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鼻饲患者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价值

2022-06-15张思梦盘婧婧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医护人员科室研究组

张思梦,盘婧婧

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湖南长沙 410004

脑卒中患者由于多伴有意识障碍、进食障碍,在康复阶段需通过鼻饲予以肠内营养,但存在较高的非计划性拔管、感染等风险,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2]。这对科室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常规管理模式下,为患者提供常规管理服务,能够保证康复科室工作有序开展,但管理工作内容过于宽泛,在提升医护人员实操技能水平和科室管理质量方面存在一定不足[3-4]。随着医学理念的更新迭代,持续质量改进在医护人员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内容的质量控制,循序渐进以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养水平,带动科室管理质量全面提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5-6]。为探究持续质量改进在脑卒中鼻饲患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该文选取2020 年8月—2021年9 月该院16 名医护人员开展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16 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时间节点所开展的管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于2020 年8月—2021 年2 月实施常规管理(参考组),于2021 年3—9 月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研究组)。16 名医护人员中男5 名,女11 名;年龄24~31 岁,平均(27.85±0.97)岁。在研究期间16 名医护人员未发生变动。

同时选择该院94 例脑卒中鼻饲患者参与研究,对管理满意度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参考组与研究组中分别纳入47 例。参考组中男27 例、女20 例;年龄53~82 岁,平均(67.54±1.18)岁。研究组中男26 例、女21 例;年龄52~83 岁,平均(67.81±1.24)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考组采用常规管理:根据常规操作规定对组内医护人员展开培训教育,同时制订科室高危风险事件的评估方案,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对于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应对。严格遵循常规管理制度,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内容。

研究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①构建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小组:以高年资且具备较强管理经验的医务人员作为组长,以其他医护人员为组员,明确组织架构体系。②制订持续质量改进制度规范:明确医护人员工作职责,将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完善科室不良风险事件评估流程,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质量。③在管理工作开展前,对组内医护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教育:培训内容包括脑卒中鼻饲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以及风险管理实操技能等,并在培训过后制订严格的考核标准,从应急处理、风险识别、基础管理以及操作技能等方面提升管理质量。④提出问题:记录科室管理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及难点,例如一些隐匿性风险无法准确识别等。⑤分析问题:每周一下午,组内定期开展研讨会议,分享周期内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共同商讨改进办法,持续提升管理质量。⑥改进问题:对科室管理所存在的不良风险事件预先制订风险识别评估机制,并完善应急处置对策,做到不良事件的事前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①管理效果评分利用医院自拟管理效果评分量表综合评定,量表内容涉及明确持续质量改进流程、遵循科室管理规章制度、科学评估不良风险事件、预先制订风险应急预案等4 方面内容,分值0~100 分,评分越高代表相应指标维度管理效果越好。②利用该院自拟管理质量评分量表从应急处理、风险识别、基础管理、操作技能4 方面综合评估管理质量,量表总分为100 分,各项维度分值为0~25 分,评分高代表管理质量优。③管理办法评分由该院自制管理办法评分量表综合评定,指标包括可行性、科学性、可评价性和有效性,每项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说明管理办法越优。④管理服务满意度由该院自拟满意度调研问卷综合评定,问卷为百分制,根据不同分值确定满意度程度,评断标准如下: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80 分为比较满意;0~60 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效果评分比较

研究组管理效果各项评分相比参考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效果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效果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管理质量各项评分相比参考组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办法评分比较

研究组可行性、科学性、可评价性和有效性的管理办法评分均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医护人员对管理办法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医护人员对管理办法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管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管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管理服务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近些年来,脑卒中患者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可能与人们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剧存在一定关系[7-8]。在康复阶段为确保能够予以充足的肠内营养,需进行鼻饲留置胃管,为避免出现一系列不良风险事件,对康复科室医护人员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10]。加之患者数量多,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通过科学的管理工作,提升科室管理质量尤为关键。结合临床管理经验,传统管理理念虽能保证科室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但由于管理办法并未注重循序渐进的质量提升,管理效果并不明显[11-12]。病区不良风险事件仍时常发生,不利于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而持续质量改进作为新型管理理念,其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明确管理组织架构,以责任制约束医护人员工作内容,并结合实际管理现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改进解决问题方案,提高管理效果及管理质量[13-15]。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管理效果各项评分较参考组明显更高(P<0.05);研究组管理质量评分高于参考组(P<0.05);参考组管理办法评分较研究组明显更低(P<0.05);研究组管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参考组(P<0.05)。分析原因: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下,以高年资医务人员为组长,明确医护人员组织架构,清晰划分组员的工作内容,使整个管理流程更具备条理性[16-17]。同时制订持续质量改进制度,明确医护人员管理职责及不良风险事件评估方案,能够在明确风险后,强化质量管理。此外,在实施管理工作前,通过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促进医务人员综合素养水平全面提升,从而不断提升管理质量,提高管理效果[18-19]。另外,在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定期对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进行组内研讨,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共享分析,明确管理问题改进方法,在管理过程中做到风险事件的事前管理,细化管理内容,确保科室质量能够得以持续改进[20]。

综上所述,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可提高医务人员管理质量,带动科室管理效果全面提升,避免不良风险事件发生,有着较高的管理服务满意度。

猜你喜欢

医护人员科室研究组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爱紧张的猫大夫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新医改形势下的科室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