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微氧渗透联合改良双负压疗法治疗Ⅲ~Ⅳ期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研究
2022-06-13何淑敏
何淑敏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伤口造口专科,广东广州 510000
Ⅲ~Ⅳ期压力性损伤又称重度压力性损伤,主要由皮肤或皮下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或组织营养缺乏导致的皮肤疾病[1-2]。 该病好发于老年人及长期卧床患者,目前压力性损伤患者不断增加,Ⅲ~Ⅳ期压力性损伤病程较长,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难度,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3-4]。因此,亟需探索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改善病情, 研究已证实组织缺血缺氧和创面渗液炎症是导致压力性损伤创面难以愈合的关键因素之一[5-6]。 因此同时给予封闭式负压引流及局部持续微氧渗透,既能实现减少创面渗物, 又能维持创伤组织富氧环境, 促进创面愈合, 具有疗效较好和简便经济等特点,目前已成为Ⅲ~Ⅳ期压力性损伤的常见联合治疗方法,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7-9]。 但目前的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多用于修复小面积压力性损伤 (面积<40 cm2)且不伴有骨质外露患者[10],对于大面积压力性损伤患者疗效甚小, 最近报道的改良双负压引流法可明显解决该问题,并取得较好效果[11]。 现选取该院 2017 年6 月—2020 年 6 月治疗的Ⅲ~Ⅳ压力性损伤患者60 例,探究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治疗的Ⅲ~Ⅳ压力性损伤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男 29 例,女 31 例;年龄 45~80 岁,平均(62.39±6.07)岁;其中骨折10 例,长期卧床患者35例,糖尿病足7 例,慢性肾功能不全8 例;Ⅲ期36 例,Ⅳ期24 例。 纳入标准:①符合NPUAP 及EPUAP 2019年版的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11];②年龄<85 岁;③创面面积>40 cm2;④自愿参与该研究并签署治疗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近期内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④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患者;⑤依从性较差,中途退出治疗者。该研究通过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准号:201870)。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 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和家属进行全面细致的健康教育,同时进行清创处理, 对所有患者伤口均采用一致的伤口评估流程“一视二嗅三触四量五摄六录”方法评估伤口深度、面积、渗液量、组织类型和累及周围组织情况[12],同时督促患者正确改变体位和鼓励患者适当活动。
对照组采用改良双负压治疗,具体操作方法:用干纱布擦干压力性损伤处周围皮肤, 并涂抹皮肤保护膜,防止渗液刺激正常皮肤,于创面最深部置入1根带有多个侧孔的导管, 选择创面周围最低位处正常皮肤作为导管出口,穿出导管并缝合固定,外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关闭阀门待用。此外剪裁聚氨酯敷料覆盖缝合口及深部创面并超出其边缘3~5 cm。选择负压吸引作用最强处放置吸盘并连接积液管路调整负压为 -20 kPa,实施表层负压持续吸引,同时打开一次性负压引流器的阀门行深部负压持续吸引。每日持续治疗 24 h,每天观察2 根引流管中引流液的颜色及体积, 当观察到一次性负压引流器中引流液量24 h 少于5 mL 时,拔除深部负压引流管,继续实施表层负压吸引,治疗28 d。
观察组负压吸引封闭创面安装方法同对照组,再给予持续微氧渗透治疗,采用微氧伤口治疗仪,参数设置:氧气浓度≥95%,给氧流量≥6 mL/h,30%~80%氧气湿度,压力12 kPa,持续24 h 给创面恒速靶向输送高浓度氧气。负压值、更换负压吸引治疗及换药同对照组,治疗28 d。
1.3 观察指标
①伤口面积愈合缩小率, 治疗前后记录患者创面长宽,计算伤口面积缩小率:伤口面积缩小率=(治疗前创面面积-治疗后创面面积 ) /治疗前创面面积×100.00%; ②治疗前后用厘米尺测量肉芽面积,计算肉芽组织覆盖率:肉芽组织覆盖率=肉芽组织面积/伤口面积×100.00%; ③创面细菌阳性培养情况:取患者创面细菌进行培养、分离和鉴定,计算公式:细菌培养阳性率=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的例数/患者总例数×100.00%;④记录伤口愈合时间:随访90 d,计算伤口愈合率,伤口愈合是指完全上皮化的时间,伤口愈合率=愈合伤口例数/总例数×100.00% ;记录患者伤口从治疗开始到愈合的时间; ⑤压力性损伤愈合情况评估:采用压力性损伤愈合计分表(PUSH)评估伤口愈合情况[13],包含3 个部分内容:面积、渗液量和组织类型,总分17 分,得分愈低,伤口愈合情况愈好;⑥临床疗效评估[5,14]:治疗4 周后,评估两组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好转和无效,痊愈:创面愈合率≥90%,无症状;显效:70%≤创面愈合率<90%,疼痛明显减轻;有效:疼痛有效减轻,20%≤创面愈合率<69%;好转:创面疼痛未得到缓解,且创面愈合率<20%;无效:治疗后创面的疼痛加重,创面面积未减少, 甚至加大。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伤口面积缩小率、 肉芽组织覆盖率及创面细菌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伤口面积缩小率和肉芽组织覆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创面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伤口面积缩小率、 肉芽组织覆盖率及创面细菌阳性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伤口面积缩小率、 肉芽组织覆盖率及创面细菌阳性率比较[(),%]
组别 伤口面积缩小率肉芽组织覆盖率创面细菌阳性率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77.87±3.64 64.81±5.44 10.934<0.001 75.27±3.64 62.43±4.29 12.501<0.001 8.61±0.71 27.75±1.99-49.572<0.001
