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阳还五汤配合普通针灸治疗中风之气虚血瘀型的疗效探讨

2022-06-13胡转南钟伟英丁月兴

系统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补阳血瘀气虚

胡转南,钟伟英 ,丁月兴

1.东莞市虎门中医院中药房,广东东莞 523900;2.东莞市虎门中医院检验科,广东东莞 523900

中风临床上称为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现今临床较为多发的中老年病症之一, 该病具有恢复慢、病情进展极快、高病死率等特点[1-2]。 中风症在西方医学诊断中判定为由脑梗死与脑内毛细血管出血造成的,临床上认定该病发病原因为脑域组织缺氧、缺血引发后造成的脑部损伤[3]。中华医学认为中风患者是因风邪之毒浸入人体而致,进而导致内伤兼症。中风患者在临床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如果患者早期通过有效治疗[4],对病情有积极控制作用,显著降低致死率,但多数中风患者会并发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作息, 部分中风患者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语言系统障碍、口眼歪斜与神志不清等现象[5]。 该病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但多数患者为气虚血瘀所致,患者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无力等导致多种临床症状的并发[6]。 该文选取2020 年5 月—2021 年5 月收治的气虚血瘀症中风患者62 例,实施普通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疗效为主要研究方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就医的62 例患有气虚血瘀之症的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 31 例。 研究组女 14 例,男 17 例;年龄 50~79 岁,平均(65.17±3.42)岁;患病时间 2~8 个月,平均(5.13±2.47)个月。对照组女 13 例,男 18 例;年龄 51~80 岁,平均(66.08±4.31)岁;患病时间 1~7个月,平均(3.27±1.63)个月。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征得患者自身与患者家属双方签字同意后, 申报该院方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批, 待研究项目审核批准后展开临床统计与研究。

①纳入标准: 经临床诊断以上中风患者均符合气虚血瘀之症相关标准;患者思维清晰,能进行有效沟通,且依从性较好能够积极配合治疗者;与此次治疗使用药物或相关治疗措施无过敏症状者。

②排除标准:经临床检测患有严重心脏、肾部症状或重大内脏器官衰竭者;经检测治疗前3 个月内,存在其他相关康复治疗与训练史者; 入院时相关信息与基础资料不完善者,拒不配合补充者;治疗期间无故离开或放弃治疗者;治疗期间不幸离世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临床全部使用神经营养治疗, 应用甘露醇(国药准字H36020157)以降低颅内压,添加莫地平(国药准字H20052644)对患者血压进行有效控制,以此激活脑部细胞活性。

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气虚血瘀之症,使用丹参注射液(国药准字Z11020796)静脉滴注,30 mL/次,1 次/d,给予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23020131)口服,100~300 mg/d。

研究组应用普通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之症,针灸:治疗半身不遂者时,治疗言语蹇涩时,取患者下关穴、人中穴、太阳穴、百会穴、哑门穴、攒竹穴、廉泉穴、地仓穴、风府穴等;取患者下肢足三里穴、太溪穴、太冲穴、环跳穴、三阴交穴、血汗穴、承山穴、阳陵泉穴、委中穴等;取患者上肢处内关穴、手三里穴、合谷穴、曲池穴等;每次进行针灸时取下肢、头部至上肢等10~12 个穴位左右,每组穴位依次循环治疗,入针时快速稳定,每处穴位缓慢捻针50~100次,3~5 min 后留针 30 min,1 次/d,连续进行 30 d 为 1个疗程。 补阳还五汤方组:红花10 g、黄芪60 g、赤芍20 g、桃仁 10 g、地龙 20 g、当归 20 g、川芎 20 g 等随患者机体差异进行加减治疗。便秘者添加火麻仁、郁李仁,通便润肠;痰多者添加半夏、天竺黄通肺化痰;脾胃虚弱者添加白术、党参;体质偏寒患者添加熟附子,散寒温经,上述剂量随症加减(以上全部药品使用剂量均为常规标准, 具体使用剂量以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或患者身体实际耐受为主,遵医嘱)。

1.3 观察指标

依照临床用药研究指导标准对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判。十分有效:中风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超90%; 显著有效: 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75%~89%;较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60%~74%;基本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低于59%。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为有效例数+显著有效例数+十分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医护人员使用该院自制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 独立能力评分 (Barthel)、 康复测试评分(FMA)、生活与健康质量评分(SF-36)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受损情况、自理能力、康复水平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做出评估,NIHSS:总分50 分,分数越高则代表中风患者脑部神经受损越严重;Barthel:总分100分,分数越高则代表患者自理能力越强;FMA:满分60 分,分数越高则代表患者康复效果越好,康复速度越快;SF-36: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则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护理人员需详细记录患者临床治疗后不良症状发生的症状、次数、时间等后进行统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NIHSS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 Barthel、NIH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研究组 Barthel、NIHSS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Barthel、NIHSS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Barthel、NIHSS 评分对比[(),分]

