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

2022-06-15陆韵林欢欢傅安妮

中国德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日本

陆韵 林欢欢 傅安妮

摘 要 日本中学家政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体验、促进体脑结合全面发展和扩大劳动教育精神内涵。“技术·家庭”课程包含关涉人类基本生存的劳动知识、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技能和可持续发展宗旨下的劳动观念,并呈现出组合多样化学习活动、围绕社会生活问题解决、凭借多学科知识有机关联的劳动教育方式,对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带来启迪:以适应未来生存为劳动教育课程价值取向、以关切人的存在为劳动教育课程立足点、以实现全面发展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目标、以建立交往融合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途径。

关键词 日本;家政课;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方式

作者简介 陆韵,湖州师范学院,讲师;林欢欢,湖州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傅安妮,湖州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20年度一般科研项目“教育公平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文化资本补偿机制研究”(Y202044097)研究成果。

如何依托课程教学开展劳动教育并實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价值,是当下各级各类学校亟待思考的问题。日本虽未专门开设单独的劳动课程,但在各学科教学和学科外活动中交叉渗透劳动教育,[1]尤其在中小学家政教育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研究领域和课程体系。[2]家政课创始之初以家庭经济事务管理、家庭卫生、家庭教育等为主要内容,[3]“二战”之后课程规模不断扩大,拓展至学生生存力与适应力培养等方面。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中学“技术·家庭”课程中劳动教育的价值、内容和方式,以期为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一、日本中学家政课蕴含的劳动教育价值

日本现行的《中学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家政课旨在实现如下目标:第一,获得对家庭中衣食住行及与之相关技术的基本理解并掌握生活技能;第二,获得解决课题的能力,如从生活和社会中发现问题并设定课题,构思解决方案并评价、改善和宣传实践等;第三,为了实现更好的生活和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培养创造生活的实践性态度。[4]从中可见日本中学家政课蕴含着以下劳动教育价值。

(一)增强劳动实践活动体验

家政课通过与生活和技术相关的制作、培植、烹饪等操作实训,以及观察实验、参观学习、调查研究等实践安排来培养学生的家庭生活能力,强调主体性、互动性的学习方式。课程中包含的劳动实践活动紧密契合中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习得劳动技能,养成独立生活和改善创造生活的能力,并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以及完成工作的充实感与成就感。

(二)促进体脑结合全面发展

为增强学生自立本领,帮助他们主动应对剧烈变化的社会,家政课通过“知识与技能”“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学习能力”等内容设置,让学生掌握独立生活必备的家庭领域和技术领域基本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劳动知识的基础性理解不仅包含个别事实性知识的把握,还包括各种现实生活情境中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将有助于形成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协同并进的、体脑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

(三)扩大劳动教育精神内涵

家政课关注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联,课程目标体现面向未来的前瞻性,以构筑安心、安全、富裕的生活和环保与便利并存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为目标,培养学生主动融入家庭与社会、参与创造生活的实践性态度。因此,家政课能够扩大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不仅使学生产生对劳动的热爱与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在劳动实践和掌握技术的过程中养成丰富的心灵与合作的能力,获得相应的社会性精神品格。

二、日本中学“技术·家庭”课程中的

劳动教育内容

日本中学家政课称为“技术·家庭”科,课程内容涵盖《技术篇》《家庭篇》两大部分,其中有关劳动教育的知识、技能与观念分布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一)关涉人类基本生存的劳动知识

“技术·家庭”课程中的劳动知识契合人类基本生存需求,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且符合中学生的能力基础。课程涉及的劳动知识可归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劳动资料的知识。劳动资料是人们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包括工具、土地、机器、设备等。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劳动依赖于电器设备的使用,《技术篇》中的“材料和加工”与“能源转换”两章分别介绍了材料特性和电器运行原理,要求学生在使用劳动资料之前掌握材料的基本性质以及电能、光能、动能等不同能源的转换原理。二是关于劳动对象的知识。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5]《技术篇》的“生物培育”和《家庭篇》的“饮食生活”“衣食住行”“成长与家庭社区”分别呈现了动植物培育原理、饮食搭配原则、服装选择要点、居住空间舒适条件、家庭功能与基本工作、幼儿身心发展特征与抚育原则等,使学生了解生物、食物、衣物、住房、幼儿等劳动对象本身的性质与特点。

(二)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技能

日常家庭生活劳动是日本中学家政课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中学生养成自立生存能力,恰当管理自身的衣食住行并能够作为家庭一员在家庭事务中承担应有的责任。家政课传授的劳动技能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维持基本生存的劳动技能。人们的生存离不开衣食等温饱基础保障,需要自己动手创造基本的生活资料。《家庭篇》“我们的饮食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中着重强调了食品选择与烹饪、衣服洗涤修补、房间整理清洁方面的技能,有助于促进中学生的基本生活自理并形成健康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二是改善生活的劳动技能。在满足基本需求后,生活的改善需要人们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运用一定的操作技术优化生活资料。《技术篇》的“材料和加工”与“能源转换”、《家庭篇》的“我们的衣食住行”与“我们的家庭区域”中,分别包含了生活用品设计与制作、电器设备的维护检查、动植物培育、生活布艺制作方面的技术,通过简单易行的操作指引使学生学会利用资源与工具提升生活质量。三是优化家庭关系的劳动技能。《家庭篇》“我们的家庭区域”中包含了陪伴家中幼儿的技能,这一劳动技能的传递适应了生育开放后多子女家庭增加的趋势。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东亚社会普遍的老龄化加速背景之下,日本中学家政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参与意识和协作观念,试图使不同时代的成员能够在家庭中和谐相处、共担责任。[6]

