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鼓吹乐传承与开发新策略研究
2022-06-14韩燕燕
河北鼓吹乐,流行于河北省永年县、抚宁县等地的传统音乐。河北鼓吹乐据史料记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起源于隋末,明中叶以后日渐成熟繁盛。和国内其他地方的鼓吹乐相比,河北鼓吹乐有着鲜明的特色。河北鼓吹乐一曲多变,器乐组合独特,节奏强烈,曲牌曲目丰富,演奏风格粗犷热烈、欢快活泼,扮演着多种重要的社会功能,代表着礼仪、民俗、庆典等。河北鼓吹乐对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学、美学、艺术学、档案学等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经过几辈人的不懈努力,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河北鼓吹乐(永年)”“河北鼓吹乐(抚宁)”于2006年5月2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鼓吹乐是产于民间的演奏形式,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村落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交融而演变成型。河北鼓吹乐分布地区广泛,其艺术实用性具有独特的魅力。河北鼓吹乐是大型仪式的代表性表演形式,表演场合一般是用于婚丧嫁娶、庆典、大型活动等,对于永年和抚宁当地人来说,鼓吹乐是表现生活各种仪式的产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永年与抚宁鼓吹乐作为河北鼓吹乐的代表各有特色。永年鼓吹乐演奏方式多样,主要由吹、打、咔三部分组合而成。吹奏部分是指唢呐的表演,主要表演形式是吹奏曲牌。打奏部分主要运用锣、鼓等乐器敲击而进行伴奏。咔戏部分主要是对不同声音进行模仿,比如戏曲唱腔等。永年鼓吹乐多以豪迈热烈、俏皮愉悦的演奏为主。抚宁鼓吹乐中的唢呐因其构造与其他地区的唢呐不同,所以其演奏方法也不尽相同,抚宁鼓吹乐中速度的变奏方法主要是加花减字的演奏,这种表演方法是极其独特的。河北鼓吹乐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宝贵财富,引起了全国很多专家的极大兴趣。[1]
在形式方面,河北鼓吹乐对于乐队成员和表演者个人是没有过多的限制。简而言之,河北鼓吹乐具有这种自由的特性,只要当地人需要乐队,那么乐队便可以在重组和划分成为齐全的鼓吹乐队。正是这样的随意性,使得鼓吹乐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得以生存,并延续数百年。但是,鼓吹樂虽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技艺之一,但其表演的方式仍是以婚丧嫁娶表演居多,发展的形态较为单一。这也是限制鼓吹乐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另一点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如今鼓吹乐面临生存危机。首先,社会观念问题导致学员减少,旧社会鼓吹乐演员社会地位低下;其次,作坊式传承方式导致技艺与传承人境界尴尬,河北鼓吹乐演出的传承方式是家族的传承为主,都是由老人将技能单独传给下一代传承人的方式,如果年老离世,他们辛苦一生所学的技艺就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第三,社会环境影响艺术水准的进步,艺人们生存环境相对拓宽,不愿再为提高艺术水平而付出艰辛,有心思学艺者越来越少。
综上所述,河北鼓吹乐目前面临着传承难、发展难的双重困境。一些优秀的曲目因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很少而面临失传,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巨大的流失,如何对这种民间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且刻不容缓。
笔者团队通过调研,认为河北鼓吹乐想要创新发展,可以通过建立鼓吹乐搭建数字化平台,做好鼓吹乐的保护工作。要让鼓吹乐健康、科学发展下去,还要实现鼓吹乐产业化,对此,笔者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非遗档案数字化采集就是运用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全面编制、数字记录与建档、数字生产与重建三个方面进行采集非遗信息。在进行数字化采集之前,笔者团队在河北鼓吹乐代表地——秦皇岛市抚宁区进行深入走访,还与抚宁当地文化工作人员专门进行了鼓吹乐的一系列初步普查工作。工作人员对本地一些存在鼓吹乐的镇、乡、村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初步调查的情况看,鼓吹乐艺人团队老龄化比较严重,因此,数字化档案记录工作亟须开展。
在数字化档案抢救性记录方面,针对河北鼓吹乐非遗项目,笔者团队也制定了专门的计划,用来采集、记录、归档河北鼓吹乐中的各种细节。
第一,文字教材数字化总结,在与正宗传承人充分沟通之后,将河北鼓吹乐技法、专业乐器如唢呐等的制作、乐队配置、特色曲目等一系列技术归纳总结,制作电子文档。一方面为了保留老技艺,防止其后继无人,另一方面为了让全国各地爱好者加以参考,为河北鼓吹乐的发展做出贡献。[2]第二,图文影视抢救。将河北鼓吹乐代表性曲目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进行留存,对其自身特点加以标注,并制作成数字视频。将一些专业技法,如唢呐吹奏技法、乐队设置与配合等技术进行视频录制,作为文字教材的有效补充。邀请鼓吹乐老艺人进行河北鼓吹乐的历史传承、发展变化和技艺绝活的表演,用音响的方式保存下来,录制传承人以及传承人周边人的传承故事,丰富数字档案的内容。
在数字档案记录方面,笔者团队与河北鼓吹乐中抚宁鼓吹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董家班”班主董连吉进行合作,对董家班的鼓吹乐艺人演奏曲目《工尺古韵》《枉凝眉》《棒槌花》等进行记录,还对董连吉本人进行传承故事方面的记录,其中文字、图片等特色数字记录也在进一步整理中。这项工作也得到了秦皇岛当地文化部门的认可,我们经过沟通,对方计划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大批艺人和专家对河北·抚宁鼓吹乐经典传统曲目进行恢复性演奏,然后进行系统、详尽的数字化档案记录。
