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培养模式下朋辈心理辅导的价值与路径探究
2022-06-15王轩
王 轩
(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 北京 102206)
0 引言
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本科招生环节采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培养模式,以学科相似度为标准将专业进行分类,最终按照专业大类招收学生。这一招生政策在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也给高校学生分流后学生适应性教育带来了诸多新挑战。一方面,无法快速适应专业分流后学习的学生,面对新的专业、新的班级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厌学甚至自卑情绪等。另一方面,重组班级的人际交往、亲密度重建问题也容易使学生变得沉默寡言不合群。由于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所引起的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我国原本心理专职教师数量不够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而“朋辈心理辅导”即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从事心理辅导活动,是此大背景下脱颖而出的心理辅导方式之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由具有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的同龄人担任,不仅能协助心理老师解答学生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还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1]。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它具有如义务性、自发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等多种特点[2]。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面向华北电力大学已经进行专业分流的学生,随机抽取752人进行问卷调查,用于对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心理适应性现状的了解和分析,同时掌握学生在朋辈辅导方面的现实需求。
1.2 访谈法
以访谈的形式,面向实行大类招生政策学院的辅导员,全面了解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过程中,总结遇到的学生成长发展和日常管理中的心理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收集和探讨不同学院在采用朋辈辅导帮助学生心理适应过程中所产生的经验和新方法。
2 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以华北电力大学本科生为对象,随机选取了752名学生开展了相关调研。调研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752份,回收有效问卷743份,有效回收率98.54%。绝大多数受访者为二年级、三年级的本科生,各占比47%,少部分为四年级,占比6%。
结果如表1所示,有26.34%的受访者表示感到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机制不如高考公平公正。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分流后专业归属感较差。
表1:受访者对专业分流存在劣势的看法
如表2所示,在学习方面,22.76%的受访者表示分流后学科内容与预期不符,感到学习热情明显降低;30.18%的受访者认为重新分班导致了同学之间熟悉度低,学习交流受到影响。
表2:专业分流给受访者学习带来的影响
在生活方面,31.71%的受访者认为专业分流后班级凝聚力变差;29.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宿舍生活也受到了影响。整体上只有46.55%的受访者表示对现阶段大类招生的大类划分表示满意,不足受访者的半数。
3 访谈结果分析
为配合问卷调查,本次访谈提纲主要分为三个模块的问题,分别是:学生日常管理、心理问题案例、朋辈辅导开展情况。通过访谈法来了解华北电力大学各个学院的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对开展学生工作产生的影响,同时了解不同学院朋辈心理辅导的开展思路与成果。
3.1 专业分流易产生填报拥挤,专业满足率不高
当前华北电力大学专业分流程序性工作一般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学生填报的情况上可以看出,“热门”专业会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志愿,而因专业规模限制,最终分流结果必定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得不接受调剂,被迫接受调剂会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内生厌学情绪。这种厌学、不满的情绪在专业分流后一个月内出现的频次相对较高。
3.2 专业分流加剧马太效应,优秀同辈压力增加
当前华北电力大学的专业分流依据主要是遵循学生志愿与大一学分绩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生志愿填报集中在“热门”专业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便成了最重要的参考条件。因此会出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集中在最“热门”的专业,其他专业因本身“热度”较低,生源成绩偏低。这种明显的成绩差距、学习氛围对比,会加剧专业“冷热门”分化,影响新一轮大一学生专业分流志愿向“热门”专业拥挤填报,形成马太效应。
“热门”专业班级往往形成优良的学风,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优秀的学风往往伴随着学习过程中健康的态度、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特征[3]。但在某些“热门”专业学生群体里,也时有发生因受到优秀同辈的压力产生挫败感,影响学习态度和动机的案例。
3.3 专业分流后班级缺乏活力,宿舍矛盾增加
华北电力大学在大一学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班级建设活动,培养新生团结意识和集体精神,快速提高大学班级的凝聚力,其中包括大一新生独有的必修课—军训。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培养模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使班级重组以达到划分专业的目的。这样一来,重组班级的班级不仅更换了新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失去了连续性,同学之间也需要重新培养班级意识。但大二学年班级活动的减少使重组的班级难以快速重塑凝聚力,班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变少,亲密度、熟悉度降低。
