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研究
2022-06-15包凡彪黄宝山
包凡彪 黄宝山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珠海 519088)
0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应用型本科的大力发展,为响应国家教育强国,科技创新的号召,丰富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培养以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大学生作为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当前,经济和科技及综合能力方面的竞争激烈,以大学生培养方案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1 大学生创新观的立体化确定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核心与动力。创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创造力是多元化的,生活化的。创造性是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更好和更高的工作精神;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创新能力的根本体现,别人没用过的、效果更好的工作方法就是创造性方法。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创新简单化,而不应该复杂化、困难化、自我否定。应敢于地承认自己的创新努力,要积极地探索属于自己的创新性。
1.2 大学要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的创新之道是人们提高发展的动力,只有自我创新能力提高,才能为我们的祖国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能力,作为大学生更是肩负着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任。
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栋梁之材的数量和组成,另一方面取决于人才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我国未来的发展是靠大学生作为新鲜血液充满全国各地,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是新时代进步的关键。
大学生这个年龄是每个人创新能力更上一层楼的阶段,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力,是每个大学要重视培养的因素之一。通过学校授予课程专业知识,再以科技创新活动的途径,培养新的创新思维方式[2]。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条件
2.1 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循序渐进,建立以教学为基础,再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方式营造出“一人学到人人学”的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学风。提高学生对学科专业的新认识和对获取新知识的向往,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协会、科技实践协会等科技类社团,结合教学课程内容,开拓大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思考。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强化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知识内涵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带动创新学风。通过学校成立的团队,为大学生提供软件和硬件环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再结合学校建立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强化科技创新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有了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引导学生不把眼光停留在校内的创新活动,积极参加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活动,开拓大学生的眼界。
2.2 推出创新工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本身体系要实施创新思维和创新方式,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3]。
(1)学校组织系统性的比赛活动和比赛培训,并有计划地开展校内外科技创新的比赛,通过各种比赛活动的广泛性进行传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培训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培养适应新时代高速发展的一批创新专业性高素质人才,系统性地培养创新型栋梁之材。
(2)开设符合高校各学院各年级学生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每个学生的专长。结合专业要求确立培养方案和实施方针,通过校外实践活动来丰富创新思维,大力宣传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培养校园科技创新学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修养。
(3)建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创新工程,以及科研创新体系的完善,所形成的科技创新学风,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其中。除了学风和知识的传播方式,建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通过立体的培养方案,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4]。
①开设创新教育课程。结合每个学院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开设符合每个学院的特色创新教育课程,让大学生系统性的学习创新思维和创新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②课程教学渗透创新教育。对创新性教育的培养方法,结合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到课程内容中,并开设有关创新教育的课题讲座,让学生在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时,思考解决方法、分析问题、老师给予相应的提示、最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潜力,融入创新教育。
③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学生科技协会以系统性地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开设科技创新研讨会,邀请其他高校或企业的创新型人才共同开展科技创新论文报告会。在每个学院开设特色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创新竞赛。
④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以学校为中心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创新实践活动基地,以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科技创新潜力的大学生,为大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平台[5]。
⑤建立创新创业园地,开展助学助研活动。建立与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开设创新创业工厂,提供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大学生创业工厂的建立,就大学期间获取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创新活动为主体,真正步入社会创业,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模式和运作机制的建立
3.1 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
通过学校开展对应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及讲座,讲授科技创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研究更高效的创新能力体系,并结合当下大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系统性地提出并建立一套适合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如图1所示。
图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模式和运作机制的建立,丰富在校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学校相应地配备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结合专业相关知识和实训综合应用技术,培养大学生各专业的优秀人才,及时更新和修订大学培训计划和课程,以确保学生有更独立的学习时间。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全面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再结合学校建立的软件和硬件环境强化科技创新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硬件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让大学生不只是停留在理论思维方式上,通过实践活动能开阔学生的新思维,而且在实践上可以发现创新理论上的欠缺。
3.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其课程建设的组织
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规范地纳入了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之中。学校为部分科技创新活动新建或改建了制作室、实验室和创业园地,同时加强和社会企业联系。通过学分制度,合理分配教学课程和实践课程,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实践活动学生获得对应的学分。通过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目标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活动的教学模式可简要设计如下图2所示,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实质性地扩大了大学生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受益面。
图2: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学模式
3.3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关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在校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理论的基础下,通过学校建立的创新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基础,扩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图3: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图
首先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作为基本任务,再从基础上向高水平,综合能力强的创新人才的方向努力。学院系统性组织开设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配备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践工作,彻底改变以往课程办实践环节和实验室的状况。
为此,应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在大学培养目标和计划中,要求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全面素质和谐统一起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结束语
从长远的眼光并结合新时代所要求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大学生专业的学科知识基础开拓关于自身专业的创新发展;确立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方面为主体,发挥大学生创新的想象力和潜力;学校作为创新教育改革的中心,应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及时调整专业特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培养环节。面对新时代社会高速发展,探索和研究各高校对本科学生在注重大学理论教学培养方法,对其总结和创新出一套符合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实践模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栋梁之材,是未来的重要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