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唱训练中三个基本要素的思维研究

2022-06-14杜鑫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2期
关键词:声部合唱团声乐

[摘           要]  古人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声演唱是最富魅力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合唱艺术中通过多声部的此起彼伏、交替出现,给听众带来了最为直观的视听盛宴,是其他乐器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合唱艺术而言,声乐表现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合唱团的发展速度。探讨在日常合唱训练中,如何高效地寻找理想的演唱方式。

[关    键   词]  气息;视唱;合唱训练

[中图分类号]  J60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2-0148-03

合唱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活动,是一种多声部的声乐演唱形式,因其表现力极强,亦被称为“人声交响”,也是所有音乐群体艺术形式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的一种。合唱艺术囊括了所有声乐技巧并通过对高低声部的划分覆盖了人声所能涉及的所有音域。

作为声乐表演艺术的形式之一,它以独特的“低门槛”性质受到了广大非音乐从事者的喜爱,弥补了广大群众热爱音乐,却对参与音乐望而却步的遗憾。

合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音乐形式。它既能在古典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又能在公园、田地、车间、操场、餐厅等生活场所中频频出现。由于合唱艺术本身极具群体性的优势,受众人群广泛、老少兼宜,打破了乐器艺术需要长期基础练习才能入门的技术壁垒,并且它在鼓动人民热情、巩固人民集体主义精神、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合唱的首要因素是:Harmony(和谐)它能够培养参与者的多声思维能力(和声与复调),构筑多声框架,让参与者或者观众能够明确“完整性音乐结构”的理念。

合唱通常分为同声合唱与混声合唱,同声合唱是指:根据每个人生理条件、发声习惯以及成长历程中语言环境的不同,由若干个音色相互接近、音域相似的人组合在一起的多声部演唱形式。混声合唱是指:由男声、女声和童声互相交织,通过各自音色特性的配合调整与协调统一,充分发挥各个声部的主观能动性,构筑成一种色彩丰富的和声音响。无论是同声合唱还是混声合唱,由于每次演唱时情绪不同、发声状态不同,即使是同样一批合唱队员、在同样的场地演唱同样的作品,也会每次演绎出不同的音响效果,给听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美感,这也是合唱艺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对于合唱团的日常训练,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要素:树立审美概念

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审美概念,有了良好的审美才能分辨好坏,一个合唱团的审美认知能力可以决定它今后发展的上限,好的审美概念能够对合唱团的排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中国合唱相比,西方的合唱发展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伴随着教堂音乐的不断发展,西方的合唱艺术似乎与“宗教”总是形影不离,合唱艺术是唱诗班在教堂中向上帝表达自身信仰的一种手段,所以所有的发声方法以“空灵”为第一准则,通常运用“高位置”“直声”的演唱,再配合上管风琴的音色以及教堂特有的穹顶式建筑风格,使声音在教堂内部不断环绕来表达对上帝的虔诚和敬畏之心。国内合唱艺术自第一首中国多声部合唱作品《春游》出现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反映了相应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历程。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启蒙救亡运动”热潮所引发,涌现了一批当时赴欧洲、日本留学的中国作曲家所创作的极具民族性和革命性的爱国主义作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公派一批音乐工作者前往苏联访学,受到苏联文化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合唱作品主张参与人数多,演唱音量大、演唱气势足等特性。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内文化环境的不断扩张和新潮思想源源不断的注入,国内开始与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合唱音乐的相关从事者才开始逐渐系统化地了解西方合唱音乐。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全球合唱知识的获取也变得触手可及,对于合唱音响的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对合唱艺术的审美也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在各大专业院校引进外籍专家、日益增多的留学生、每年举办的世界合唱节(合唱指挥专业论坛会)等因素的影响下,对于合唱艺术而言,在作品源头上日益健硕的作曲技法使中国本土合唱作品的写作得到了高速发展,在指挥方面,通过对西方大量合唱作品的积累学习包括对管弦乐指挥和歌剧指挥的涉猎,使指挥的排演技术愈发成熟,对于演唱合唱作品的合唱队员而言,不断精炼的声乐技巧能够继续演唱篇幅较长、音域跨度较大的高难度作品,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排练进度,增强了舞台表现力。

