹈课程建设中缺乏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拓展,未深入涉及社会、文化等领域,导致中职学校民族舞蹈课程资源建设缺乏吸引力。
(二)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壮族扁担舞是由壮族妇女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错落有致的劳动动作转化而来,其中不仅蕴含着独特的劳动文化、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而且展现了壮族独特的地方韵味和风俗习惯。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舞蹈动作技能的掌握,往往忽视了对艺术的本质和精神内涵的挖掘,导致学生对壮族扁担舞的学习徒有其形而缺乏内涵。
(三)教学模式相对滞后
中职学校越来越关注本地区域内传统民间舞蹈的引入,在某种程度上突出了办学特色,使得舞蹈教学与实践更加符合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实际需求。但是随着文化传承功能的提升,课程教学中一些问题逐渐凸显。以壮族扁担舞为例,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采用组合教学方法,即先掌握舞蹈元素,再提煉代表性动作,然后编排舞蹈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没有进行田野调查、实地研学的情况下,对壮族扁担舞的起源及发展、壮族习俗的了解等处于迷茫状态,自身尚处于动作模仿的初级阶段,动作教学不准确、不到位,导致学生只能简单模仿,学不到精髓。可见,缺乏田野调查基础、缺少实践活动的载体,教师教学模式滞后,容易导致壮族扁担舞教学缺乏创新源泉。
(四)专业师资队伍匮乏
很多民间民族舞蹈虽然看起来动作并不复杂,但一招一式、节奏韵律的背后,却是人们经过千锤百炼积累而成的纯熟技艺,是地地道道的民间功夫。壮族扁担舞包含站、蹲、弓步、转身打等动作,乍一看,非舞蹈专业的学生也能轻松演绎,但是表演者要通过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的节奏,将农耕文化、民族精神外化于行绝非易事。有些中职民族舞蹈专业教师缺乏壮乡生活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壮族扁担舞的传授。因此,组建一支“非遗”传承人+资深志愿者+专业教师的师资队伍,是目前中职学校传承壮族扁担舞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构建壮族扁担舞“双链联动”教学模式
针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迫切性以及民族舞蹈教学的创新性发展需求,中职民族舞蹈教学应打破传统舞蹈教学模式,创新“双链联动”教学模式,即立足于“线上+线下”云端课堂与线下课堂、“校内+校外”的课堂教学与民间研学,以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实践的方式,构建中职学校壮族扁担舞课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一)“线上+线下”纵向衔接,打通壮族扁担舞教学双通道
1.构建校本教材+网络资源库的多元化教学资源
壮族扁担舞起源于广西,能歌善舞、热爱劳动的广西壮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活和发展,将扁担舞这一艺术结晶一代代传承下来,使扁担舞成为壮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由于壮族扁担舞发展于民间,教学中缺乏教材与教学资源的有力支撑,因此,中职学校将壮族扁担舞教学引入民族舞蹈课堂,要着重打破传统教学资源的局限性。
一方面,要完善壮族扁担舞特色校本教材,教材中要包含传统文化、民族元素以及表演形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成基础训练组合、性格动作组合、表演型组合的教材整理形式。例如,从壮族传统文化说起,厘清壮族扁担舞的发展过程,了解传承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引导学生在舞蹈学习中既要理解传统民族舞蹈的多样性、生动性,又要展示壮族扁担舞原始的历史性、民族性特点;要注意在校本特色教材中融入壮族扁担舞动作元素,如通过收录《壮家扁担会说话》《壮家娃娃扁担乐》等优秀作品,展示作品中对壮族扁担舞动作元素的分析等。
另一方面,發挥“互联网+”优势构建数字化智能库,利用三维建模等技术,建立一套包括壮族扁担舞演员造型、表演服饰、仿真动作在内,完整记录壮族扁担舞元素的数据资源库,为师生获取素材、民间传承提供便利;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微博互动等方式,开辟一条校园网络传播路径,满足新时代壮族扁担舞教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多元内在发展需求。
2.构建文化传承+创新演绎的全方位教学目标
民族舞蹈教学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能直接检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质量。将壮族扁担舞融入中职民族舞蹈课程教学,确立教学目标是关键。而强调舞蹈理论与动作训练的单一化教学目标,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舞蹈教学的创新发展需求。因此,为了促进中职学校的特色发展与民间传统文化融合的双向发展,教师在开展壮族扁担舞教学中,可以构建全方位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中职学校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不断整合线上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通过舞蹈文化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整合线下舞蹈课程、文艺汇演等活动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最终实现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共同发展。
