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2022-06-16郭媛
郭媛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语文知识教学,而需要树立“大语文”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思想,这是当下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语文部编版教材选取了大量与劳动有着密切联系的课文,需要教师进行挖掘、整理,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将劳动思想渗透其中。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低年段教学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五育并举”教学理念下,教师对学生进行渗透性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挖掘教学内容,渗透劳动要素
抓好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对小学语文课程的落实。在部编版教材中,哪些课文与劳动教育有关?哪些内容能和劳动教育进行结合?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笔者梳理出三年级教材中能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几篇课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富含和劳动教育内容相结合的课文。劳动教育思想贯穿小学语文每个单元。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其劳动结合点,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习文本以及劳动思想,体会劳动的意义,将劳动教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
二、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融合劳动教育
(一)借助插图,认识劳动常识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小学生的劳动观念薄弱,劳动意识模糊。家长普遍认为只要学生听话、成绩好,劳动则无关紧要,所以学生会缺乏劳动常识。因此,教师将劳动常识渗透于日常教学十分重要。结合如今学生的成长环境特点,教师在进行文本教学时,遇到学生不了解的劳动常识,可以选择借助插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更直观地了解知识。
例如,《夜书所见》一课,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家乡。忽然看到远处有一户农家,篱笆下有一点灯火,诗人猜孩子们在捉蟋蟀。在这首诗中,“篱笆”“蟋蟀”这些事物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而言十分陌生,教师可以通过插图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篱笆的制作过程,体会劳动的意义。为什么诗人远远就猜想孩子们在斗蟋蟀呢?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诗人的童年也如农家孩子一样,曾与蟋蟀玩闹。在《采莲曲》一诗中,描写了少女一边唱歌,一边采莲的美丽景色。学生几乎没有采莲的经历,自然难以理解此诗:为什么采莲女的衣服颜色会和荷叶同一个颜色?她们的工作是什么?为什么一进莲花池就“看不见”?在学生熟读诗歌后,教师展示插图,学生直观了解采莲女的衣服形状、颜色、特点,以及采莲女工作内容、过程,更能体会到采莲的快乐和幸福。
(二)引导提问,体会劳动过程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师应结合文章内容渗透劳动意识,让缺乏劳动的学生在课文中体会到劳动过程,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纸的发明》这篇课文时,文章大篇幅介绍纸的发明经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提出问题:“人们先后用了哪几种材质来记录文字?”“蔡伦用了哪些材质造纸,有何改进?”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这是劳动人民不断创造的结果。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有意识发现各行各业劳动人民工作劳动时的过程,感悟到劳动人民生活的充实和快乐,学到劳动的相关知识。
(三)话题交流,激发劳动激情
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传授,应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付诸行动,通过劳动实践提高劳动技能,丰富劳动知识。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劳动激情,让他们发现劳动的美好,体会劳动的快乐。
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暑假生活”。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进行引导,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展开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在暑假都参加了什么劳动?
生1:暑假时,我回到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下田种菜了。
生2:我也回了老家,家里养了猪,我帮忙喂猪了。
生3:我在家,但是我在家里的阳台种了辣椒。
……
师:同学们在暑假期间学会了喂猪、种菜,成功地种植了辣椒,你们在劳动收获了知识和劳动成果。接下来哪些同学可以详细地分享劳动过程呢?
生2:家里的猪睡在一个大房子里,我手里握着一把猪粮,朝着猪盆撒去,小猪马上站起来走向猪盆,“哼哼哼”地吃起来。
……
师:同学在劳动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谈谈你在暑假期间的劳动过程。
在进行《守株待兔》一文的常规教学时,学生明白兔子撞在树桩上是偶然事件,但是农夫幻想它能够变成经常发生的事情,最后落得田园荒芜、被人笑话的下场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农夫为什么被人笑话?他错在哪里?让学生明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的道理。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有一次没复习却取得好成绩,从此就一直寄希望于不努力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的幻想中等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劳动的意义。
三、拓展语文教学途径,提高劳动教育力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渗透劳动教育理念,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同时要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体会劳动的魅力,树立并巩固正确的劳动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树立“大语文”观,还要认识到语文和劳动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将课本里的劳动现实化。例如三年级下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种植,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记录下植物的样子、颜色、气味等特点。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劳动过程,在写作时才有话可说,可以极大降低写作的难度,同时,可以融入自己劳动时的经验和感情,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中,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可以通過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同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准备传统节日的过节物品,把这个过程或者节日里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展示活动成果。
其次,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可以开展“小农田”活动,让班级挑选一块地,根据语文课本的内容,选择种植的植物。例如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班级可以种植茱萸这种植物,通过对植物的种植、观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情感。
在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有助于学生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同时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季婉娜.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三路径”[J].教师,2021(33).
[2]蒋晓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20(22).
[3]马慧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课例设计[J].课外语文,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