为了提高合唱艺术普及度,“中国国际合唱节”“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等出现在了人民群众的视野中,上述比赛中各个合唱团的演唱方法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群众歌咏合唱的风格,这类风格的演唱质朴纯正、热情饱满,演唱者大多是音乐爱好者,他们的声音雄壮有力,明亮且极富感染力。在发声方面以“白声”为主,不考虑声乐技巧,把宣泄自身情绪作为首要目的,用自己最放松的声音来进行演唱。第二类风格则是室内合唱风格,这种风格的演唱者主要是专业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或专业院团中的职业歌唱演员,他们的演唱能够很好地把握和声色彩,在声乐技巧方面对直声、半声、弱声、混声等发声技术也运用自如,对风格迥异的作品也能够实现短时间内的把控,体现合唱真、善、美的人文艺术情怀。那么对于听众而言,究竟什么样的音响效果才是被广大民众所认可的呢?笔者认为能够反映作品本身艺术特征,不限于演唱人员是否专业,也对各类发声方法求同存异,好的演唱不一定有多大的音量,多统一的音色,形式上的一致会显得單一甚至呆板,推崇“文化多元化”唱好中国作品的前提就是需要“带入”,以情感人才能得到听众的认同。古往今来“艺术文化”一词在不同时代被不同的专业学者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含义,在不断变换的历史洪流中,如果能够完整甚至超预期地演绎合唱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那就是听众最需要的音响效果。当下社会人人关系和谐而平等,轻柔和谐的音乐往往最能安抚人们的心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合唱中的“和谐”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社会的共鸣。BE3CA836-A253-42B8-9193-4E1C383363B6

第二要素:明确视唱练耳的对于合唱训练的含义

无论是群众合唱团还是专业合唱团的训练,视唱练耳所承担的不仅仅是辅助作用,对视唱练耳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能够帮助合唱队员在了解作品调式结构、音乐语汇和丰富演唱情绪等方面给予支撑,也能够挖掘乐谱更深层次的东西,为演绎作品做好前期工作。

视唱练耳的基础工作是“音准”“节奏”,这也是在学习一首合唱作品时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对于演唱者而言,音准、节奏不是某个特定作品的专属,是一个长期作品积累以及自身演唱属性的必备条件,对音准、节奏的把控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对作品把握程度的“上限”。国家大剧院、上海歌剧院、中央歌剧院等优秀专业院团经常会邀请国际知名指挥、艺术指导和歌剧导演来与我国一线音乐行业工作者进行相互交流合作,但是往往在合作前期,就会出现独唱演员或合唱团对乐谱把握不够的现象,如演唱时值与谱面标记不符,对于连音记号、重音记号等忽略,对谱面上标记的音乐表情术语理解不到位或理解错误、连续变化音的不准和音程大跳时的失误。这样的情况大大拖延了排练的效率,消耗了艺术指导的耐心。不少常年在国际一线舞台频频出现的中国音乐家在回国讲座时常戏称他们的成功是被指挥“骂”出来的,所以他们也对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出了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建议“尊重原谱的每一个细节”。

在合唱训练中,通常会在排练作品前进行声乐技巧练习,如稳定发声腔体、练习元音和辅音的相互转换,笔者认为声乐技巧练习固然重要,却也不可忽视对视唱练耳的训练,可在练声曲中穿插一些较复杂的节奏型练习和半音阶练习。这样能够帮助合唱团员更好地实现“边唱边听”,也间接对多变的力度与速度变化的作品中,各声部如何平衡的问题予以改善。在面对一首新作品时,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乐谱,谱面上标记的东西是显性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显性条件来发现隐性条件,通过自己视唱练耳能力的积累对音乐色彩、音响得出属于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熟悉乐谱,又能将这种方法融会贯通,借此来培养仿制能力。视唱练耳除了辨别音高和節奏之外,对“乐感”的把控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视唱练耳的专业训练中,大量的演唱与聆听能够帮助大脑构筑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艺术是视听艺术,声音虽然是声带振动所产生的物理结果,但是感知声音却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听觉表象”。在日常排练中,指挥通常会要求合唱队员在读谱的初级阶段进行弱唱,这样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演唱时声带的损耗,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弱唱来建立内心听觉,在一遍遍弱唱中,不断加深各自声部的旋律印象以及感受整体音响效果。