(三)可持续发展宗旨下的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包含价值观引导与精神启迪。有别于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7]的意义强化与“勤俭、奋斗、创新、奉献”[8]的精神引领,日本家政课中呈现的劳动观念侧重于解释“什么样的劳动是恰当的”“劳动过程应该如何”的问题,将劳动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放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之下加以讨论,试图使学生通过劳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具体包含以下几类。一是关乎个体生命的劳动安全意识。《技术篇》“材料与加工”和《家庭篇》“我们的饮食生活”中呈现材料和食品加工时劳动工具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以及饮食材料处理的卫生保障条件,从而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劳动过程中树立安全意识,保障生命健康。二是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劳动效率意识与劳动环保意识。《技术篇》“材料与加工”中包含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原则的操作工序指引,“生物培育”中包含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要点提示,《家庭篇》“我们的饮食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涵盖规范处理垃圾和再生利用衣物方面的实践启示,這些内容都有助于使中学生的劳动建立在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三是劳动对于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促进意义。《家庭篇》“我们的家庭区域”中提及家务劳动对于家庭管理和家庭成员关系营造的意义,使学生通过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事务更好地发展家庭关系,发挥劳动促进人际和谐的价值。

三、日本中学“技术·家庭”课程中的

劳动教育方式

日本中学家政课在包含劳动教育知识、技能与观念的同时,还采用了以下劳动教育方式。

(一)组合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在课程教学改革领域大力提倡“深度学习”“具身学习”理念的背景之下,日本《中学学习指导纲要》中建议“技术·家庭”课程需遵循主体性、互动性和深度学习的原则,提倡以实践性、体验性的学生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家政课涵盖制作、培植、烹饪、实习、观察实验、户外参观、调查研究等学习活动。以《技术篇》第一章“材料与加工”为例,劳动体验围绕材料特性学习、生活用品制作和加工品环境负荷了解而逐步展开,通过实验、操作与调查活动安排,使课程教学涵盖劳动知识的传授、劳动技能的训练与劳动观念的培养,三者前后相继并相互贯通,使学生经历头脑与身体的双重锻炼,不仅了解材料加工这一劳动过程所涉及的对象特质与具体流程,而且关注自身劳动对生存环境的复杂影响。此类多样化学习活动的组合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劳动实践的深度体验,使与劳动相关的事实性知识在学生的切身体验中得到质的提高,并在亲自操作过程中促进劳动技能的熟练掌握,进而获得通过劳动创造生活的能力。

(二)注重社会生活问题解决

面对信息时代人的生存状态与劳动形态的变革,劳动教育研究需要在反思当下和预判未来中不断突破,更好地回应时代诉求。[9]为了面向更好的生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日本中学家政课教学沿着“发现问题—计划—实行—评估反省—解决新问题”的路径展开,使劳动教育紧密围绕实际问题开展。课程内容中涉及的社会生活问题如表4所示。

问题解决意味着从社会和生活中发现课题、研究解决方案并将其付诸实际、创造性地表达课题成果并对实践结果予以分析评价。家政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围绕社会生活问题解决展开的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活学活用,而且也能使他们获得对劳动必要性与劳动意义的认识,促进问题解决能力与劳动技能的同步提高。此外,问题解决过程依赖于价值判断,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唤醒与激活。比如,劳动过程中材料与技术的使用需从全球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考虑当下的劳动实践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影响与意义,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劳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劳动观念。

(三)凭借多学科知识有机关联

日本中学家政课并非单纯的劳动技术课程,而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劳动教育被寓于家庭生活与技术领域的课题与实践之中。

首先,通过融入自然科学知识,增加劳动教育的知识技术含量,打破体脑割裂的二元思维局限。《技术篇》“材料与加工”中各类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组装图纸绘制等相关知识的呈现,以及《家庭篇》“饮食生活”中食物成分与摄取量的营养学知识呈现,表明日常生活中多种劳动实践从构想到实施的整个过程都需智能参与。

其次,通过渗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凸显劳动超越于个人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家庭篇》“衣食住行”中有关传统服饰文化以及富含本民族特色的染色、织布、缝纫和穿法等知识的呈现,旨在引导学生在制作民族服饰的过程中,感知体验传统文化,使保障个人生存的劳动实践兼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价值;“成长与家庭社区”中有关家庭基本功能的知识呈现,有利于学生在人际和谐共存与家庭职责担当的意义上领会参与家务劳动的意义。

