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治疗肩周炎疾病的临床效果

2022-06-13曹乐卿

系统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臂丛活动度肩周炎

曹乐卿

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山东泰安 271219

肩周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肩关节疾病, 主要发病群体为老年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加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急需有效方式进行防治[1-2]。该疾病的主要特征为肩关节疼痛、功能障碍,通常治疗方式为按摩、针灸等,但疗效并不理想[3]。近年来,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被用于肩颈功能障碍疾病领域, 并取得良好疗效[4-6];基于此,该文对 2019 年 2 月—2021 年 10 月期间在该院治疗的80 例肩周炎疾病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收的80 例肩周炎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随机抽样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例数相等的两组,其中常规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 29~64岁,平均(47.30±12.14)岁;病程 1~8 年,平均(4.21±2.15)年;左侧、右侧例数分别为 22 例、18 例。研究组男 22 例, 女 18 例; 年龄 28~66 岁, 平均 (47.30±17.12)岁;病程 2~7 年,平均(4.59±1.08)年;左侧、右侧例数分别为23 例、17 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项研究已经获取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单侧发病、没有明确外伤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正常沟通; ②患者对该研究知情, 并签订同意协议书。排除标准:①不能耐受麻醉者;②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③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④严重心肝功能不全者;⑤精神疾病患者;视听障碍者;骨肿瘤、骨折疏松者;⑥中途退出研究者、资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小针刀疗法,体位为坐位,在肩周部位找出压痛显著点和粘连显著点, 各作阻滞麻醉,小针刀刺入骨面,对易粘连部位进行肌筋膜与肌腱横剥松解,彻底松解粘连点后,治疗完成,术后每天进行功能训练。10 d 为1 个疗程,治疗1 个疗程。

研究组为患者使用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治疗,患者采取仰卧姿势,头朝对侧后仰,垂直做皮丘,于前中斜角肌间隙,将注射针推进,方向和部位为肌间沟朝下、后内,将肌膜穿透,再通过利多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完成后,先内外旋转肱骨头,之后外展上臂,做后伸、内收动作,并注意有无肩关节粘连带撕裂情况,重复5~10 次,至肩关节活动度理想。松解后于关节腔内注射激素混合液,术后告知患者如何进行肩外展上举、后伸、扩胸等动作,4 次/d,20~30 min/次。 10 d 为 1 个疗程,治疗 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疼痛改善情况、治疗有效率情况进行观察。 ①治疗有效率包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 个方面,通过《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肩周炎诊断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定。痊愈,即肩功能正常,没有痛感,活动不受限制;显效指患者肩功能明显改善,存在轻微痛感,活动受限情况缩减;有效,即肩功能存在一定好转,痛感减少,活动受限情况缩减;无效指患者没有达到上述指标,甚至肩功能损伤、痛感更加严重。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②疼痛改善情况通过简化McGill 疼痛量表进行评定,包括疼痛分级指数评定(PRI)、疼痛强度评定(PPI)、视觉模拟量表(VAS)3 个方面,分值越高表明痛感越强。 ③肩关节活动度通过肩关节主动外展、前屈、后伸活动度进行评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研究组疗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对比,研究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的比较[(),°]

组别常规组(n=40)研究组(n=40)t 值P 值外展治疗前 治疗后前屈治疗前 治疗后65.10±8.35 63.17±9.16 0.984 0.327 109.64±14.68 136.58±13.91 8.425<0.001 41.12±7.18 42.44±8.02 0.775 0.440 103.70±15.10 139.58±12.48 11.583<0.001后伸治疗前 治疗后14.42±3.28 13.75±4.44 0.767 0.445 35.60±6.61 40.88±5.69 3.828<0.001

2.3 两组疼痛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研究组疼痛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

组别常规组(n=40)研究组(n=40)t 值P 值VA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PPI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6.46±1.38 6.74±1.69 0.811 0.419 4.44±1.16 3.25±1.58 3.839<0.001 8.55±0.99 8.77±0.87 1.055 0.294 4.33±1.05 3.66±0.44 3.722<0.001 PRI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8.77±1.22 8.88±0.99 0.442 0.659 4.22±0.99 3.33±0.88 4.249<0.001

3 讨论

肩周炎是由长久肌肉劳损引起无菌性炎症后,导致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 进而产生的肩关节功能障碍,具有疗程久、治疗难度大的特征,临床常用治疗方式包括口服镇痛药、针灸、肌松药、推拿等,但经临床实践证实,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最近几年,新兴的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逐渐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当中,并获取良好临床效果,应用广泛[7-9]。

中医认为,肩周炎属于肩痹范畴,为痹症,中医治疗以松解粘连、促进经络气血畅通为主,中医治疗中,比较典型的治疗方式为小针刀治疗,该疗法属于中西医结合方式,在骨面插入小针刀,解除关节内软组织等结构粘连情况,从而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但对于神经水肿、 炎症改善方面, 小针刀治疗效果较弱,治疗具有局限性[10-12]。

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治疗, 通过麻醉药物进行局部阻滞麻醉,可以即刻解除疼痛,并松弛肌肉,改善痉挛情况, 患者可以在无痛情况下开展肩关节手法松解[13]。 有关报道显示,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治疗该疾病,效果更加显著[14]。在叶有才[15]的研究当中,肩周炎患者通过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治疗后, 其治疗有效率为95.65%,高于常规小针刀治疗效果,而在该文研究中,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50%,高于常规组(P<0.05),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肩周炎疾病患者使用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治疗, 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疗效显著。

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治疗过程中, 为患者使用麻醉药物止痛,并给予抗炎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炎症,利于关节活动度更快改善,也可以减少患者术后痛感[16]。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术快速简便,患者经治疗后,肩周肌肉与韧带松弛良好,且患者没有痛苦,肩关节活动度恢复迅速,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消炎镇痛液能够产生止痛、 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最终达到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目的[17]。 在常红侠等[18]的研究当中,肩周炎患者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治疗后, 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中前屈(133.4±6.2)°、外展(137.8±5.2)°、后伸(40.7±2.4)°,均高于对照组,而该文研究中,研究组肩关节活动度中外展(136.58±13.91)°、前屈(139.58±12.48)°、后伸(40.88±5.69)°,均高于常规组(P<0.05),和常红侠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该疾病患者通过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进行治疗, 对于其关节功能的改善具有明显效果,能够增加关节活动度。 并且,在常红侠等的研究当中,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为(3.1±0.1)分,低于对照组, 在该文研究中, 研究组 VAS 评分(3.25±1.58) 分、PPI 评分 (3.66±0.44) 分、PRI 评分(3.33±0.88)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和常红侠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该治疗手法不但可以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还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治疗优势显著。

综上所述,为肩周炎疾病患者使用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治疗,能够增加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治疗效果理想,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臂丛活动度肩周炎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超级秀场 肩周炎复发
臂丛阻滞时的入路选择和注意事项知多少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你的肩膀担着你的健康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下肢体位对患肢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