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高职农村生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路径研究

2022-06-17董艳丽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摘要】本文基于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分析现阶段高职农村生源学生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实践经验为参考,提出适合高职农村生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轴两线三维四环”心理育人模式,以第一课堂为主轴,重视顶层设计;从三个维度搭建拓宽视野的平台,开发潜能自我增值;建构“四环紧扣”的校园心理支持系统,营造安全的心理成长环境,助推高职农村生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高职院校 农村生源学生 心理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2-0057-04

近年来,农村生源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中占比逐年增加,占比已经超过50%,一些高职院校的农村生源学生甚至已经占到70%以上。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精神生活质量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农村学子在完成高职阶段的学习后主动回到家乡发展事业。如此一来,培养出的高素质技能型农村生源毕业生无论留在城镇还是回乡就业创业,都有利于提高农村家庭的生活质量,都将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年)》显示,城镇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农村居民。近年来,笔者在校园心理咨询室接触到因心理异常进而影响正常学习的农村生源学生当中,多是有过留守儿童经历的学生。这一群体的学生之所以到了高职阶段才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应对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环境。依托高职院校的心理支持系统,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新的应对方法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对高职农村生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并做出有效干预很有必要。

一、现阶段高职农村生源学生心理发展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

进入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从心理发展阶段来看,这些学生还处于成年早期起始发展的同一阶段,进一步分析生源群体的心理发展特征,高职农村生源学生与高职城镇生源学生、本科农村生源学生的心理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罗云(2018)对高职农村生源学生心理状态的研究,与本科农村生源学生相比,高职农村生源学生在高考选拔后产生的挫败感明显,自我效能感较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入学心理普查,结束后还会对筛选出的学生进行逐一访谈和进一步排查确认,访谈所得出的结论与罗云的调查结论相契合。另外,学院在2019—2021年连续三年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发现,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农村生源学生跳槽的现象较少,就业相对稳定,但职业上升空间有限。经过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一步了解,农村生源学生大多比较珍惜工作的机会,但在适应、表达、自我价值感等方面的表现较弱,个人潜能发挥受到制约。综合以上信息,农村生源学生群体在心理发展方面迫切需要提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自我调整,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一方面,农村生源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以前,生活在人文环境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域,生活内容相对单一。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接触到的人群多以有相同生活习性的族群为主,进入高职院校后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的同学,在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加上学习节奏发生变化,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入学后部分农村生源学生会与同时期进入本科院校的同学、与身边的城镇同学做比较,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容易因为认知偏差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在比较中削弱自我效能感。他们在中小学时期所适用的应对模式难以紧跟环境变化快速做出调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的负面情绪,严重者社会功能受损,会出现回避学习、回避社交的行为反应,进而影响到學习和生活。

(二)表达合理情绪,提高发展健康人际关系的能力

很多农村家庭的育儿理念比较传统,对孩子缺乏科学的指导,经过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农村生源学生表达情绪、情感的能力得到了正向发展,但仍有所欠缺。尤其是有过长期留守儿童经历的学生,因幼年时与养育者之间的依恋关系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内在安全感不足,不能明确表达合理需求,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还有部分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往往还带有比较重的方言口音,开口与人交流时心理负担重,担心说不好话、说错话会遭到他人嘲笑和误解,以至于不敢开口与人交流,少有人际交往的正向体验。

(三)以自我价值感为核心,提高发展健全人格的能力

自我价值感偏低是高职农村生源学生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隐蔽性较高的问题,这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职农村生源学生与本科农村生源学生纵向比较,向内归因时往往感觉自己能力不如他人,对未来就业前景感到悲观;与高职城镇生源学生横向比较,向外归因时往往感觉自己的成长环境不如他人,而且是既成的事实,难以改变。比较之下,进一步加深了高职农村生源学生自我价值感偏低的感受。受家庭经济条件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农村生源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相对于城镇生源学生来说少有机会接触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掌握软件技能、理解专业术语等方面处于劣势,学习专业应用技能对其而言有一定难度,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挫败感。根据某校的学籍异动管理数据和学生访谈信息,在因心理问题休学的学生当中,农村生源学生出现幻听、妄想等极端心理异常现象的比例较高,排除遗传因素,主要在于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长期被忽视,未得到有效的引导。再通过心理健康课堂上的自画像投射测验观察到,农村生源学生在绘制自画像时,画像比例占整张画纸的比例小于四分之一的现象比较普遍,侧面反映了农村生源学生自我价值感普遍较低。自我价值感是健全人格的核心,自我价值感偏低、偏弱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农村生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径

