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中肝脂肪变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2022-06-15刘凯强

中外医疗 2022年6期
关键词:丙组乙肝患者乙组

刘凯强

东台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江苏东台 224200

慢性乙肝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肝胆系统病变,需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才可以控制患者病情,若控制不当,就会发展成肝脂肪变、肝硬化、肝癌,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1-2]。现今在慢性乙肝治疗中,尚无疗效确切的病原控制方法,多给予抗病毒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经临床研究发现,在慢性乙肝患者临床治疗中,肝脂肪变严重程度对抗病毒疗效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积极探索肝脂肪变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十分重要[3]。基于此,该文以2017年9月—2019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360例为研究对象,对肝脂肪变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方便选取在该院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3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脂肪病变程度分级进行分组:甲组(Ⅰ级)、乙组(Ⅱ级)、丙组(Ⅲ级),每组12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4]中有关诊断标准;②无沟通障碍,意识清晰;③未接受过系统的抗病毒治疗;④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②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者;③伴有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伴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⑥妊娠或者哺乳女性;⑦临床资料不齐全者。甲组:男69例,女51例;年龄25~75岁,平均(47.56±4.68)岁;病程7个月~5年,平均(2.75±1.04)年。乙组:男65例,女55例;年龄25~75岁,平均(47.71±4.39)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81±1.01)年。丙组:男64例,女56例;年龄25~75岁,平均(47.18±4.82)岁;病程8个月~5年,平均(2.72±1.01)年。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

1.2 方法

3组患者均给予恩替卡韦胶囊(国药准字H20 110172,规格:0.5 mg)口服治疗,1次/d,0.5 mg/次,持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5]:患者完全应答,HBeAg、HBV DNA完全转阴,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判定为显效;患者部分应答,HBV DNA转阴,HBeAg无转化,肝功能指标有所恢复,判定为有效;患者未达到以上标准,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②乙肝病毒标志物转阴率、乙肝病毒基因(HBV DNA)转阴率:对3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V DNA含量进行检测,前2个指标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后1个指标采用荧光定量PCR仪及其配套试剂检验,计算HBeAg、HBsAg、HBV DNA转阴率。③肝功能: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抽取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空腹静脉血3 mL,在37℃下凝集30 min,经离心处理取上层清液检测,离心率2 000 r/min,时间20 min,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甲组高于乙组高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mong the three groups[n(%)]

2.2 3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时各指标转阴率对比

3组治疗6个月时HBeAg、HBsAg、HBV 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治疗3个月后,甲组、乙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各指标转阴率均明显高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与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时各指标转阴率对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of each index among the three groups at 3 and 6 months of treatment[n(%)]

2.3 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肝功能对比

3组治疗6个月时ALB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ALT、TBIL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治疗6个月时ALB水平明显高于乙组、丙组,ALT、TBIL水平明显低于乙组、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与丙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肝功能对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s)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肝功能对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s)

注:与甲组比较,a P<0.05;与治疗前比较,c P<0.05

组别ALB(g/L)治疗前 治疗6个月ALT(U/L)治疗前 治疗6个月TBIL(μmol/L)治疗前 治疗6个月甲组(n=120)乙组(n=120)丙组(n=120)28.25±3.41 28.41±3.74 28.64±3.93(36.44±4.18)c(32.74±4.09)bc(31.58±4.01)bc 125.14±10.31 124.95±10.16 123.19±10.27(40.49±4.38)c(68.29±4.27)bc(70.64±4.31)bc 67.58±6.33 67.19±6.51 67.91±6.43(35.28±3.16)c(37.12±3.28)bc(38.01±3.43)bc

3 讨论

近些年来,慢性乙肝发病率一直较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病变。在慢性乙肝患者临床治疗中,多利用干扰素进行免疫调节,加之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可显著削弱乙肝应答能力[6]。经临床调查发现,慢性乙肝患者中发生肝脂肪变的情况十分普遍,对于非脂肪肝患者来说,脂肪肝患者抗原阳性率更高,所以,肝脂肪变严重程度对抗病毒治疗有着一定的影响,值得临床进行深入研究[7-8]。

在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中,恩替卡韦应用普遍,抗病毒效果确切,但对伴有不同程度肝脂肪变患者的治疗情况缺乏全面研究[9-12]。为此,根据肝脂肪变程度,可将慢性乙肝患者分为3级,给予相同药物治疗,从而探讨肝脂肪变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13-16]。该文研究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甲组(95.83%)>乙组(83.33%)>丙组(70.83%)(P<0.05)。治疗3个月时,甲组HBeAg、HBsAg、HBVDNA转阴率分别为15.00%、5.83%、90.00%,乙组分别为14.17%、5.00%、83.33%,丙组分别为4.17%、0.00%、69.17%;治疗6个月时,甲组分别为24.17%、13.33%、95.83%,乙组分别为23.33%、12.50%、91.67%,丙组分别为7.50%、4.17%、80.00%,3组治疗6个月时HBeAg、HBsAg、HBV 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治疗3个月后,甲组、乙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各指标转阴率均明显高于丙组(P<0.05);甲组与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甲组ALB、ALT、TBIL水平分别为(36.44±4.18)g/L、(40.49±4.38)U/L、(35.28±3.16)μmol/L,乙组分别为(32.74±4.09)g/L、(68.29±4.27)U/L、(37.12±3.28)μmol/L,丙组 分 别 为 (31.58±4.01)g/L、(70.64±4.31)U/L、(38.01±3.43)μmol/L,3组治疗6个月时ALB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ALT、TBIL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甲组治疗6个月时ALB水平明显高于乙组、丙组,ALT、TBIL水平明显低于乙组、丙组(P<0.05)。此结果与贾蛟龙[17]、张开洪[18]的文献报道十分相似,具体数据如下: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乙组为81.7%,丙组为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治疗6个月时HBeAg、HBsAg、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23.81%、9.52%、95.24%,乙组转阴率分别为15.79%、5.26%、84.21%,丙组转阴率分别为8.00%、4.00%、80.00%,均显著高于治疗3个月,且甲组与乙组均显著高于丙组(P<0.05);甲组治疗6个月时ALB、ALT、TBIL水 平 分 别 为 (36.39±3.29)g/L、(42.58±15.49)U/L、(35.39±12.85)μmol/L,乙组分别为 (32.85±3.19)g/L、(88.42±17.14)U/L、(35.78±11.34)μmol/L, 丙 组 分 别 为 (31.49±3.16)g/L、(72.52±20.42)U/L、(38.95±12.87)μmol/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甲组与乙组、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在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中,肝脂肪变对治疗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可将其看作是判定抗病毒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当然,该文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选择的治疗药物较为单一,不能充分说明肝脂肪变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所以,为了确保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准确,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抗病毒药物。

综上所述,在慢性乙肝患者临床治疗中,肝脂肪变对抗病毒疗效有着一定的影响,肝脂肪变程度越轻,疗效越好,为此,应加强对患者肝脂肪变的严密监测,从而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及预后。

猜你喜欢

丙组乙肝患者乙组
乙肝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
乙肝患者的中西药纠结
六个就诊误区 让乙肝患者“二次受伤”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意义探析
乙肝患者HBV载量与IgA,IgG,IgM及C3,C4相关性研究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