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锡报》上海版“游艺座”专刊中的中国传统音乐类型与内容述略

2022-06-14李晓春苏娅婕

音乐生活 2022年4期
关键词:游艺专刊大鼓

李晓春 苏娅婕

近代以来,报刊作为信息记载、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和媒体平台,刊载了大量涉及不同音乐文化的文章。笔者们或评论、或记录、或陈述,给今人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嬗变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具体到1939年5月6日至1940年4月30日的《锡报》上海版“游艺座”专刊,刊载了为数众多的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文章。本文对这些传统音乐的类型和内容作初步的梳理分析,对进一步的考察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游艺座”专刊初设的办刊宗旨为以戏曲、电影、歌舞为核心内容的“综合刊物”,主编吴观蠡、郑子褒、张肖伧、郑过宜等人均为近代赫赫有名的剧评大家[1],这也奠定了在实际办报过程中,专刊内容以戏曲中的京剧内容为基调。尽管如此,其他各色中国传统音乐的隐约身影,也在该专刊纷至登场,展现其各具文化特色的独特魅力以及在近代的生存镜像。

“游艺座”专刊内容涉及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评剧、梆子、越剧、申曲、竹马戏、道情等,其中有关京剧的文章最多,达千篇以上,内容涉及多个维度。数量次之的为昆曲,近四十篇,主要陈述近代昆曲的发展現状和探讨昆曲的改良复兴,有关论点对当今相关主题的研究依然有启示作用。鉴于篇幅的原因,京剧和昆曲的话题另作若干文章详细阐述。

(一)评剧

评剧,近代亦称“蹦蹦戏”“评戏”,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锡报》上,已有评剧的相关信息报道,如1936年11月26日至29日刊载观翁所撰的《蹦蹦戏四大名旦》。到了《锡报》上海版时期,“游艺座”专刊涉及评剧的篇目有十多篇,是京昆以外记载地方小戏文章中数量最多的。内容主要关于当时评剧名角的历时概况,有关作品特色和历史渊源的文章各有一篇。

评剧人物涉及白玉霜、喜彩莲、喜彩云等名角,内容多为演艺实况报道。1939年7月10日至29日连载16期、由十鸽乱盘斋主所撰的《从蹦蹦戏四大名旦说到白玉霜在无锡艳史》,是所有资料中篇幅最长的,该文以评述芙蓉花、朱宝霞、白玉霜、喜彩莲等四大名旦的表演特色为引子,详细记述了白玉霜在无锡演出的经过历程。另外与白玉霜相关的文章有1939年9月3日苏少卿的《白玉霜的拉魂腔》以及笔名为“芸”所撰的《白玉霜在天津大红》等。有关喜彩莲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主要集中在1939年:记录喜彩莲在北平大红的7月28日的《故都剧讯捧四小名旦各有党派》,10月6日刊登有《莲蓬多子:喜采莲辍演真相》,12月4日,扫边老生的《一句话》;另有1940年1月3日的《喜彩莲将临产,旧历年内不登场》等等。1939年11月17日三拜所撰《评戏新旦喜彩云》,记述喜彩莲之妹喜彩云在北平华北戏院表演全部《玉堂春》大受欢迎的场景。

除人物记述外,1939年11月25日知白撰写的《蹦蹦戏的玉堂春》,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评戏《玉堂春》中的噱头特点;1940年1月18日钵天所撰的《评戏最早之源流》,从班社演变的角度来谈评戏的溯源与发展。

(二)梆子

文献资料中有关梆子的文章共有五篇,内容涉及优点、剧目、历史、演员、戏本人名等内容。1939年12月27日《梆子的优点》一文,作者认为梆子班的作工,有特别深刻细腻之处。1939年12月31日建秋所撰《山西老派梆子戏如意钩》,记述了1914年作者在山西太原城内中州会馆观山西梆子班表演《如意钩》的场景,对其中武旦、武生、副净三角的表演作了较为详细的描绘,认为“个中精彩弗鲜”。1940年1月24日至26日连载的《谈谈山西梆子》一文,记述了1934年入京的山西梆子艺人所演的剧目以及表演特色。1940年4月19日,希夷所撰《陈艳涛乃梆子青衣正宗》,记录了笔者在北京观看陈艳涛所演《忠孝牌》时的场景,认为其作工,犹存老辈(崔灵芝等)典型。另有1939年11月29苏少卿在《知非斋曲谈:梆簧两班戏本人名不同》中,比较了梆子班与二黄班在各自演戏本《桑园会》时,对同一人物的人名称呼差异,由此折射出笔者对戏曲研究的深度。

