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职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有效融合路径研究

2022-06-14李香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2期
关键词:教育性思政课思政

[摘           要]  中职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性实践的重要阵地,如何将其与思政课堂合理有效地融合,切实提升中职学生的德育水平,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使命,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新时代背景下,重视教育性实践,发现中职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认识偏差问题,从教学方式、延伸课堂等方面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关    键   词]  中职思政课;教育性实践;融合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2-0154-03

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养、高技能、身心全面发展的技能型劳动者的使命。实践育人成为近几年教育工作者乃至各行各业人员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工业经济时代下大多为陈述性教育,过于程序化,教学过程单一,与真实社会存在割裂;而如今,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教育提倡多学科知识融合,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并在动态与创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1]。

然而,目前仍有一些中职学校思政课内容空洞、乏味,学生的德育水平与自身的技术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与这些中职学校忽视将教育性实践有效融入思政课堂有较大的关系。因此,为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中职思政课必须与教育性实践有效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与接班人。

一、中职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育性实践的认识存在偏差

教育性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有目的地运用所学知识,在特定的实际情境中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并基于多样化操作性学习过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2]。在教育性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情境体验、过程体验、方法体验,提高对实践情境的理解力,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目前,我国尚未针对教育性实践形成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多数中职学校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片面地将技能水平作为实现就业目标的标准,忽视了思政课与教育性實践的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层次和途径也在不断丰富,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长此以往,不仅限制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也将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没有与专业技能相当的德育水平,难以形成较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岗位认同感。

(二)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的疏离

部分中职学校虽然狠抓思政教育,但效果不佳。究其根本,是把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割裂开来,未能形成教育之合力。不可否认,中职学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致力于将教育性实践更多地落实在专业技能课程上,为我国成为制造大国,进一步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而输送力量。与此同时,思政课作为中职学校的必修课,其课程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建设,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各项制度形成高度的敬畏感和认同感。站在时代变迁的十字路口,教育性实践的落实不仅落实在专业技能的提高上,更应渗透在中职思政课堂中,保障思政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形成教育之合力,达到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校内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在当代大思政背景下,中职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融合的实施主体大致可分为校内与校外两大类,其中仍以校内为主体,校外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和企业等。目前,在中职院校进行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融合过程中,仍存在校内主体间协调不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就校内主体而言,各个主体承担的任务不同,主体间未形成教育之合力。思政教师、辅导员、其他专业课教师等各司其职,从思政素养的提高、日常行为管理、其他专业课的学习等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使命的完成。“但因为专注的侧重点不同而导致并未达成育人共识,进而出现实践育人的连续性、系统性不足的情况”[3]。

二、中职思政课融合教育性实践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国家和个人都面临新的挑战,时代发展的脚步要求中职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融合发展。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明确要求: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教育性实践已成为新时代育人模式的重要方面。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职院校的学生多次以主人公的姿态站在了公众面前,他们通过志愿服务、网络评论、作品创作等不同形式积极地参与着社会的建设与发展”[4]。同时,海量的多元化信息也对我们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有害言论依然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思想意识形态的危险仍潜伏在日常生活中,中职思政课堂将成为抵御这些不良信息危害的重要精神阵地。在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多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这也对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教育和教育性实践相融合,积极响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飞跃的需要

劳动素质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就必须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不仅要求中职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更要在思政教育与教育性实践融合的过程中,打造高水平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优秀的职业素养,从根本上看,更是一个人宝贵的道德品质。思政教育是教育之魂,是中职学校必修课程之首,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的融合。

(三)新时代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的在校中职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对时事的关注程度都较以往的学生有所提高,愿意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日益凸显。思政课是中职学生解决思政问题、形成科学思维、塑造开阔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重要阵地,而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远大理想抱负的树立离不开教育性实践的推动。中职思政课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开展类型多样的教学活动。将思政课与实践性活动相结合,在课堂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做好引导和防护工作。

三、中职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有效融合的具体路径——以《哲学与人生》为例

从实践的客体、手段上看,教育性实践是经过人为选择、精心设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以下将以《哲学与人生》为例,论述中职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有效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课前:借助信息化平台,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思政教育事半功倍的基础。以《哲学与人生》为例,该教材理论知识占比较大,其中专业术语较多、哲学思辨性较强,如涉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运动、矛盾运动,没有课前预习,学生直接在课堂中听讲的兴趣较低。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在一节人数约为30人的哲学与人生课堂中,可以坚持全程听讲、很少有开小差的学生,不超过5人,很多学生昏昏欲睡,难以集中注意力。可见,中职学生对于思政课堂纯粹的理论知识兴趣较低,很难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德行的培养和提高更是难以实现。对此,鉴于现在学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教师可合理利用信息化平台,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在课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矛盾运动”这一章节时,笔者提前创建了班级微信群,在群里发布有关矛盾运动的视频案例,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以更加生动、具象的生活化视频呈现,结合时事热点,并及时提出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尝试理解矛盾问题的含义,形成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在开始上课前,用3~5分钟的时间随机抽取学生回答相关的问题,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检验学生是否參与了微信群的讨论,形成了一定的思考,在问题的引导下初步领悟课堂内容,激发后续的学习兴趣。