2.2 两组患者90 d 愈合率和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90 d 内愈合率和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90 d 愈合率和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表3 两组患者90 d 愈合率和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组别90 d 愈合率(%) 愈合时间(d)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96.21±2.88 78.43±3.37 21.969<0.001 105.17±4.45 119.50±6.35-10.125<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USH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PUSH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PUSH 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USH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USH 评分比较[(),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15.93±1.31 16.10±1.58-0.444 0.659 9.67±1.21 12.80±1.32-9.560<0.001 19.215 8.759<0.001<0.001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压力性损伤是病情危重及长期卧床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中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是最为严重的难愈性创面,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甚者导致患者死亡[15],目前已成为临床工作中亟需克服的医学难题。 创面内坏死组织及渗液无法引流至体外, 其诱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缺血缺氧是创面难以愈合的主要原因[16]。 因此国内不少学者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治疗小面积压力性损伤疗效较优[17],但该研究探讨的研究对象为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其面积大,伤口深,上述方法已不适用于治疗Ⅲ~Ⅳ期压力性损伤,因此,还需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该研究采用改良双负压引流联合治疗持续微氧渗透治疗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的伤口面积缩小率为(77.87±3.64)%、肉芽组织覆盖率为 (75.27±3.6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同时创面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肉芽组织是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表面相垂直,主要功能是抗感染、保护创面,并且可以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的缺损, 伤口床形成健康的肉芽组织是伤口愈合良好的基础。 治疗后观察组的90 d 治愈率、愈合时间、PUSH 计分、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蒋琪霞等[17]的研究结果相似。 何淑敏等[18]指出,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细菌培养转阴率、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 76.90%、(98.6±10.5)%、(19.5±2.2)d,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优(P<0.05);与该文研究基本相似。 相关研究显示,观察组、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4%、66.7%, 表示采取VSD 对Ⅲ~Ⅳ老年卧床患者进行治疗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19],对感染症状能有效的控制及预防, 对创面愈合可起到促进作用,使换药次数明显减少,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有较好的安全性; 与该文研究基本相似。 吴玉等[20]指出,对照组、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4.4%、92.3%,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研究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32.1±2.1)d、(24.9±2.3)d,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较短(P<0.05);表示压力性损伤患者采取VSD 负压吸引、生肌膏联合进行治疗,能使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可减轻患者的痛苦,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该文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93.30%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 66.60%(P<0.05),与其研究基本一致。
该研究充分表明改良双负压引流联合持续微氧渗透能明显加速创面愈合,主要原因有两点:①深部引流可更好地使深部组织粘附, 加快深部组织建立血运,减少可能残余的少量深部渗液,表层负压主要通过聚氨酯材料在负压作用下形成坚实密闭状态,可及时引流术口渗出液,提供创面湿性环境,为细胞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加速创面愈合[21]。 ②持续微氧渗透技术能提供持续24 h 的高浓度氧,其与负压相结合形成混合气体,负压机往外抽吸的是混合气体,由于源源不断向创面供应氧气, 因此不断提高了创面上的氧气含量, 最后在创面上形成一个负压的高浓度氧气环境,可抑制细菌感染,刺激组织增殖和促进愈合、改善血液供应和加速肉芽组织生长[22]。
综上所述, 改良双负压吸引疗法联合持续微氧渗透技术有效弥补以往传统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局限性, 明显加速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创面愈合,提高治愈率,然而该联合技术在 Ⅲ~Ⅳ期压力性损伤的临床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今后研究中需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