组别Barthel治疗前 治疗后NIHSS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31)对照组(n=31)t 值P 值35.13±5.27 34.61±4.93 0.401 0.689 70.15±4.69 60.38±5.35 7.646 0.001 14.13±3.21 13.97±4.02 0.173 0.863 6.12±1.34 10.52±2.07 9.935 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SF-36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FMA、SF-36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 FMA、SF-36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FMA、SF-36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FMA、SF-36 评分对比[(),分]

组别FMA治疗前 治疗后SF-36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31)对照组(n=31)t 值P 值25.18±3.38 24.93±3.61 0.281 0.779 50.98±4.13 40.35±3.77 10.584 0.001 40.46±5.11 41.13±4.73 0.538 0.594 76.12±5.94 65.39±4.14 8.251 0.001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气虚血瘀之症中风患者主要多发群体为中、老年患者,该类患者临床常见表现为口噤、流涎、口眼涡斜等症状。 该病症临床致死率与病发率均居高不下,其复发率与致残率亦非常高,严重影响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日常生活[7]。

中华医学临床认定气虚血瘀型患者中风的主要表现为气虚所致血液流动无力, 血液寻循环系统阻塞而引发的经络淤血所致[8]。古法针灸是指将针刺入患者机体内阳陵泉穴、足三里穴、双侧合谷穴、外关穴及三阴交穴等位置,促进经脉流通活络[9]。 补阳还五汤古方其方源于我国清代著作 《医林改错》 中记载,补阳还五汤具有活血兼补气的功效,该方剂由地龙、红花、川芎、桃仁、赤芍、黄芪、当归等诸多中药组成,共奏活血、补气之法[10]。 补阳还五汤方组:黄芪能够起到益气养血之功效;地龙具备活络通经之功效;川芎能起到行气活血之功效;桃仁、红花、赤芍能够起到化瘀活血之效能[11]。 上述诸药合奏能够活血补气。但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时,需严格注意方组中黄芪用法与用量, 可根据患者机体耐受程度进行使用,临床建议60~80 g,需要权衡整体方组间的平衡性,剂量不能过少亦不能过多[12]。 据相关学者记载,补阳还五汤方剂还具备很多特点:①能有效降低中风患者体内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13];②能够有效引导患者机体内血小板ADP 流向;③能够降低中风患者体内血清胆固醇与三酰甘油含量; ④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脑部神经通络及血液的流通; ⑤能够充分保障患者自身机体器官运作的情况下, 有效抑制凝血酶, 对患者机体血管壁起到一定刺激作用, 促使VW 细胞因子能有效释放;⑥能够有效控制患者体内凝固的血酶纤维蛋白的活性[14]。 临床治疗需重点调控血瘀、气虚两方面,对脾胃气息较为虚弱的中风患者,需以滋补脾胃之气为主,补益中气同时壮大自身元气。 中风患者在服用汤剂后能够对脾胃之气进行有效调整,缓解脾胃之气虚弱症状,充足机体元气,使之运化有利[15]。 穴位与人体内部经络相对应的特殊部位, 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应用针灸疗法能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应用针灸刺激穴位时能有效改善患者脑内血液循环与流通速度, 同时刺激患者机体内脑电波与微循环, 显著提升患者大脑皮层细胞组织的电活性[16-17]。 该文研究得出,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70.97%),治疗后,研究组 Barthel(70.15±4.69)分、NIHSS(6.12±1.34)分评分优于对照组(60.38±5.35)分、(10.52±2.07)分(P<0.05),与陈娟红等[18]报道的经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93%,针药结合组NIHSS 评分优于西药组及中药组,针药结合组Barthel 指数优于西药组(P<0.05)相似,进一步证实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指标。 研究还显示,研究组FMA、SF-36 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叶颜[19]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临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配合普通针灸,能显著提升临床疗效,降低临床不良反应,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速度,提高患者独立自理等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

补阳血瘀气虚
补阳还五汤通过NLRP3/caspase–1调控大鼠髓核细胞退变的机制
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督开窍法针刺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32例——附单纯功能锻炼22例对照
血瘀与活血化瘀在斑秃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
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性水肿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