(二)课中:创新教学方式,建设智慧课堂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主体,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维持中职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式的创新对于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有效融合至关重要。以下分别以案例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三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为例,具体分析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的有效融合。

1.案例式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提前准备恰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对晦涩的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在《哲学与人生》的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部分,笔者分别选取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自然界中的日食现象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启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现实生活中与中职学生切实相关的反面案例,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学习的本质与意义,正确辨别生活中的不良诱惑,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对事实问题的健全判断是一切德行的基础。”[6]通过案例式教学,让学生从自然和实际生活中理解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德行的培养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式教学,行动中主动获取理论知识

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上很大程度上化解学生被动学习的消极态度,通过分组合作、互帮互助,在课堂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以《哲学与人生》的“顺境与逆境”部分为例,教师在阐释基本的定义后,给出相关问题,如“你所经历过的顺境和逆境有哪些?”“不同的境遇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等不同层次的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结束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升华。带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给予学生课堂实践的机会,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让学生更加自由主动地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于顺境与逆境部分的学习有了超过课本之外的理解,将教育性实践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在倾听他人不同的人生境遇时,也有利于学生开阔自身的视野,感悟人生的丰富与多样,进行精神陶冶,这也体现了中职思政课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情怀。

3.体验式教学,情境中践行职业道德教育

“体验式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通过教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身临其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7]。例如,在讲授中职学生就业问题时,教师可以模拟一个面试场景,设置面试问题,让一部分学生担任面试考官,一部分学生作为面试者,以此来测验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相应的情境中,学生还可以通过模拟的工作难题与人际困境,进一步理解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内涵,为其形成高尚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奠定了基础。体验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实际的社会场景,将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有效融合,检验了思政课的教学价值,提升了中职思政课的教学有效性。

(三)课后:延伸思政教育课堂,注重日常行为教育

1.开展辩论活动,提高思辨能力

辩论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变、表达和思辨能力。在辩论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也得到不同层次的锻炼。在辩论的初始阶段,学生需要自主搜索和议题有关的资料,锻炼信息检索和文本分析的能力;在辩论活动中,学生在所在辩论队伍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工作和责任,锻炼其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将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辩论活动的开展,是对学生思想深度和广度的检验,将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把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有效融合,在应用中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延伸了中职思政教育课堂。

2.增设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增设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将劳动教育作为转型方向,是将思政课与教育性实践有效融合的创新发展思路。2020年3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養过程,同时提出要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每个教育阶段,形成劳动教育体系实践性、开放性、连贯性等特点。劳动教育将现代乡村作为教育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走近乡村,体验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建设乡村、热爱乡村的理想情怀;同时,劳动实践教育也有利于学生亲身感受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深化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学校内的思政课延伸进乡村田野,打造劳动实践教育课堂,升华了中职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题,进一步唤醒了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注重言传身教,统筹校内外资源

思政课堂不应局限于学校开设的课程,应延伸进中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提倡榜样的力量,多方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中职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而崇高的德行应在生活中不断地锻炼。在学校中,教师应首先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职业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学生可以模仿和学习的主要对象;在家庭中,父母不仅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还要成为孩子品德的第一任老师,让家庭成为孩子培育和践行良好品德的课堂;对于现如今的社会大众而言,每个公民都应珍惜和把握好话语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又为青少年学生树立榜样,让社会生活成为中职思政课的实践阵地。

参考文献:

[1]吴翠楠,韩金镕,蔡宏波.实践教育的内涵与创新发展路径选择[J].教育经济评论,2021,6(4):107-117.

[2]郭元祥.实践教育观与实践育人[J].中国教育科学,2014(2):193-209.

[3]庄岩,田长永.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路径探析[J].现代农村技,2021(10):89-90.

[4]林榕.新时代背景下个性化思政课程探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3):180-181.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7]杨法东.中职德育课体验式教学的探讨[J].就业与保障,2021(9):134-135.

作者简介:李香香(1997—),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性思政课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学前教育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