一首合唱作品由作曲家进行创作,并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本身不能直接带给听众审美体验,是首先要通过指挥对作品进行了解熟悉的,再通过和合唱队员在排练过程中相互探究,最后才能够将谱面上的音符化作音响传递给观众,这个过程也被称作“二度创作”,二度创作的前提是在已有的乐谱上叠加自己在实际演唱过程中的所感所得,在不违背作曲家本意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音乐处理,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独特理解,从而凸显合唱团的专业水准,通过视唱训练,能够帮助合唱队员在大量浏览音乐作品的同时,引导感性与理性的相互结合,还可以让合唱队员积累不同风格、不同结构的节奏与力度素材,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这样能够逐步提升对音乐的敏感度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如若想提高合唱团的专业水准,视唱练耳的训练对于合唱队员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要素:气息训练——为发声打好“地基”

“善歌者,必先调之气也”,歌唱时的气息是指略夸张于日常呼吸基础的一种训练模式。气息乃发声之本源,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气息决定了演唱质量的好坏,没有良好的气息循环,发声时就会出现“挤”“卡”“捏”“空”等不良现象。在发声技术层面如若没有很好地解决,在表现音乐或处理音乐上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在发声训练前针对气息的“无声联系”也显得尤为重要。

气息训练作为合唱训练中的一项基本练习,不仅能够训练合唱团员相互配合的默契,还可以在练习气息的同时,通过对头、肩、腰、腹、腿的协调训练,达到锻炼体力的目的,既可以愉悦身心,又可以积累长时间演唱的耐久度。

在气息训练中,首先要明确“站姿”的重要性,做到两脚微分,目光平视前方,挺胸抬头,然后做“闻花香”般的深呼吸,使最下方的肋骨扩张,然后如“吹蜡烛”样缓慢排出,这样便完成了一次呼吸的全过程。通常来说有三种呼吸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胸式呼吸一般会导致发声时声音支点太浅,没有以横膈膜为动力来发声;腹式呼吸则需要演唱者在躺平的状态下寻找状态,在站立状态时很难运用腹式呼吸。故而在演唱时,一般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

在合唱团排演过程中,呼吸能力的强弱往往在起拍、收拍和声部进出三个方面体现。在一些作品中的齐唱片段时,无论合唱队伍中有多少声部、各个声部有多少人,整齐划一的呼吸是第一要素。要想有良好的整体呼吸效果,首先要保证吸气节点的同步,其次要做到吸气速率的统一。对于一些规整性较强、主调色彩浓郁的作品来说,整体呼吸可以最大限度地抹灭个人的音色差异,使合唱团的音乐趋于统一。在演唱作品时,指挥虽然是速度的把控者,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呼吸习惯不尽相同,尤其是乐句急吸急呼处,容易出现呼吸不同步的现象,这就需要演唱者来构建“内心速率”,通过自身的内心速率来对呼吸进行自我调节。同时也要时刻关注指挥,配合指挥进行实时调整。除了整体呼吸以外,还有一种非常规的个体之间相互交替呼吸被称作“循环呼吸”。对于常规规整性的作品而言,作曲家通常会在谱面上标好气口,演唱者一般不做特殊处理。但是在一些复调作品中,谱面并没有标注气口,如果继续使用整体呼吸的方法就会破坏作品的整体连贯性。这时采用循环呼吸就可以对此类问题迎刃而解。在循环呼吸的使用过程中,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第一是上一个声部还未收声时,下一个声部需要进行无痕衔接,这就需要在乐句结束前部分演唱者提前“渐弱”另一部分演唱者“渐强”来作掩护以此来稳定总体音量,让音乐在流动中进行声部切换。第二是在轮唱乐句中,通过各声部之间的相互交替,增加音乐色彩、丰富音乐层次,每个声部在演唱时同时也要聆听,做好合理避让。

在演唱时各种呼吸方式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呼吸方式在本源上也是相通相融,通过不同呼吸训练方式合理表达作品才是最终目的。

结论

如今,中国已经迅速成长为合唱大国,在世界的合唱舞台上也屡屡获奖,各省市的合唱活动、指挥培训也层出不穷,对于展现人文社会风貌、提升区域文化水平和未来美育合唱艺术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人,要通过合唱的手段来讲好中国故事,发展中国合唱艺术。

参考文献:

[1]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田晓宝.当下多元化的中国合唱的美学品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3).

[3]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阎宝林.合唱与指挥[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杜鑫(1998—),男,中北大学合唱指挥硕士在读。BE3CA836-A253-42B8-9193-4E1C383363B6

猜你喜欢

声部合唱团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青蛙合唱团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复调音乐的认识与训练
好戏正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