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改良及功能干预在小儿哮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预后影响
2022-06-15张丽明吕丽霞董敏琦郑威
张丽明,吕丽霞,董敏琦,郑威
福建省立医院小儿内科,福建福州 350001
小儿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所致,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促、胸闷及咳嗽等症状,伴随病情进展,极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过敏性鼻炎等,增加治疗难度,因此,一旦患病,需尽早予以积极规范治疗[1-2]。目前,临床对于小儿哮喘以药物治疗为主,可防止症状加重和反复,将患儿肺功能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但临床实践发现,该病具有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特点,究其原因在于治疗效果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加之因患儿年龄较小,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导致预后不佳,所以,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临床需加强小儿哮喘护理干预,为其提供科学合理护理,以期为临床治疗起到积极作用和影响[3-5]。该次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20年7月—2021年6月收治的68例小儿哮喘患儿进行研究,对比评估不同护理干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影响,旨在为小儿哮喘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提高患儿临床受益。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68例小儿哮喘患儿进行研究,以护理干预差异分组,分别设置为对比组、研究组,每组34例。对比组:男女比为18:16;年龄6个月~12岁,平均(6.24±2.11)岁;病程1~3年,平均(2.36±0.45)年。研究组:男女比为19:15;年龄7个月~12岁,平均(6.37±2.09)岁;病程1~3年,平均(2.35±0.43)年。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向医院伦理委员会报备且在通过审核批准后开展。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表现、变应原检测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浓度测定和诱导痰技术等被确诊为小儿哮喘;②家属/监护人对研究相关内容、目的等完全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者;②严重心肺等重要组织器官功能障碍者;③临床资料缺失明显者;④中途脱落、退出等未完成研究者。
1.2 方法
对比组采取常规护理:治疗期间,护理人员注意监测患儿病情进展情况,将相关信息反馈至医生处,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严格遵医嘱指导患儿规范用药,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适当添减衣物,叮嘱家属避免让患儿接触花粉、粉尘等过敏因素。另外,重视患儿情绪变化护理、饮食调理,如尽可能避免突然剧烈大哭,指导均衡饮食,当能够出院时,告知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叮嘱定期复诊。
研究组采取环境改良及功能干预:(1)环境改良:①内部环境。对病房环境、家庭环境进行改良,制定改良计划表,包括物品置换、空气净化及清洁消毒等,按照规定时间、标准等逐项完成。针对病房环境,需确保温度、湿度等适宜,及时清理病房内可能会对患儿造成刺激的污染物等,避免加重病情或引起交叉感染;针对家庭环境,禁止家属在患儿周边、室内抽烟,防止刺激性气体、味道等诱发或者加重疾病。②外部环境。当患儿外出时,需戴口罩,并根据天气变化,适量增减衣物;若外界空气质量较差,尽可能不要带患儿外出;如患儿有吸入过敏原,家长应注意隔绝过敏原,减少发病诱因,避免应用接触花粉、粉尘等。(2)功能干预:①心理功能。患儿强烈情绪变化,如突然剧烈大哭等,可能会诱发疾病,因此,护理人员需做好患儿心理干预,引导家属共同参与改善其心理状况,尽可能减轻或减少其哭闹等行为。②呼吸功能。在院治疗期间,由护理人员记录患儿哮喘日记,包括使用药物情况、相关峰值等,指导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出院后,由家属记录哮喘日记,若出现异常波动情况,需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或尽早到医院就诊。③风险评估。全面分析影响治疗效果、预后结局的风险因素,根据分析评估结果,制订对应干预措施,同时,对家属进行有效健康宣教,取得信任、配合,协助共同做好护理。(3)强化护理人员考核:护理人员是提供护理服务工作的主体,为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实施,需贯彻落实责任护士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定期进行考核,及时发现潜在护理缺陷、问题,展开分析讨论,给出处理措施,保证各项护理工作均能够按时、高质量完成。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分析临床指标,包括哮喘症状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哮喘控制评分,其中,哮喘控制评分采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量表进行评价,涉及7个问题,评分范围0~27分,测得分值高示哮喘控制好[6]。
②观察分析血气指标,采用动脉血气分析仪测定,包括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于干预前后分别检测。
③观察分析肺功能情况,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包括最大呼气流量(PEF)、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于干预前后分别检测。
④观察分析生活质量,采用儿科哮喘生命质量问卷调查表(PAQLQ)进行评价,涉及3个维度(活动、情感、症状),评分范围23~161分,测得分值高示生活质量好,于干预前后分别评价[7-8]。
⑤观察分析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价,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方法及护理措施等,调查主体为家属或监护人,总分100分,分级标准:≥90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之间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相较对比组,研究组哮喘症状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哮喘控制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组别 哮喘症状持续时间(d)住院时间(d)哮喘控制评分(分)对比组(n=34)研究组(n=34)t值P值7.36±1.41 5.35±1.38 5.940<0.001 9.32±2.01 7.69±1.24 4.024<0.001 20.29±4.37 25.33±5.55 4.160<0.001
2.2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PaO2、PaC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PaO2更高,PaCO2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比较[(±s),mmHg]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mmHg]