最后,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有机关联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空间,使劳动成为联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纽带。“技术·家庭”课程中生活课题的解决仅靠一门学科难以提供足够的知识技术支撑,也不能局限在教室或家庭等单一的场景中,这就需要课程实施者积极谋求与家庭、社区、企业等方面的有效合作,使学生在丰富变化的活动场景中习得劳动知识技能并将其运用到衣食住行等生活中,充分体会劳动对于个体自立和社会改造的意义。

四、结论与启示

日本中学家政课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课程内容架构,包含的劳动教育题材紧密契合中学生生活实际且广泛涉及家庭、社会与自然环境等领域,劳动实践活动安排融知识性、体验性与互动性为一体,为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并实现其综合育人目标提供了有效支撑。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能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带来一些经验与启迪。

(一)以适应未来生存为劳动教育课程价值取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10]劳动作为一种对象性交往活动必然会对人们的生存世界造成影响。日本中学家政课的劳动教育遵循了一种生态逻辑,不仅传授“如何劳动”,而且探究“怎样劳动更好”,通过课程内容中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渗透,引领学生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角度来评价与衡量劳动实践活动成效。劳动教育并非单纯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其“教育性”还包含对劳动价值的引导、劳动后果的重视和劳动意涵的深化。在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持续地将教育从无限制的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的双重逻辑中脱离出来,使其回归到生态生存的逻辑中。[11]因此,劳动教育课程需以适应未来生存为价值取向,引导人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劳动观,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减缓环境破坏与恶化的进程,使劳动实践有利于促进人与世界和谐共存。

(二)以关切人的存在为劳动教育课程立足点

人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通过劳动展现人的本质力量,从而使人的生存活动变得真实、可靠。[12]人是一种现实性的存在,因而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不是想象的、观念的、虚无的,人的存在应成为劳动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日本家政课程自诞生之初就关注现实生活中个人生存能力的培养,立足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从家庭生活领域内的衣食住行到与物质生产领域内的材料加工与能源使用技术等,这些与实际生活密切关联的知识与技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当下的生存能力,而且通过劳动能力与劳动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了解。总之,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取应以关切人的存在为出发点,立足当下实际并展望未来发展,培养每位学生面向社会变化所必需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观,使学生灵活运用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主动应对激烈变化的社会。

(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的发展指每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13]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也应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最终目标。日本家政课内容编排充分体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家庭领域的劳动操作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依托于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人文地理等多学科知识支撑,学生的劳动操作与脑力训练同步进行。并且,家政课中劳动教育兼具德育功能,学生通过与生活和技术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不仅掌握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有助于理解勤劳动的意义,并学会通过劳动承担家庭与社会职责。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并非简单地把一系列劳动操作植入学科教学中,或是在充满抽象性、思辨性的教学活动之余安排一些户外劳动实践,而是通过专门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劳动这一认识和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有助于人们的知识更新、技能习得、能力提升、思维启迪和情感升华。

(四)以建立交往融合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途径

课程内容的设计通常需要考虑实施的渠道或形式,并体现在作为教学依据的教科书之中,以便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思路。人通过劳动改善自身生活的过程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一项社会性活动,发生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当个人主义文化已经成为过去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品质成为当务之急,[14]劳动教育也应关注学生的交往合作、务实奉献等社会性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日本家政课教科书中设置了大量的对话互动式教学环节,将协商研讨、合作学习、互动评价融入劳动实践活动,这将有助于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学生不仅能够基于生活实际掌握劳动技能,还能在人际互动中进行生活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计划、实践与评价,从中把握劳动对于人际和谐与社会发展的意义。因此,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需以促进交往、融合为指向,帮助学生通过劳动与他人和社会建立交往关系,在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融入自身所处的生存世界。

参考文献:

[1]蒋洪池,熊英.日本小学劳动教育:形式、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20(12):71-81.

[2]陆韵.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基于家政课教科书的内容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3):19-25.

[3]石瑜,李文英.日本中小学自立教育透视——基于家政课的分析[J].日本问题研究,2011(2):51-55.

[4]文部科学省.(技術·家庭編)中学校学習指導要領(平成29年告示)解説[EB/OL].[2022-03-20].https://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micro_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9/03/18/1387018_009.pdf.16.122.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5.

[6]Seno M.Education of Literacy in Housing[M]. Tokyo:Hobunsya Press,2006:86.

[7][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2-03-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9]张铭凯,黄瑞昕.知识图谱视界中的劳动教育研究:回眸与反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10):15-21.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7-208.

[11]Taylor A,Pacini-Ketchabaw V.The Common Worlds of Children and Animals[M].New York:RoutledgePress,2018:30.

[12]舒志定.劳动凸显教育的存在论旨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教育研究,2020(10):23-32.

[13]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70.

[14]Taylor A.Reconfiguring the Natures of Childhood[M].New York:RoutledgePress,2013:22.

责任编辑︱趙 庭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日本强烈地震
日本古代艺术
探寻日本
岛国日本
隐形王者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走进日本 “最牛”豆腐店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