为促进农村生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构建了“一轴双线三维四环”的心理育人模式(见图1)。“一轴”是以第一课堂为心理育人主轴;“双线”是在第一课堂的主轴上分别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两条主线路展开,充分发挥教师以身示范的作用;“三维”是选取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讲座、社会服务与创新创业三个基本维度搭建拓宽视野的平台,是专业实践课程的课外支撑;“四环”是以实践活动、朋辈互助、预防干预、咨询服务为节点构建“四环紧扣”的校园心理支持系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外支撑。该路径模式分别在课内和课外开展工作,始终聚焦提升农村生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助推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以第一课堂为主轴,重视顶层设计

一线:心理健康课重视系统化教学设计,搭建心理学思维框架。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队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团队通过对学院农村生源学生的比例、心理普查情况等进行分析,以集体备课的方式制订适合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课程以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系统教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帮助农村生源学生搭建心理学思维框架,了解心理健康的诊断标准,掌握适应环境、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人际互动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完善的人格。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完成线上理论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心理剧、团体心理游戏等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合理表达参与活动的感受;课后,组织学生参与心理相关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特长选择绘制心理漫画、拍摄心理剧视频、心理专题社会调查、撰写总结报告等形式归纳学习成果。农村生源学生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建立了心理学思维基本框架,对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有了理性的认知,大部分学生能较快适应新环境,表达能力增强,具备一般心理问题自我疏导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课时非常有限,在第一课堂仅依靠该课程难以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标,有必要实施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进一步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线:专业实践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专业自信。专业实践课程强调通过直观的操作加深学习者的体验,帮助学习者将自主操作实践经验转化成为能力。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解决专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农村生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环节,也是在第一课堂内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以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为抓手,在情感体验中实现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学院在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凝聚了专业团队、课程团队的集体智慧,根据学科特色和学情分析完成课程思政顶层设计,集众人之所长建设思政元素资源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专业实践课程精选安排3—5个课程思政环节,选取与知识点契合度高、与学情相匹配的热点思政元素,在情感上触动学生,促进农村生源学生理解和掌握技能点。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生源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将个人价值、专业价值、社会价值紧密、深刻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发展内生动力。劳动教育融入实训类课程,能帮助学生修正劳动观念,正确看待劳动价值。教师根据学生实训操作前期工具准备、中期过程规范、后期工位整理的情况给予过程性评价,在信息化教学平台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修正不良实操习惯。劳动教育反复贯穿于实训教学全过程,帮助农村生源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增强专业自信,助推健全人格的发展。自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实践课程以来,农村生源学生在专业认知、实操习惯等方面的表现显著改善,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有效缩小了农村生源学生与城镇生源学生在专业学习基础上的差距,提升了农村生源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

(二)从三个维度搭建拓宽视野的平台,开发潜能自我增值

围绕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培养,学院分别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讲座、社会服务与创新创业三个维度为农村生源学生搭建拓宽视野的平台。该平台是专业实践课程的课外延伸,着力于开发潜能,为自我发展增值赋能。

第一个维度,设置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类课程,增强文化自信。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壮锦工艺品设计、手工刺绣、扎染工艺等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类选修课程,加深农村生源学生的对本土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促进农村生源学生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学生提升民族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启发他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民族文化,挖掘地方民族文化价值,为乡村振兴培育创业种子。

第二个维度,设置专业讲座学分,强化专业认知,增强专业自信。鼓励校内教师开设专业讲座,将从教以來的专业研究成果、乡村振兴项目案例成果,通过系列讲座的形式展示出来,启发学生结合家乡特色挖掘自身的专业特长。聘请校外企业行业专家、农村生源优秀毕业生等通过讲座、论坛、企业观摩等形式,向农村生源学生传递人文思想和专业行业前沿信息,为农村生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新思路。校内外师资共同为农村生源学生创造拓宽专业视野的机会,帮助农村生源学生不断修正专业认知,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心,进一步增强自我价值感。

第三个维度,设置社会服务与创新创业项目,挖掘职业潜能。依托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设置技能英才班、创新工作室等项目组,引入企业岗位竞争与合作机制,选拔、推荐学生进入项目组,挖掘学生职业潜能。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等专业承接的社会服务项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乡村振兴项目,为上林、横县、宾阳和百色部分乡镇提供村镇规划、农副产品包装等项目的设计方案。项目指导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工作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面对竞争压力和团队合作的心理动态,适时给予正向引导赋义,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农村生源学生在社会服务与创新创业实践中敢于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开发自我潜能,积聚心理资本,为将来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和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三)建构四环紧扣的校园心理支持系统,营造安全的心理成长环境

