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级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6-15付仕玉冉霖玲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急诊科层级护士

付仕玉,冉霖玲

1.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重庆 404000;2.重庆市万州区上海医院急诊科,重庆 404000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场所,来此就诊的患者通常表现为病情危急、病因复杂,同时患者的流动较大,护理人员面临相对更大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对其工作能力水平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1-3]。急诊科护理人员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储备和实操技能,在急诊工作中,多数要在未完全了解患者病情情况下,紧急投入抢救中,对工作效率要求较高。基于急诊科复杂且特殊的工作环境,若护理人员护理技能不足,存在较大的医疗纠纷风险并增加抢救时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对抢救效果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直接影响[4-6]。加强急诊科护理管理尤为关键。在常规管理模式下,虽能够保证科室护理工作顺利开展,但在带动护理人员积极主动性,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水平及管理满意度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工作量分配不合理、工作压力大,进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离职率[7-8]。当前,随着急诊科护理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层级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应用广泛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该模式基于护理人员学历水平、综合技能出发进行层级管理,通过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及工作量,使护理团队工作良性循环,提高护理质量。有研究表明,在护理管理中运用层级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护理质量及护理效果全面提升[9-11]。因此,为探究层级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该选取在2019 年4 月—2020年5 月期间,选择该院40 名急诊科护理人员开展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0 名急诊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时间节点管理办法不同分组,于2019 年4—10 月开展常规管理(实施前);在2019 年11 月—2020 年5 月开展层级管理(实施后)。40 名护理人员中包括男11 名,女29名;年龄24~32 岁,平均(27.46±0.87)岁。护理人员均为同一组,且在研究期间未发生人员变动。

1.2 方法

常规管理:根据急诊科室常规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排班,遵守上下班时间进行早晚班的工作交接。科室负责人对护理人员进行人员调配及工作安排,确保日常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并做好护理记录。以6 个月为时间节点定期对护理人员从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强化专业认知。明确规定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对于违规操作人员予以处罚。每月对科室设备管理、急救药品管理等基础工作进行抽查,确保能够高效且安全地开展紧急救治工作。

层级管理:①根据工作年限、职称、学历水平将护理人员设置为不同层级,包括助理级护士、初级护士、中级护士、高级护士以及责任护士,5 个层级,对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岗位内容及岗位职责加以规范。科室负责人综合分析不同层级护理人员学历水平及综合能力,将所有护士分为实力均衡的多个小组,组长由责任护士担任,严格落实8 h 工作制及24 h 责任制。通过层级分组与岗位职责相结合,保证护理工作中组长与组员高效配合、人员稳定以及护理工作及职责交接的延续性。②制订完善的层级工作标准: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于护理管理中时,科室负责人对急诊科护理工作相关规范标准流程及规章制度加以完善,并将常规急救物品的日常管理流程、急救设备保养维护方法等通过公示栏的形式张贴在墙上。同时分析急诊科突发事件,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开展。③层级管理培训:遵循“传帮带”“面对面”的形式开展组内培训,由高级护士从急诊科常见疾病新进展、优质护理方法以及护理工作中疑难案例的经验总结等内容对中级护士展开培训。由中级护士从专业知识、鉴别诊断内容等方面对初级护士展开培训。由初级护士从急诊科常见疾病的知识点向助理级护士进行培训。④岗位责任制层级分工:对急诊科患者根据病情危重情况进行划分,并根据病情等级划分入住区域。并通过岗位责任分工制对各层级护士工作职责加以明确:急危症患者由高级护士负责,内容包括协调急救工作,加强气道管理等;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及护理工作由高级护士和中级护士共同负责;普通急症患者的病情评估与巡视由初级护士和助理级护士共同负责。

1.3 观察指标

对职业生命质量、工作能力、管理效果以及管理满意度展开比较。①职业生命质量以(quality of nursing work life,QNWL)量表进行评定,分为平衡工作与家庭(7~42分)、社会环境(5~30 分)、工作环境(10~60 分)工作量(20~120 分)4 项维度构成,分值越高代表护理人员职业生命质量越好。②工作能力通过该院自制工作能力考核量表进行综合评定,其中包括工作质量,工作能力和综合能力。3 项指标分值均为0~100 分,分值高表示工作能力优。③通过该院自拟管理效果评分量表从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落实科室设备及药物管理、规范书写护理记录、遵循层级管理制度4 个方面评估管理效果,各项维度以100 分为满分,分值低表示管理效果差。④管理满意度以医院自制管理满意度调研问卷评估,问卷为百分制,根据不同分值评估满意度标准:80~100 分为非常满意、50~79 分为比较满意、0~49 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比较满意人数)/总人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组内差异比较进行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内差异比较进行配对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层级管理实施前后职业生命质量对比

实施后职业生命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层级管理实施前后职业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1 层级管理实施前后职业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层级管理实施前后工作能力对比

实施后工作质量、工作能力、综合能力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层级管理实施前后工作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2 层级管理实施前后工作能力评分比较[(),分]

2.3 层级管理实施前后管理效果对比

实施前管理效果各项指标低于实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层级管理实施前后管理效果评分比较[(),分]

表3 层级管理实施前后管理效果评分比较[(),分]

2.4 层级管理实施前后管理满意度对比

实施后管理满意度较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层级管理实施前后管理满意度情况比较[n(%)]

3 讨论

急诊科作为医院挽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关键科室,前来就诊患者往往病情复杂,发病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并且患者数量多,对科室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压力,也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就诊患者中危重病情较多,若护理工作存在疏忽可能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影响。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需在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的同时,还需具备较好的病情观察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确保能够为患者及时开展有效护理工作,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13]。由此可见,加强急诊科护理管理尤为重要,传统的管理理念下能够满足急诊科护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需求,但对于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提升、职业生命质量情况却少有侧重。在管理工作中,制度约束表现明显,对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带来负面影响,离职率明显增高,同时未考虑到护理人员能力水平分配工作,工作安排失衡,使其职业生命质量大打折扣。而层级管理作为当前新兴的管理模式,其在护理管理中已取得不错效果。

该文实施后采取层级管理,实施后职业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管理效果各项指标更高(P<0.05);实施后管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说明护理人员对该管理模式有着较高认可度;比较工作能力,实施后工作质量、工作能力、综合能力(87.43±3.37)分、(88.49±3.36)分、(90.73±3.45)分,明显高于实施前(82.47±4.31)分、(81.74±2.67)分、(83.94±3.67)分(P<0.05)。该研究结果与林玉芸等[14]在相关研究中的结论一致,其观察组与对照组上述3 项指标评分分别为(97.25±2.26)分、(94.18±4.53)分、(98.25±1.23)分 和(76.31±4.35)分、(75.98±7.54)分、(76.69±7.56)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在层级管理模式下,以护士的临床经验为依据分组,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工作分配均衡性。通过传帮带的理念对不同层级护士进行面对面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应对该层级护理工作的护理技能[15]。在工作中实施岗位责任分工制,护士能够将其所具备的急救护理知识、技能发挥出来,提高成就感与归属感,同时促使低层级护士主动向高层级护士学习,提高自身技能储备及护理质量,进而提高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层级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综合能力水平,职业幸福感、成就感以及管理效果,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猜你喜欢

急诊科层级护士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最美护士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