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家庭因素及其处理对策
2022-06-15贾紫茹
摘 要:主观幸福感是当前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通常指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所作出的整体评价。如今,关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逐渐开展,其中家庭因素是研究的重点。研究家庭因素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需要在分析应对方式、自我效能的基础上,探寻生活事件、生活环境、生活结构对个体的影响作用。文章对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家庭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处理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家庭因素;处理
作者简介:贾紫茹(1995—),女,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引 言
幸福感能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向的心理反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与其家庭、教育、个人等方面密切相关。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十分深远。目前从健康视角探讨青少年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为此,笔者从青少年家庭因素出发,深入分析其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以期为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的探索提供依据。
一、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概述
(一)主观幸福感评估
主观幸福感可以理解为以自身为标准进行的生活质量评估,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需要分析和研究其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以此作为衡量青少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并结合实际不断改善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最终使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囊括了不同处境下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虽然国内有关幸福感的研究在逐渐开展,但针对青少年总体幸福感的研究不多,后续仍然需要不断优化[1]。
(二)主观幸福感分析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所作出的总体评价。当前,学界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向较为单一,缺少连续性、发展性以及群体性分析,且得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后续的研究应从多方面入手,注重不同背景下的青少年的心理表现形式,以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在研究家庭因素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时,可以从其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变化。
二、我国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分析
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十分重视,不断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家庭作为青少年十分重要的成长环境,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家庭结构、养育方式、家庭环境、亲子关系、日常生活等带来的影响,这是值得相关人员关注和思考的[2]。有序和有条理的家庭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幸福感指数的提升,而家庭成员的负面情绪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青少年的幸福感。可见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结构环境等除了能够产生正面的激励作用,也可能在出现问题时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某学者通过为期10年的调查发现,家庭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观、价值观方面,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避免频繁迁徙能够提升青少年幸福感。
研究表明,与父母在原籍生活的青少年比父母外出工作以及与父母在外地就读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更高。部分学者认为家庭成员行为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青少年幸福感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家庭和睦、经济条件良好对提升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心理健康也是影响青少年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经常出现沮丧情绪和抑郁情绪的青少年,幸福感会降低,三观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传导给青少年。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心理调适方面入手,不仅要向青少年普及相关知识,还要向成年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家庭成员对青少年进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后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
三、影響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家庭因素分析
(一)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也关系到其身心发展。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部分青少年对自身家庭环境不满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体会到良好的家庭气氛,具体问题包括家庭成员间缺少相互关怀与鼓励、父母与青少年间缺乏沟通、家庭关系存在裂痕等。这些问题会使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不断降低。反之,如果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没有明显的家庭矛盾,则其主观幸福感较强。
(二)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涉及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人格形成等。这些因素与青少年的幸福感呈正相关。如果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较为顺畅并能互相理解,则青少年感受到的正向情感就会相对较多,幸福感也会较强,反之,幸福感会降低,久而久之还会产生抵触心理。我国心理学专家对青少年总体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最终发现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幸福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4]。
(三)家庭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不同家庭之间仍然存在贫富差距。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一般能满足青少年日常生活与学习方面的需求。相反,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具有较大的经济压力,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相处时,会出现一定的自卑情绪,主观幸福感也会相应降低。但家庭条件的差异带来的心理失衡,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弥补,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让青少年逐渐消除内心的不平衡情绪,正确认识自我,进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四)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关系着青少年的成长,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可能存在溺爱、迁就、放纵子女的情况。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青少年可能会因情感教育不当,难以形成正确的三观,甚至出现人格不健全、性格偏激等心理问题,其主观幸福感自然会降低。合理的家庭结构则能使青少年的人格获得健康的发展。由家庭成员共同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能在各个方面给予青少年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增加他们的快乐感、归属感。
四、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一)树立自信
家庭教育必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情况,能帮助青少年更理性地看待事物,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父母需要在深刻剖析教育内涵的前提下,帮助青少年培养自信,让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5]。
(二)培养责任意识
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栋梁,应具有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等。家庭教育应该从培养青少年责任意识入手,结合教育需求进行相关的指导,培养具有强烈国家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青少年群体,为推动我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明确成长方向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我国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保障。家庭教育应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发展特色,通过家庭的思想建设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家庭成员要巧用、活用现代化教育理念,为青少年提供指导,并明确其成长方向,让青少年获得更好的成长。
五、基于家庭因素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对策
(一)优化家长的作风行为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应优化自身的作风行为,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既要成为孩子的好长辈,又要成孩子的好朋友,做到作风民主、态度和蔼。家长要积极探索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并让自身的积极行为对孩子产生教育作用。家长还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不能一味地按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教育。当家庭内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家长切忌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正面解决问题,以提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6]。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自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对子女做到尊重、理解、信任。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关键在于父母,父母应对日常相关的事情进行充分考虑,以积极的情绪处理各类家庭问题,以和谐的家庭气氛感染青少年,让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7]。
(三)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科学的家庭教育,不仅是指父母要为孩子提供物质生活的条件,还指父母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教育条件、沟通条件等,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并了解孩子的思想变化,为其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当孩子进入新的环境时,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密切关注当前环境下孩子的行为,在适当管教的基础上尊重、理解孩子。父母对孩子不可一味地溺爱或放任不管,要做到适中有度,使青少年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8]。
(四)社会积极配合
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被特别关注的群体。为此,社会应从改善这些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环境入手,重点从政策等方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教育方面,学校在实施减免学杂费等物质支持措施的同时,还需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师生消除对流动儿童的标签性认知。此外,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多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与孩子交流,加强对子女的正面引导,让孩子能切实感受到父母的爱。校方则需要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解决不利于其发展的问题[9]。
(五)警惕对青少年进行过度保护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社会上不少青少年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家庭的过度保护,主要表现为溺爱或放纵。部分家长怕孩子“受罪”“受苦”,对其过度保护。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出现的原因是家长低估了青少年的能力,担心其无法承担责任。对此,家长应该明确,家庭教育中要爱护孩子,但不应溺爱孩子,在保护青少年时要注意分寸,不宜将他们当作温室里的花朵或因为溺爱而将其困于“牢笼”之中,应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让其主观幸福感获得提升[10]。
結 语
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使其获得较高的幸福感,家庭应注重对环境氛围、教育方式、家长行为作风等方面的优化,在保护青少年的同时,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不可溺爱或放纵。家长应针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施科学的教育和指导,让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牛凯宁,李梅,张向葵.青少年友谊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项元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3):407-418.
马文燕,高朋,黄大炜,等.留守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6):14-22.
陈子循,王晖,冯映雪,等.同伴侵害对留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尊和社会支持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5):605-614.
余欣欣,秦忠梅.农村初中生逆境信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乐观的中介作用[J].中国卫生统计,2020,37(5):742-744.
金书文.同伴关系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6):76-79.
严凤平,戴腊梅,陈小莉.深圳某中学初中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现状的调查研究[J].校园心理,2020,18(1):33-35.
苗晓燕,胡巧飞. 初中生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中介调节效应[J].人类工效学,2019,25(1):41-46.
谭萍.依托微信平台开展主观幸福感干预及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9,35(5):424-427.
贺万静,刘翠军,李怀建.毕节市留守中学生欺凌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J].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3):368-370.
向光璨,陈红,王艳丽,等.青少年自我概念清晰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02):153-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