(三)越剧

作为近代崛起的戏曲剧种,越剧的相关资料也零星出现在《锡报》上海版的“游艺座”专刊中,内容主要涉及当时的几位主要演员,如姚水娟、马樟花等,时间都集中在1939年5月至10月间。有关姚水娟的报道有5月10日无缘公子的《姚水娟脱胎换骨:天香戏院临时辍演》,5月26日扫边的《优孟百咏:姚水娟》,10月9日松风的《听姚水娟戏》等。涉及马樟花的则有6月8日刊登的小生戏装照片,6月9半老书生的《十七字诗:马樟花》。除此之外,1939年5月14日“梨园情报”专栏记载了徐玉兰所在的东安剧社女子越剧近况。

(四)申曲

申曲相关报道集中在“游艺座”专刊的“梨园情报”专栏中,主要以当时申曲班的内容为主,涉及班社核心人物、演出情况等。以施家班为例,1939年7月1日报道了济乐百灵丹改为施春轩(施家班班主)百灵丹,以施春轩照片为记号;与“游艺座”专刊同版也刊登有施家班的演出广告,如1939年11月16日3版下方刊登有施家班在天宫剧场的演出信息,人员有施春轩、顾月珍、施文韵、施春娥、毛秀英、张丽君、张谷声等,戏码为日戏《慈母血泪》、夜戏《环娘痛史》。另有1939年10月7日报道了沈筱英申曲班的近况。

(五)其他

除上述戏曲种类外,另有零星文章提到了潮州戏、竹马戏、道情、秦腔等,内容为:1939年11月26日《知非斋曲谈:潮州戏》记述了笔者苏少卿在中南书场观看潮州戏童伶班表演《姻缘石》的经过;1940年4月14日《记天桥之竹马戏》,描述了笔者效天数年前在天桥杂耍场所见竹马戏表演的详细经过;1940年4月29日的《鱼(渔)鼓书》一文描述的是清末艺人表演道情时的场景。1940年3月28日海星所作的《陕北话剧运动蓬勃:平剧秦腔都加改良》,记录了在“鲁艺”的演剧活动中,秦腔和平剧的改良也是重要工作。

“游艺座”中涉及说唱类的资料有近二十篇,涉及的种类按照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鼓、单弦、莲花落、数来宝、双簧等。

(一)大鼓

大鼓資料数量有十多篇内容,主要聚焦在艺人和类别两大方面的相关话题上。

1.艺人漫谈

有关大鼓艺人的文献资料中,谈得最多的为京韵大鼓“鼓王”刘宝全,其次为梅花大鼓“金派”创始人金万昌。

在京韵大鼓发展的过程中,“鼓王”刘宝全的贡献最大。作为京韵大鼓“刘派”创始人,刘宝全的表演给南北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刘宝全的演出场景和表演特色,在“游艺座”专刊的资料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1939年5月7日听鼓客《鼓词》一文,记述了刘宝全(大鼓)、谢瑞芝(八角鼓)彼时到上海演出,所带琴师均为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接着,话锋一转,对两人开场时的场景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同日,闵菊隐所撰《听宝记》,记载了刘宝全到上海演出,受到各界人士的追捧;笔者听其二本《宁武关》,认为其音“悲壮苍凉,毕竟不同凡响”。1939年10月10日,《刘宝全唱大鼓讲究:“稳”“狠”“准”与“美”“媚”“脆”》一文,记录刘宝全在北京为赈灾演唱《大西厢》前的一段旨在介绍相关剧情的“交代语”。1939年12月3日《刘宝全》一文,归纳了刘宝全作为“鼓王”的六个技艺特点:歌喉清亮,五音俱全;咬字真切、尖团分明,吐字沉着,浓而韵味好听;行腔使调,沉稳圆润,口白清脆,沥沥感人;丹田气足,倏高倏低,无声嘶力尽之癖;表情精细,描摹神似;做工潇洒,自然不拘。另外,1940年4月25日笑天所撰《刘宝全之活捉三郎》,介绍了刘宝全的拿手活《活捉三郎》的来源和说唱特点。

