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处不在的德育及其实现策略

2022-06-15洪云

中国德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排练德育情境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提高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效的多元路径与方法”(CIDB19407)研究成果。

德育覆盖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我们认为除了专门的、显见的、预设的活动中包含的德育要素外,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过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德育要素……

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帮助人完成从生理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只有确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才能解决教育核心功能有效实现的问题。遗憾的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德育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释放,原因之一是目前学校德育更多地表现为思政课程、一日常规管理、升旗仪式、社会实践活动等由专门人员开展的专门的、显见的工作。这些工作固然重要,但从广义德育的内涵看,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不同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覆盖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我们认为除了专门的、显见的、预设的活动中包含的德育要素外,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过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德育要素,这些每日“无形间受熏陶感化暗示而来的”“无意间不自觉地得来的”影响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样重要。学校要实现德育无处不在的效果,需要每一位教师都自觉地成为德育工作者,让德育真正随处都在、随时发生。

一、细心观察,捕捉德育契机

细心观察是德育工作的首要条件,因为只有细心观察才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发现更为可贵的德育资源和德育契机,明确学生在道德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继而有针对性地育德。一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是因为非常善于细心观察,才有了不同寻常的发现和德育成果。要取得细心观察的良好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从对象看,可以分别对学生整体和个人进行观察,这样既能关照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可以关照个性问题。如一位六年级的老师发现班级里的学生对“异性关系”比较敏感,当谈到“爱”等字眼时,一些学生有很不自然的或者非正向的表现。老师在不同的场合,针对某些事件有过一定的引领后,再通过细心观察,捕捉到适宜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这次契机发生在一次电影分享中:一个男孩儿向全班介绍电影《简爱》,当讲到罗切斯特与简爱相爱的情节时,他顿了顿,发出干咳声,嘴角带过不易觉察的笑容。老师注意到了学生的异样。这时,老师接过话题说:“是啊,这位同学讲得很清楚,简爱在罗切斯特是上层社会人物时,毫不屈从于他,追求的是精神平等;当她不能成为罗切斯特的合法的妻子的时候,毅然离开;当她富有后,看到罗切斯特孤身一人、身有残疾,又因爱情,毅然嫁给了他。这是一种令人敬佩的爱。”此后,当再谈及相关话题时,孩子们变得自然多了。

從内容上看,可以观察学生的动作、语言、神情、服装,也可以观察学生的作业、作品中透露出来的细节。这里的“细节”指起关键作用的、影响全局的微观领域的细小的事物或行为。从眼前或表面上看,这些细节或许微不足道;但从长远或本质看,它却能对人或事物的发展走向或结果起影响全局的关键作用。如有老师从一个学生的每日记事中了解到学生为座位空间被挤占感到烦扰。于是,这位老师利用课前讲故事环节向学生推荐《一尺巷》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包容与礼让。后来,该教师欣喜地看到学生写的感受:《一尺巷》的故事令人豁然开朗,自己以后也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从时机上看,可以关注课内与课外不同场域中存在的教育契机。课堂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场域,当教师具有育人的自觉时,捕捉适合的教育契机可以收到不同寻常的教育效果。如一位初中书法老师教学生写笔划“横”时,发现有的学生逆锋比较生硬,突出很多。这时候,老师告诉学生写书法跟做人一样,不讲究锋芒毕露,适度就好。接着,老师演示写好“横”的六个关键步骤。学生点头表示明白,并因为学习书法时收获了做人的道理而对书法的兴趣大增。

二、开掘资源,适时得体育德

虽然德育无处不在,但要想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需要充分开掘各种德育资源,适时得体运用好这些资源。在开掘与运用德育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依托学科资源,有针对性地育德

只有直指学生存在的问题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深入学生内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需要教师明确每一次德育的目标,合理运用手头的德育资源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如一位语文老师发现学生写感恩亲人类的作文时,绞尽脑汁,写出的内容缺少真情实感。于是,这位老师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开展了细致的学情调查与分析,发现有的学生把父母做的一切看作是理所当然,对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习焉不察;一部分学生更多关注亲人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少部分学生关注到了亲人对自己的情感、精神品质等方面的影响。于是,再结合其他方面的学习要求,该教师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融入了“通过品味课文中的场景、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运用将过去与现实、他人(作者)与自身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通过回首往事或者写观察日记等方式提升对亲情的认识,完善道德情感”等目标内容。关联性的教学设计不仅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而且将课文中的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要素,直面学生的问题,直指学生的道德发展。

(二)梳理专业资源,有指导性地育德

前苏联教育家玛里延科在谈到难教的学生时指出,“难教性”特征的表现性质是随着年龄而变化的。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不同阶段的德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可能具有阶段的共性,应当依据这些年龄阶段的个性实际,开展不同阶段的道德教育。”以不按时值日为例,当学生处于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时,在一定的提醒没有奏效时,运用必要的、适当的惩罚手段,如在评比中减分或者限制其娱乐的时间等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规则意识;而对于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的学生,运用榜样激励的方法则效果更好。

(三)创设道德情境,有实效性地育德

德育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将有力地提升德育实效。如有位音乐老师在组织学生排练庆祝建党百年的节目时,发现一些学生在室内排练时状态很好,但如果因场地原因,需要在室外排练时,不少学生就会表现出畏难情绪。该教师没有说教,在了解到语文学科正组织学生阅读《红岩》后,告诉学生排练时带好《红岩》这本书,可以在排练的间隙阅读。再进行排练时,老师问学生:“目前我们面临的困难与《红岩》中革命者面临的困难相比,怎么样?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庆祝建党百年活动?大家不用回答,是否可以用行动来说明?”结果,学生们不再有怨言……德育情境无处不在,这位老师在排练节目时,创建了新的情境,用《红岩》中描述的情境同现实情境作比较,适时而得法地引导学生传承革命精神,继承革命先輩敢于吃苦、迎难而上、勇于奉献的精神。

三、教师示范,言传身教育德

道德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就是说,劳动者本身就是劳动的工具,教师本身就是教育的手段,即教师言行本身是德育的示范。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细节,注意言行得体,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实现以德育德。

(一)要求学生做到时,教师率先垂范

《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陶行知先生曾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如,要求学生讲究文明礼仪,但教师跟学生说话时,却叉着腰,表现出爱答不理的样子,何谈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相反,教师用尊重的语言、以带给学生安定感的自然、端庄的姿势跟学生谈话则能够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改变玩世不恭、目中无人的行为。教育生活中,时时处处皆需教师作榜样示范,如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教师应认真批改与反馈;要求学生遇到老师主动问好,教师应礼貌地给以回应;要求学生爱护公物,教师应随手关灯、节水,等等。

(二)学生存在问题时,教师言传身教

目前,一些教师与某些学生间形成简单的、粗放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但实际上把管一管的做法转变为经常去帮一帮,比管一管要强得多。教师发挥示范作用,便体现为在具体事件上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最终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学生书桌不整洁这一常会被老师们强调的问题,学生的书桌不整洁也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一味批评不够整洁,不如在没有其他学生在场的情况下请学生观察混乱桌面对集体的影响,并给学生演示分类整理的方法,教师在尊重与关爱的基础,言传身教,才能成就更佳的教育效果。

【洪云,北京市海淀区学科德育教研员,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鑫超

猜你喜欢

排练德育情境
《中国德育》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新年晚会
两个大忙人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乐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