3.形成云端课程+线下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传统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以口传身授的方式,带领学生理解和掌握舞蹈的动作要领。当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颠覆了传统教与学的形式,为民族舞蹈教学注入鲜活的元素、灵活多变的模式。围绕壮族扁担舞的特点以及民族舞蹈教学的原则,中职学校要创新云端课程+线下课堂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方面,要联通—构建,即将线上与线下空间联通,构建横向、纵向互通的立体化教学空间。利用微课整合教学资源,制作《壮族扁担舞资源学习包》,在资源学习包中整合壮族民间俗语、壮族农耕文化等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舞蹈表演渗透情感,将舞蹈与传统文化进行联通,解决学生学习壮族扁担舞形存而韵味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激发—引导,以探究式、对比教学的方法改变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结合线上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教法和舞蹈编排中融入壮族扁担舞的故事内容。例如,壮族扁担舞的两个代表性作品《壮家的扁担会说话》和《壮家娃娃扁担乐》,呈现出的故事内容完全不同。《壮家的扁担会说话》是妇女田间劳作的真实写照,如展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劳动动作,动作元素包含了站、蹲、弓步、转身打等;《壮家娃娃扁担乐》展现的是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主要动作元素包含跪坐、站、蹲、跑、跳、打扁担等。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舞蹈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对比,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校内+校外”横向互联,实现传承创新双循环
1.组织实践活动+校外研学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教育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民间民族舞蹈引入中职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更要借助校外力量为学生搭建舞台、创造机会。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其教学也要立足于民间。壮族扁担舞的学习要立足于课堂,还要发展于课外。课堂教学侧重在讲中学、在讲中悟,实践活动则侧重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只有充实课堂教学、丰富课外实践,才能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形式。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壮族扁担舞比赛、文艺汇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氛围中掌握壮族扁担舞的动作要领。此外,还可以创建壮族扁担舞社团、壮族扁担舞网络互动空间,推动壮族扁担舞的常态化学习。
当前,高雅艺术进校园是一项有益的全国性延展活动,通过推进“非遗”舞蹈进校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舞蹈技能,而且可以从中体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创建“非遗”舞蹈基地打造一廊一馆一室一台,借助壮族扁担舞文化廊、壮族扁担舞展示馆、壮族扁担舞训练室、壮族扁担舞展示台,为学生提供了解、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借助“壮族三月三”等传统民族节日,带领学生开展民间研学活动,走进民间的壮族扁担舞队伍,与民间艺人交流和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真切的民族文化氛围。
2.打造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的壮族扁担舞教师队伍
长久以来,教师队伍素质是影响民族舞蹈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将壮族扁担舞引入中职民族舞蹈课程教学,既丰富了民族舞蹈教学的内涵与形式,又为教师的舞蹈技能、创编能力等设定更高层次的标准,同时对专业教师的文化素养、民俗文化的把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壮族扁担舞的打法、步伐灵活多变,其蕴含的文化元素与表演者的内心体验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壮族扁担舞的内涵,才能游刃有余地掌握壮族扁担舞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的节奏。为此,舞蹈教师还应走进民族博物馆等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壮族的居住环境、服装纹样等,并通过以赛促练的形式,将学习到有关壮族民歌的专业技能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真正做到取材于民间、规范于教学、形成于实践、升华于舞台。此外,中职学校还可以邀请壮族扁担舞传承人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打造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教师队伍,为学生展示多样化壮族扁担舞动作技巧,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民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民间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在“非遗”传承的影响下,民族舞蹈走进课堂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中职学校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壮族扁担舞引入课堂,积极探索“双链联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纵向衔接、“校内+校外”横向互联的教学形式,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舞蹈教学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荔.“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反思:以昭通“四筒鼓舞”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5).
[2]张文裕.将“非遗”民族舞蹈引进校园的路径:以广西地域性打榔舞为例[J].广西教育,2021(25).
[3]邓杰.混合式教学在高校民间舞教学中的应用:以山东海阳秧歌教学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3).
[4]俞婧雯.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策略分析[J].尚舞,2021(23).
[5]王晔菁.将“非遗”舞蹈引入本地高校课堂的探索研究[J].才智,2020(16).
[6]张婷.广西壮族“非遗”民族民间舞元素再创编研究:以壮族扁担舞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18).
作者简介:吴丹(1978— ),广西武鸣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