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智慧校园的学习共同体模型构建

2022-06-14李晓柔卢朝佑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相关者共同体聚类

李晓柔,卢朝佑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引言

随着智慧校园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18年颁布《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并对智慧校园定义为:“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有机衔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以及任何地点都能便捷获取资源和服务[1]”。该定义中的用户群体概念过于宽泛,本研究将智慧校园定义为:“以智慧校园为载体,其利益相关者(包括潜在利益相关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进行学习的环境。”共同体一词最早出现在滕尼斯发表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2],目前学界对其定义尚未形成定论。本研究将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为:“学习共同体既是指因共同学习目标汇聚而成的人群聚类,也是指其人群学习所处的场域。”现阶段,大量学者、院校都对智慧校园做出积极探索,但以此为载体构建学习共同体鲜有人问津。研究针对学习内容、评价方式、团队协作和全民学习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开发智慧校园学习共同体循环模型,期望可以为其后续探索提供相应的支持。

二、智慧校园的国内外研究

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 上对国内外有关“智慧校园”的高质量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其发文量结果如图1 所示:从时间维度上看,其研究起步较晚,且2017年后国外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开始多于国内;从发文量线性趋势上看,国内外的研究斜率均向上,表明该方向具有较好的研究潜力。

图1 国内外“智慧校园”研究年发文量趋势

(一)国内研究

从智慧校园的框架设计演变历程观察:先是智慧校园的总体框架设计研究。陈明选等[3]对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研究进行探索;刘革平[4]等则是从流程驱动的角度对高校的智慧校园进行探析;赵磊磊等[5]和余胜泉等[6]则是分别基于人工智能、5G 技术的视角下对其进行研究;然后是智慧校园的局域优化设计研究。智慧校园的内部建设中,大多是对图书馆的智慧优化升级研究[7],随后为学习环境建设[8]。智慧校园的设计经历着从整体开放式设计到智慧局域场所精细化建设。从智慧校园的用户群体考察:一是智慧校园的学生用户群体。李有增等[9]在研究中发现智慧校园建设可借鉴学生行为的教育大数据;二是智慧校园的师生共同体用户。桑雷[10]提出师生可以通过实体教育资源、虚拟的网络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三是智慧校园的教育管理者用户。郑禄红等[11]对智慧校园视角下的学校领导力建设的任务、培养路径进行了详细阐述。目前,学者们对其用户群体的研究仍然集中在以学校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上。从智慧校园的外部环境来看:一是智慧校园与社区发展。乔灿[12]提出社会资源需要面向智慧学校开放,优化资源配置;二是智慧校园与产学融合。周全等[13]提出智慧校园产学融合,推动传统科技成果的转化。越来越多的学者不再局限于讨论校内智慧校园,而是着力沟通校内外有效资源,实现智慧校园的更新迭代。

综合国内研究可以得出两个改进思路:智慧校园总体框架设计思路基本成型,日后研究重点应该是放在如何将其落地实施且效用最大化。此外,智慧校园的用户群体应该多元化和丰富化。

(二)国外研究

在智慧校园的总体框架建设研究方面,Nasro Min-Allah 等[14]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量身打造了一个智慧校园的通用模型。Pedro Martins等[15]提出建立以基于物联网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的可持续化智慧校园,通过引入一种面向应用的AoA 架构,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在智慧校园的课堂管理应用研究领域,Thanchanok Sutjarittham 等[16]因大学教育的需求不断扩张与校园教室基础设施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用物联网优化智能校园的课堂使用情况并进行验证。Rech Sergio 等[17]对智能校园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学生进行行为识别,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含义,有利于高效推进教学管理活动。考察智慧校园的情感交流平台建设研究层面,LinZhang 等[18]开发出Campus View 以方便学生实时创设具有校园定位的校园情境感知视频,并提出了用户面向现有的学生和潜在校园群体。NanFeng 等[19]搭建了智慧校园的微博舆论实时监控平台,为高校微博舆论情况回应提供智能、实时的参考。Chiu Po-Sheng 等[20]开发情感感知校园虚拟助手APP,界面易于操作。观察智慧校园的用户群体研究方面,Zhai Xuesong 等[21]证明在智慧校园背景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会直接受到同伴辅导和父母支持的影响。AtifYacine 等[22]致力于在智慧校园环境中建立包括同伴学习者和领域内专家等的知识共享社交平台,学习者可以在该环境中沉浸式自主学习。而在智慧校园与智慧城市的研究内容上,Bates Oliver等[23]用创建智慧校园实验室的案例揭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可行性与挑战;Villegas-Ch William 等[24]也通过智慧城市的模型证明了智慧校园的可持续发展。简言之,智慧校园的建设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有机协同发展的关系。