目前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宿舍不会随着专业分流而重新划分,但大二专业分流后宿舍成员上课时间不尽相同,甚至会出现宿舍6人分别在4个不同的专业里。大二之后不同的作息时间成了多起宿舍矛盾的导火索,严重时容易演变成宿舍霸凌,导致学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等。
3.4 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性逐步显现,辅导效果较好
如前文所述,专业分流后班主任需要重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辅导通路,原本学生间的熟悉程度也会因班级重组而削弱。在此情况下,加力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培养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来缓解专业分流后易产生的普遍性心理适应困难,收到了较好的成果。
4 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培养模式下朋辈心理辅导的价值
4.1 融入群体,使更多学生受益
朋辈心理辅导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学生群体,经过专业心理人员或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精心筛选,并接受短期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培训后,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帮助。目前各高校最普遍的朋辈心理辅导形式如设置班级心理委员,成立心理社团等。广泛深入学生群体的朋辈心理辅导活动,能够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下,帮助缓解由于学业或生活适应困难而带来的普遍出现的心理适应困难问题。相比于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对学生实施辅导,在解决人数众多的普遍性轻症心理困难问题时,朋辈心理辅导更加高效、适用。
4.2 尽早发现,尽早帮扶学生
来自学生群体的朋辈心理辅导人员,能够及时察觉,甚至切身体会到学生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带来的细微变化,从而及时发现问题,甚至是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尤其是在“专业分流”后,易产生的如与新班级同学不能融洽相处的问题,与室友上课时间不同、作息差异导致的宿舍矛盾等问题,都能被朋辈心理辅导人员掌握第一时间的资料,可以及时上报,使求助者或者潜在求助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相比于传统的专业教师心理辅导,朋辈辅导大大缓解了发现晚、帮扶滞后、帮扶不准的问题。
4.3 形式便捷,去权威性易于接受
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如传统心理访谈室等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相反,朋辈辅导成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多采用“闲谈”等双方容易接受的形式。而朋辈心理辅导员也与求助者年龄相近,生活环境、所接受的时代文化相似、学习经验相似,往往对于面临的问题也具有相似性。尤其是对于“大类招生,专业分流”这样涉及全体学生的培养模式,朋辈辅导的成员都是变化过程的亲身经历者,更能感同身受。帮扶过程防御性低、互动性强,成员更容易开放自己,更愿意表达、倾诉和分享[4]。相关调查显示,除自我调节外,解决心理问题最常用的方式是向朋友寻求帮助,通过倾诉排解。
5 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培养模式下朋辈心理辅导的路径
5.1 跨年级朋辈辅导
针对“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带来的心理适应困难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可以采取高年级心理辅导人员帮助低年级求助者的形式。如三年级学生帮助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即已经完成专业分流学习一年以上的朋辈辅导人员,帮助即将面临分流可能产生焦虑的学生,或刚刚分流结束产生适应困难的学生。这样辅导者能够结合更多自身的经验,对专业分流带来的心理困难有针对性的干预,帮助求助者。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在专业分流前,36.28%的学生选择与学长学姐沟通询问意见。
5.2 朋辈心理辅导与团体活动相关联
目前各高校举办的受众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节等,在帮助学生缓解普遍性的心理压力,调节情绪,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将朋辈心理辅导与团体活动相结合,即开展朋辈间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带给学生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开展此类活动时,及时抓住专业分流后1至2个月,学生心理适应期这一关键时间节点,组织以朋辈心理辅导员为主导的、以缓解“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心理适应困难为主题的、适合参加团体辅导的全体专业分流学生为受众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5.3 建立多位一体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
国内的朋辈辅导主要有三种模式:依托学生社团、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多级模式、朋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的“三点一线”模式[5]。多支线、多形式的朋辈心理辅导能把学生群体覆盖的更全面,无遗漏,也能在辅导模式上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多位一体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有助于协调整合多方朋辈心理辅导资源,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形成工作机制和框架,使各方辅导的过程更流畅,目的更加集中,整体效果更突出。
6 结语
随着高校教育模式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显现出来的同时,高校各部门要及时研判其所带来的其他影响,尤其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简单高效,接受度高的心理辅导形式,已经发展成为新的辅导趋势。我国大学生对于朋辈心理辅导的心理预期和接纳程度良好,并且此方式具有独特优势,在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适应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效果,为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高校在采取“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作为“宽口径、厚基础”的新型招生培养方式时,除了从教育学的层面给予学生协调发展的指导,还应及时配套心理学方面的指导,将朋辈心理辅导应用到专业分流前后,用于缓解学生心理焦虑、不适应等问题,真正做到全面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