笔者团队与抚宁当地文化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台、报社等传统媒体对抚宁鼓吹乐进行各种角度的采访与传播。比如笔者研究期间新华社播发的《秦皇岛:唢呐声声庆元宵》,采访的就是河北抚宁“单家班”的鼓吹乐传人;《秦皇岛日报》刊发的《抚宁吹歌吹响全国》就是以抚宁鼓吹乐“任家班”“董家班”传人为主要采访对象做的介绍;还有抚宁地方媒体的《抚宁“五大班”同台拼才艺》介绍的是抚宁区“盛世华诞福满骊城”庆国庆系列活动中“弘扬非遗文化打造幸福骊城”鼓吹乐精品展演活动中,抚宁任家班、石家班、赵家班、单家班、董家班五大班社同台献艺,把鼓吹乐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一系列的相关报道,让抚宁鼓吹乐的保护成果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媒体宣传方面,河北永年鼓吹乐就相对少一些,这方面需要与邯郸当地加强沟通。
主流媒体宣传的良好效果,给河北鼓吹乐的大力传播打下了不错的基础,下一步,笔者团队正在联系合作机构,拍摄河北鼓吹乐方面的影视纪录片。通过多种拍摄、制作形式,“原真”记录河北鼓吹乐的存在形态,完整展现河北鼓吹乐的发展史。希望唤醒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使“非遗”保护观念深入人心。[3]另一方面,非遗内容短视频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与创新因子,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笔者团队希望在实践的基础上,资源整合、政策扶持、环境营造、趋利避害,尽快探索出适合河北鼓吹乐的短视频传播创新路径。从当前的鼓吹乐发展角度来说,发展网络平台结合线下的运作更为重要。
为了河北鼓吹乐的传承工作,河北永年当地“龙泉刘家”“龙曹周家”“尚古姚家”都有相应的传习机构,河北抚宁当地也成立了“任家班”“董家班”等六家传习所,确立了河北鼓吹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方面,大家广泛开展河北鼓吹乐演奏群体的表演,多方联系,使鼓吹乐专场演出走进更多高端的演出场所;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河北鼓吹乐技艺的专业培训辅导。在笔者团队的参与下,很多传承人的班子开始从乐手和创作方面打造年轻化的团队,打造自己的“鼓吹乐网红”,更加有利于鼓吹乐对不同受众群体的融合性發展。[4]
一项艺术要想走长远之路,就要不断有新作品出现。河北鼓吹乐当然也不例外,创作出更好的鼓吹乐曲目,对产业化收入的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扩大、文化艺术魅力的拓展,促进科学传承和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由于近几年中华传统文化在网络上的盛行,鼓吹乐也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新派鼓吹乐曲《耍猴儿》《喜喜》《那一拜》《人间第一情》《二泉吟》等,甚至已经成为热曲红遍整个网络。永年当地原创鼓吹乐新曲《洺州人的风采》、抚宁当地原创鼓吹乐新曲《情满骊城》,都成为当地广为传播的曲目,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符号。
经过笔者团队的实践调研,对传承与发展河北鼓吹乐充满了信心。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亟须适量地投入资金。只有适量的资金做支持,整理档案材料、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研究、搜集和整理乐曲、制作视频宣传等工作才能按步骤进行。在资金方面,笔者团队建议:一、政策扶持。相关部门出一部分,因为河北鼓吹乐是河北特有的表演形式,建立河北鼓吹乐档案数字化平台,建立线上数字化档案馆,还可以建立非遗表演馆,打造成特色旅游项目,供民众参观、学习,增加收入。二、自筹部分资金。动员省内部分知名企业、个人通过赞助的方式吸收部分资金。三、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演出,宣传河北鼓吹乐进而获得经费。[5]总而言之,传承和发展好河北鼓吹乐将是一项非常持久和庞大的文化项目。但是如果坚持走下去的话,对传承与发展河北鼓吹乐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系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鼓吹乐传承与开发新策略研究”(20210201037)、2021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抚宁鼓吹乐传承与开发新策略研究”(HB21-YB020)的研究成果。
[1]张宗建:《非遗传承中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与身份呈现——以郓城县鲁西南鼓吹乐为例》,《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55-55页。
[2]史晴、张阳、房祥雪:《中国地方戏曲产业化探索——以茂腔的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为例》,《时代金融》2019年第15期,第97-99页。
[3]刘长龙 :《临清鼓吹乐生存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大众文艺》 2017年第6期,第46页。
[4]杜滇峰、周大明:《抚宁鼓吹乐现状调查》,《大舞台》2011年第7期,第48+50页。
[5]曾果果:《基于地域性的特点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开发》,《音乐生活》2020年第10期,第66-67页。
韩燕燕 衡水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