此外,有关梅花大鼓“金派”创始人金万昌的资料,有1940年4月7日木路的《大鼓漫话》,介绍了彼时大鼓的分类,并对梅花大鼓的代表人物金万昌和郭小霞的表演特色作了比较。1940年4月8日笑天的《谈金万昌》,对金万昌的艺术造诣、圈内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刘宝全齐名,各曲多为清末韩小窗所编,以一部《露泪缘》为其演唱代表作,后学者皆仿其腔调;金之鼓套亦称绝技,打法异于他人,学之者亦甚难。

另外,前文中提到的1939年7月28日《故都剧讯捧四小名旦各有党派》中提到的“四小名旦”,除了指代后起之秀张君秋(京剧)、喜彩莲(蹦蹦戏)、果子红(山西梆子)外,另外一位就是演唱京韵大鼓的小彩舞(骆玉笙的艺名)。

2.大鼓类别

“游艺座”专刊文献资料中涉及大鼓类别的主要集中在1940年4月,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分类概述,如4月18日和声所撰《大鼓类别琐志》,记录了不同大鼓书的伴奏乐器、代表人物以及与发源地的关系等内容;4月24日济时《北平盛行之大鼓类别》,阐述了彼时在北京盛行的北韵清口大鼓、怯口大鼓,南韵清口大鼓、怯口大鼓等四个类别的代表人物和经典剧目。二是介绍单一鼓种,如4月16日济时的《略述梨花大鼓》,从历史溯源、伴奏乐器的演变、演唱内容和曲调等方面对梨花大鼓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述。

涉及单弦和莲花落的文章各有两篇,都刊登在1940年4月的“游艺座”专刊上。有关单弦的有4月13日和21日笔名为“啸”所撰、篇名都为《谈单弦艺人》的两篇文章,对近代增永源、德寿山、桂兰友、荣剑尘、群信臣、随缘乐和全月如等单弦艺人的说唱特色作了罗列。有关莲花落的有4月11日啸天的《谈莲花落》,记录了“莲花落”的主要曲调,以及其在清末至民国的发展概况;4月22日济时所撰《闲话莲花落》,概述了莲花落的发展历史、使用乐器、演唱曲调等内容。

另外,1940年4月17日济时所作的《漫谈双簧》和27日的《漫谈数来宝》两篇文章,对数来宝和双簧都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述。

关于乐器方面的类型,谈到了八角鼓以及蒙古马头琴。1940年4月12日济时所撰《漫谈八角鼓》,概述了八角鼓的发展历程、曲目、乐器等等;同年4月20日《八角鼓之来源:蜕变于征金川之凯歌》一文,较详细地记录了笔者发现的某一手抄本中记载的八角鼓源流的信息。1939年12月18日《蒙古的乐器》一文,着重对马头琴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另外1940年4月24日《记口技艺人》一文,记录了百鸟张、人人笑、汤瞎子、画眉杨等口技艺人的表演特色和代表作。

综上所述,在《锡报》上海版“游艺座”专刊的文献资料中,涉及了多个门类的中国传统民间音乐门类,内容上以名角的个人介绍和表演特色为重,兼及分类、历史溯源、戏曲改良等话题,为今人研究相关传统音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李晓春:《〈锡报〉上海版戏曲资料撰稿人群像特征探究——以〈游艺座〉专刊四大主编为考察对象》,《音乐生活》2021年第11期,第11-16页。

李晓春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苏娅婕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21级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游艺专刊大鼓
特种加工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中的应用专刊
音乐天地 抗疫原创歌曲专刊
大鼓里有什么
《考试与评价》英语高一专刊2020年第1—6期出版计划
《考试与评价》英语七年级专刊2020年第1—6期出版计划
神奇的大自然
张大鼓剿匪
游艺大转盘
游艺大转盘
游艺大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