表2 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比较[(±s),mmHg]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mmHg]
组别PaO2干预前 干预后PaCO2干预前 干预后对比组(n=34)研究组(n=34)t值P值75.35±2.98 75.79±2.87 0.620 0.537 84.35±4.23 93.78±4.15 9.279<0.001 62.57±2.55 62.49±2.61 0.128 0.899 51.41±2.33 40.88±2.21 19.119<0.001
2.3 两组肺功能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PEF、FEV1、FVC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肺功能均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肺功能情况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statu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3 两组患儿肺功能情况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statu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组别对比组(n=34)研究组(n=34)t值P值PEF(L/s)干预前 干预后FEV1(L)干预前 干预后FVC(L)干预前 干预后1.98±0.45 1.97±0.43 0.094 0.926 2.41±0.53 2.96±0.61 3.969<0.001 1.21±0.20 1.19±0.21 0.402 0.689 1.52±0.23 1.83±0.26 5.207<0.001 2.42±0.51 2.44±0.52 0.160 0.873 2.81±0.59 3.37±0.63 3.783<0.001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活动、情感、症状以及生活质量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4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症状 总分对比组(n=34)研究组(n=34)组别 时间活动情感干预前t值P值对比组(n=34)研究组(n=34)干预后t值P值30.37±1.25 30.41±1.18 0.136 0.893 35.24±1.75 42.16±1.83 15.936<0.001 15.24±1.33 15.25±1.35 0.031 0.976 18.09±1.66 25.04±1.79 16.648<0.001 28.96±1.63 28.91±1.61 0.127 0.899 33.71±1.48 42.85±1.66 23.964<0.001 72.05±1.72 72.06±1.74 0.024 0.981 85.01±2.44 104.15±2.58 31.429<0.001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相较对比组 (76.47%),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06%)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n(%)]Table 5 Comparis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3 讨论
小儿哮喘病因、发病机制均极为复杂,气道慢性炎症被认为是引起哮喘的本质因素,而过敏原等环境因素又是诱发机体产生变态反应性、慢性气道炎症的主要原因[9-10]。同时,相关研究认为,疾病发生与遗传、神经、精神及神经信号通路等诸多因素也存在一定关系[11]。另外,数据资料调查显示,小儿哮喘患儿治疗后二次发病概率较高,会大大增加家庭经济负担[12]。近年来,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下,小儿哮喘发病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如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次数是临床研究重点,也是亟待解决问题[13]。既往大量研究证实,临床护理在小儿哮喘治疗期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传统以常规护理为主,即按照科室护理常规、医生叮嘱等为患儿提供相应护理服务,如病情监测、用药指导及饮食和生活等日常护理,虽然也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是,由于常规护理模式过于机械化,护理措施宽泛、单一,很难满足不同患儿差异性需求,故护理效果十分有限,无法实现小儿哮喘治疗目标,取得最佳预后,整体应用效果、价值尚存在可提升空间,为此,临床需对临床护理干预模式、措施等进行优化及改进[14-16]。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相较对比组,研究组哮喘症状持续时间(5.35±1.38)d、住院时间(7.69±1.24)d均更短,哮喘控制评分(25.33±5.55)分更高(P<0.05);与包丽艳[17]研究结果[改良组患儿哮喘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哮喘控制评分依次为(6.52±1.95)d、(7.83±2.56)d、(25.42±2.83)分,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具有较高一致性,由此也可证实环境改良及功能干预在小儿哮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为可观,干预前,两组PaO2、PaC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PaO2(93.78±4.15)mmHg更高,PaCO2(40.88±2.21)mmHg更低;干预前,两组PEF、FEV1、FVC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肺功能均更优(P<0.05);干预前,两组活动、情感、症状以及生活质量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更高(P<0.05);相较对比组(76.47%),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06%)更高(P<0.05);结果说明环境改良及功能干预在小儿哮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卓著,分析可知,环境改良、功能干预均为新兴干预方法,其中环境改良通过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病房环境、家庭环境等进行改良干预,能够从源头规避和减少环境因素对患儿的刺激和影响,不仅能够防止病情复发,还可以为血气、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等提供有利条件;功能干预从心理功能、呼吸功能及风险评估等角度出发,可以促使患儿更好配合治疗和护理,在增强整体治疗效果方面作用明显,同时,由于环境改良、功能干预强调患儿主体地位,所采取的一切护理措施、活动均具有针对性、个体化特性,所以,可获得家属良好认可,护理满意度较高[18-20]。
综上所述,在小儿哮喘护理中,采取环境改良及功能干预,可缩短症状持续及住院时间、提高哮喘控制评分,同时在改善血气指标、肺功能情况及患儿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和影响,且能够获得家属认可,赢得较高满意度。因此,环境改良及功能干预可作为推荐干预方法在小儿哮喘护理中推广、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