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会计类《统计学》课程思政案例教学
——以分布的离中趋势为例
2022-06-15谢伟峰朱莉华
谢伟峰 朱莉华
(广州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1363)
0 引言
高校教师如何在日常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以提高课程思想深度和精神内涵是当前课程思政的重点。自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学者们开展大量的课程实践教学实践,并认为案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之一[1]。对比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方法,案例教学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启发性[2]。有效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预先挖掘的思政元素嵌入专业教学案例中,进而使得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和应用中,不知不觉接受和感悟思政教育,思政元素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的掌握,从而达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双赢融合。
1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1.1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念
课程基于会计类专业应用场景,围绕会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培养学生统计思维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有机联系和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深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课程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1.2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理论基础。统计学是一门密切联系客观事物的学科,从数量关系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存在、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3]。无论自然界和社会经济领域,统计规律是客观存在,且具有数量性和总体性的特征。统计学不是哲学,然而它却是按照唯物辩证法原则,用统计学所特有的方法从质和量的统一结合上全面观察、分析事物的矛盾性、差异性、共同性、规律性及趋势性,统计学量化方法与马哲方法的绝妙结合与统一。这为统计学教学中如融入思政和哲学(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达到提升课程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第二,课程思政内容:围绕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社会经济上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第三,课程思政实现路径,以专业课程教师主导下,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素材开发、师资能力培训以及课程评价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
第四,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融合方法,首先采用案例教学,在实施在专业教学案例里融入思政元素,通过课程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在思政上的思考;其次采取任务驱动,课程安排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拓展认识边界,动手实践,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诚信、德法兼修以及人际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2 案例概况
本案例“分布的离中趋势”是《统计学》课程描述统计内容中重要的一节,主要介绍离中趋势的概念、作用,要求学生掌握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等变异指标的计算,并运用变异指标进行企业经营活动决策、分析和解读当前社会经济现象。通过本案例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入理解共性与个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4],强化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
3 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目标:进一步深入理解共性与个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强化;知识目标:清晰了解离中趋势的概念、作用,清晰了解全距的概念、特点及运用,掌握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的概念、计算及运用;能力目标:在会计类专业应用场景中,具备运用变异指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目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具备使命意识、风险思维和创新意识。
4 教学设计
4.1 学习者分析
学生经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学习,已经较好理解统计学的分析思路,已经掌握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社会经济现象分析中的运用,然而平均数只能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并没有反映总体单位的标志值差异程度。因此学生需要掌握通过离中趋势(变异指标)来补充说明总体单位的差异程度,平均数的代表性,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离中趋势)看总体数量特征。通过本次学习最终让学生能够运用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结合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
重点:标准差的计算和运用,运用标准差及标准系数作为风险的度量,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关注现实问题。把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结合,在会计类专业场景中进行运用。
难点:组距分组数据的标准差计算,结合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进分析。
4.2 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设计
本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为:第一,分布的离中趋势、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和作用;第二,测定标志变动度的指标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第三,Excel描述统计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如表1所示。
表1: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设计
4.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中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方法、互动式讨论法。
第一,任务驱动法。在教学开始时,首先布置相关的目标任务,能力目标任务为:通过Excel软件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和全A股上市进行描述统计,并分析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利润表现以及风险。
第二,在整个过程中多次采用案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例如融入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融入特殊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的现金状况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正确理解国家当前经济政策。
第三,问题导向方法和互动式讨论法,教学中对知识点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问题讨论,师生互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风险转移的意识,并对此联系创业实践中关于风险的讨论。
第四,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教学。作为教学资源支持,在教学平台中构建教学视频、融入育人元素材料和学生作品的教学资源材料。
4.4 考核评价方式
教学上采用目标导向进行考核评价,知识目标通过完成书面课程知识理论作业达成、能力目标通过完成实践项目达成,素质目标是学生通过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涉及当前社会经济现象的、具有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小视频或PPT。通过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的任务,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
5 教学实施
先对课程学习目标做介绍,采用案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教学概念、讨论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引出共性与个性的哲学思考,通过介绍变异指标的测量,全距,引出与专业知识理论的思考,全距在现金管理的运用,以此作为切入口,融入特殊时期中小企业的现金状况,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进行标准差讲解,把标准差在财务管理中运用进行案例讨论,最后引出关于资产证券化、创业等内容的思考,本次课布置实践作业,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6 特色创新
实现“三个有机融入”。教学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生为本,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强化育人效果;在教学中有机融入会计专业应用场景,体现课程应用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机融入实践活动,体现课程实践性,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
紧贴当前社会经济现实。教学中大量融入特殊时期出现的精神,更好地与学生产生共鸣效应,提升学习兴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学中把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有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对思想政治素质有进一步促进作用,提升课程思想价值。
7 教学效果
7.1 实施效果及成果
首先,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理论的理解高度。深挖课程育人元素,有机融入教学,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融合,产生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效果,学生在创新思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道德修养,强化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崇尚科学精神均得到促进作用。
其次,在课程、素材和师资三方面的全面进行了教学改革。课程上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实施,使得课程变得更加生动、课堂学习气氛更浓,课堂互动感强,学生参与度高,共鸣效应更强,充分体现以生为本;新开发与时俱进的课程思政素材,素材更加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学生学习兴趣更高,课程的时效性更强;“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具有良好育人意识,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将思想政治元素无痕融入专业知识,因此整个过程中慢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通过课程、素材和教师三个方面教学改革,使得学生的获得感增强,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知识更好理解,而且提高了思想高度,课程变得更有温度和思想价值,因此在期末课程教学评价名列前茅。
7.2 问题及改进思路
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课程、教材以及师资三个维度。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够自然,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充分,教学组织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哪一种教学方法更适合课程思政需要进一步深入实践,课内与课外实践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如何构建协同效应需要进一步实践;课程思政教材中与时俱进的案例需要进一步丰富,教材中专业知识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实施者,其素质水平非常重要,课程思政要求能力更高和难度更大,因此课程组需要对师资水进一步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课程组需要强化“课程—教材—师资”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例如参加国内课程思政相关研讨会和开展教学研讨,从课程每一知识点、每一节、每一章进行细致入微的课程思政研究,构建立体化课程思政模式,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及转化为课堂思政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强化课程的顶层设计,深化各个具体环节的实践探索,总结课程思政经验,凝练教学模式,以生为本,以更好地促进课程、教材、师资全面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