建构心理实践、朋辈互助、干预预防、咨询服务四环紧扣的农村生源学生心理支持系统,为农村生源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成长环境。

第一环,心理实践侧重设置农村生源学生专项心理训练。建立健全第二课堂积分管理制度,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记录和管理积分,引导农村生源学生主动、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心理实践环节,通过沉浸式的学习获取正向的经验,提高表达能力,提升自我价值感。设计适合全体学生普遍参与的“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专题活动,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村生源学生设计乡村振兴系列主题班会、小型专题辩论赛、演讲比赛、读书会、社会调查、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农村生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听、多看、多思,设计活动记录卡,留意记录活动前的预设观点和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距,记录并观察自我成长的轨迹。每学期组织农村生源学生以10人左右的同质化小组为单位,开展1—2次心理实践小结活动。每人根据记录卡的内容陈述活动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反思诱发情绪及行为反应的信念以及之后的认识,小结活动不只是事前事后进行自我比较,同时还能以他人为镜认识自我。每个小组设有引导员和记录员,在小结活动前后由心理团队教师安排专门的培训和督导,帮助引导员和记录员有效开展工作。在同质化小组中,农村生源学生可以比较放松地觉察和体验情绪过程,不断修正认知,敢于开口表达合理情绪,逐步掌握负面情绪疏导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心理实践环节是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外延伸主线,能有效帮助农村生源学生群体提升自我效能感,更快适应高职校园环境,在实践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第二环,组建朋辈互助小组,借助身边的力量实现自我成长。在农村生源学生群体中,以二级学院、专业、班级、宿舍为单位,组建“一对一”或“多对多”的朋辈互助小组,树立身边的朋辈榜样,拉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并设置朋辈督导教师,为朋辈互助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此外,引导农村生源学生组建学习小组、特长小组、创业小组、社会服务小组等,他们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到一起,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使农村生源学生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朋辈互助环节的目标是助人自助,与心理辅导同向同行,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能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路上的一般性心理困扰。

第三环,做好预防和干预,分级分类制订干预方案。专任教师与辅导员积极联动,关注活跃度较低的农村生源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创建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新生入学即安排心理普查,通过心理普查和日常心理排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安排辅导员“一对一”谈心,对问题严重的学生进一步安排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学生及时排解负面情绪。对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群体年级、性别、民族、家庭情况等信息点做好分级分类管理。学生管理中心在学生入学时即采集信息点,特别关注农村生源学生群体中孤儿、单亲、残疾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家庭情况,统一做好摸排部署。通过个别谈心或学生信息员反馈等方式了解出现心理波动的学生近况,结合分级分类管理信息,与学生家长(主要抚养人)保持必要的互动,做好家校联动,给予农村生源特殊学生充分、积极的关注。预防干预环节主要是帮助个别存在心理安全隐患的学生掌握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懂得在遇到心理困扰时寻求恰当的社会支持。

第四环,提供咨询服务,为个别有咨询需求的学生量身定制“一对一”咨询服务或“一对多”的团体心理辅导服务。如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有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这支队伍对农村生源学生问题有一定的研究,在咨询中能共情农村生源学生的感受,帮助农村生源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在中小学阶段,农村生源学生受客观环境的制约,能享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极为有限。依托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中心,能帮助农村生源学生减少因个人成长环境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实现自我心理成长。

农村生源心理支持系统聚焦营造安全的心理成长环境,让学生在遇到問题个人能力无法处理时,能放心地寻求同学、辅导员、教师或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等的帮助,在进入社会后也懂得利用已有经验寻求新的社会支持资源。该系统能促进农村生源学生进一步提高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为将来反哺家乡建设打好心理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乡村振兴事业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保持农村发展活力,需要心理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支持。针对现阶段高职农村生源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构建的“一轴双线三维四环”心理育人模式是适合农村生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生源学生的问题仍会有新的变化,培养路径仍有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罗云.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学生心理状态信息建模与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6).

[2]傅小兰,张侃.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路晓华,陈建红,李融亲,等.广西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20(8).

[4]卜路平,许雅斐.现代化进程中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心理发展现状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9(6).

[5]许平友.家庭背景差异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7(7).

作者简介:董艳丽(1980— ),福建漳州人,理学学士,经济师中级,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应用心理学。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