国内可向国外借鉴之处:一是智慧校园的研究可以从理论研究转向到实证研究。二是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管理的智能化,还要考虑到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因素。三是考虑用户群体时,既需要考虑现有的利益相关者,也要关注潜在相关者。四是设计智慧校园既要考虑到校园本身,还需要考虑到其社会价值取向。

三、智慧校园学习共同体的基本设计思路

(一)智慧校园学习共同体的板块构建

构建智慧校园学习共同体模型,以2018年的国家标准的智慧校园总体框架为基础,智慧校园学习共同体模型其设计思路如图2 所示。

图2 智慧校园学习共同体

板块一为用户板块。围绕智慧校园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利益相关者。涵盖现有研究中提出的教学共同体、产教学共同体、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亲子共同体、兴趣共同体以及产教学融合等共同体;潜在相关者则可以代表与智慧校园为核心而衍生的其他人员,如教职工的子女,未来会就读该学校的潜在学生等人。

板块二为云计算板块。利用数据收集、存储、加工、处理和分析的优势,挖掘“形成聚类”和“开发聚类”两大特色功能。形成聚类是学习者在板块一,通过自己组队或者是基于板块二的云计算算法形成模块一的专属聚类,并在后端生成个人学习档案袋。开发聚类是基于前者的形成聚类后,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用户基于板块二的云计算形成模块二的衍生聚类。算法计算出学习者间其他的学习偏好,开发新的聚类标签形成新的学习共同体。

板块三为智慧厅板块。Prandi Catia 等[25]开发Smart Campus 系统的验证结果表明,智能同伴学习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该智慧厅既支持个人学习,也支持配对学习。配对学习中,用户既可自行组队学习,也可通过板块二的云计算进行大数据匹配。

(二)智慧校园学习共同体模型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相较以往的研究中大部分只涵盖利益相关者,此模型还考虑到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二是以往研究大多强调个人在智慧校园中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自律性较好。模型中增加同伴学习的理念,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监督和探讨。三是其他学习共同体形成后缺乏二次开发,该模型引入了“开发聚类”的功能,学习共同体资源可进行多次开发,学习共同体间的联结程度愈加紧密。

四、构建智慧校园学习共同体的重点任务

(一)定期调研用户需求,凝练修学主题

用户需求是整个设计理念得以进行的基础。关注个体与群体的需求特点与差异,不断精细化分类,才能满足个人学习需求,进而提升共同体学习效能。在用户调研前期,可采用随机抽样法,按照随机原则确定抽取的人数和方式等。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推断整体用户需求,合理规划智慧厅。采用随机抽样的优点是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缺点是可能存在随机抽样偏差。在用户调研中期,可对随机抽取的用户进行学习体验感测试。既是为了尽量减少用户需求调研时的随机抽样误差;又有助于在后续设计中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在用户调研后期,可根据用户需求和用户使用反馈,对模型的修学主题不断优化调整。

(二)合理统筹共同体角色,促进同伴教育

智慧校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强调“六位一体”,根据共同的学习目标互学共建。研究表明,依据智能算法组建而成的同伴学习形式既有利于高层知识的习得,也能够提升学习效果[26]。构建学习共同体必须根据个体的不同学习风格、学习内容倾向、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通过算法进行相似或互补的学习共同体匹配,并在共同体的共同学习过程中因势利导和合理分配个人任务,在团队互学共建中实现学习者自我的提升和团队的互助学习。由此可见,只有精准匹配学习共同体,统筹学习共同体角色,才能最终促进智慧校园学习共同体的发展。

(三)面向多维考核评价,提高研修实效

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果评价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测评方式,而应多元多维。提升研修实效,需要注重个人与团队测评两个维度:个人考核评价是在测评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注重能力习得的综合评价。如在智慧实验室测评其实践能力与智慧研讨室通过“道德两难法”的真实情景虚拟再现测评其价值观等。团队考核评价则是在注重个人能力发挥的基础上,更注重团队合作沟通方面的评价。如在智慧创客空间进行ERP 沙盘模拟活动中,测评团队成员中发挥出的领导能力和协作能力等。

猜你喜欢

相关者共同体聚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