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断挖掘教育转化工作潜力

2022-06-14孙望安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5期
关键词:讲述者当事小武

笔者与本故事的讲述者相遇颇具故事性。当时笔者到利川市小住,一日在街边小摊品尝当地的凉粉和豆花。讲述者和她的朋友各要了一份凉粉,与我们同桌而坐,得知我们都是做教育的,相互之间便多了几分亲近。

应笔者的邀请,她们欣然答应尽早抽出时间完成一篇教育故事(案例)。笔者知道,许多青年教师都有撰写教育故事(随笔)的愿望与计划,但是真正静下心来“练笔”时,他们还是感到有些许困难。

出乎意料,三周后,讲述者就发来微信,附带一篇近3000字的文稿。我与她微信交流后得知,讲述者入职后已养成写作习惯,“平时有感而发的时候喜欢写点抒情文”,将生活与工作的“点点滴滴”当“流水账”记录下来。用她自己的话说,“回过头看,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这也许就是她通过教育写作对“成长”的感悟。

校园偶遇,主动关注交谈

讲述者与小武的初次见面纯属偶遇。当日校园“平安无事”,巡查的老师也可以“无所事事”。但是,当事老师眼中有事,“没事找事”,体现了主动作为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一是亲近了学生与家长。在学生和家长眼里,在学校工作的人都是自己或孩子的老师。小武和奶奶与讲述者初次见面时就感到很亲切,抓住机会讲了许多心里话。第二天,小武的书包带松了,他没有去找学前班的老师,而是“让我帮他系书包带”,体现了小武对当事老师的认同、亲近和信任。因此,老师需要担得起孩子的这份亲近与信任,随时做好思想准备,尽力帮助求助的学生,切不可嫌弃或拒绝。

二是了解掌握了信息。奶奶主动介绍了小武父母的情况及其成长的环境。这个具体的情节其实映射出农村学校比较常见的现象:留守儿童多,单亲家庭也不少见,爷爷奶奶带孙子(女)的种种无奈。一眼看到小武,讲述者就觉得这孩子是个可爱的“胖墩儿”……善于观察、采集信息、分析问题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讲述者的举动恰好表现出比较强的教师角色意识。

三是激发了感慨与思考。奶奶所说“小武不听话,老师您打就是”,反映了部分家长纯朴、真诚的态度。但是笔者相信,任何老师都不会因为家长“授权”可以“打”,而去对学生实施体罚。相信当事老师对奶奶的一番话一定有感触,甚至会思考如何才能遵循教育规律,教育好像小武这样的孩子。基于观察进行深入思考,这是教师遇到教育现象或问题时应该做好的“功课”。

困惑萦绕,前行步伐不停

从几年前的偶遇到小武分到了自己所带的班级,从无意之中听闻小武的行为表现到承担起对其的教育教学任务,讲述者历经多次困惑,但仍然在坚持履行教师的职责。初次发现小武追上自己,讲述者没有消极推诿,而是听取诉求后给予帮助;有人建议将小武送到特殊教育学校,讲述者并没有随声附和;特别是在班级新生名单中看到小武的名字后,讲述者“辗转反侧”还是接受了现实,并采取了具体的教育转化措施。在小武“旧病复发”时,讲述者用了“连说带训、连哄带吓”来表达自己使用过的方式与方法,这可以理解为用尽“浑身解数”,进入了“无计可施”的状态。但是,当事老师始终没有放弃,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结束后,第一时间就到小武家里去走访。几个月不见,学生连老师的姓都记错了,然而老师却放不下他这个学生。这一切都是当事老师在教育路上努力不止、步伐不停的表现。

在职业生涯中,老师遇见几个甚至一部分屡教不改、见效缓慢或不见成效的学生不足为奇。老师只要坚持耐心工作,给予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终归会有长大成熟的那一天。对教师而言,“麦田守望”就是要经受得住时间与耐心的考验,要坚信成长再慢的学生迟早会有进步与成长的那一天。

语言朴实,立志当好老师

故事中称“或许他是上天派来‘惩罚’我的,又或许我是上天派来‘拯救’他的”,比较客观真实地表述了当事老师面临的压力与无助。很多入职时间不长的老师,当遇见有学习困难或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时,难免会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恰当或产生“打退堂鼓”的念头。但是,讲述者用比较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教师职业仍然充满信心。如果说前述“前行步伐不停”是对小武的教育态度与决心,那么从故事中其他几处阐述,我们能感受到讲述者对教师职业的领悟以及当一个好老师的良好愿望与决心。

首先,能理解农村学生现状。讲述者通过小武成长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到了“留守‘问题儿童’几乎每个年级都存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这对于农村教师面对现实以及充分认识农村学校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等极为重要。正因如此,讲述者才有深刻的感悟——“孩子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其次,能牢记教师职责使命。讲述者深深懂得“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老师一次不经意的举动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这体现了当事老师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解,并将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与学生成长联系起来。再次,能准确定位职业目標。在故事的结尾处,讲述者明确表示“应该摒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良知的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有“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这不就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吗——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成为“阳光少年”,“成为‘三观’正确的好人”。这些看似简单的培养目标,值得每个教师终身追求。

我的意见

当事老师对小武的教育培养目标作出了预判,“让孩子长大后不成为社会或者家人的累赘,让他们能通过自身的劳动养活自己”。笔者以为,这个预判过于消极,疑似低估了小武潜在的能力。在入学(包括学前班)后五年里,小武已经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有困难敢于求助、对表扬激励有积极反应、热爱劳动能吃苦、理解奶奶有孝心等。因此,建议当事老师将小武的教育目标调整为“做一个能承担家庭责任、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因为老师怎么看待学生,学生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归纳来讲,对小武的教育转化工作还有潜力可挖。一是小武本性善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刚进入四年级时,听到老师的要求及随后的表扬后,小武有积极主动的变化,只是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只要不断提醒,加强监督,相信他能向更好的方向转化。二是发挥家长作用,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当事老师可与奶奶深入沟通,进一步了解家庭教育情况,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建议,包括联系小武的父亲,督促其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三是借用社会力量,争取有关部门支持。讲述者在故事中表示,“希望社会各界或其他机构能参与同类孩子的教育帮扶工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学校并非孤立无援,各地妇联、团委等组织都有专人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工作。当然,这需要学校主动联系,积极争取,特别是要对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作出具体分析,提出比较具体的帮扶需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赢得支持。

责任编辑/曹小飞

孙望安

原湖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编著有《把脉师方——学校教育实践案例研判》和《聆听花开——中小学教育实践情境案例集》等。

猜你喜欢

讲述者当事小武
上篇 庆国之盛世
讲述者
党建共建引领新时代的“讲述者”
剥花生的智慧
涉事企业辟谣是法定义务
小武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