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商务日语教学改革
2022-06-12向海青
摘要:教育部新颁布的《国标》和《指南》为新时期高校日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具体到对商务日语人才的语言能力、“日语+”的商务专业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但目前高校商务日语教学的现状是: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亟须更新;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实际应用重视程度不够。对现阶段商务日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是:(一)更新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中高年级开设商务礼仪、商务日语写作、国际商务谈判等实用性课程;(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应用能力。运用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实战演练法等,强化学生对商务日语相关知识的掌握;(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形势;中日商务人才需求;商务日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0-0113-04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中日两国的经贸往来也在持续扩大与深化,中国已成为日本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伴随着中日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对既精通日语又兼具商务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我国对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源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国内各高校纷纷开设商务日语相关课程,为中日经贸活动培养了大量人才。然而,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传统的商务日语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这对商务日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商务日语教学也被赋予了新时期的使命。
本文从新时期商务日语教学所面临的新形势及中日经贸活动对商务人才的需求出发,探究新时期商务日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新时期商务日语教学所面临的新形势
(一)中日经济关系新常态背景下中日经贸合作的前景
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与日本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但是,中日双方经济在经过了长年的发展之后,双方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崔岩)[1]指出,一方面,日本经济在经历了泡沫崩溃后的长期停滞,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规模和包括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在内的综合实力增强,双方经济竞争关系趋强;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完成了工业的高速增长期,将转入中高速的内涵增长模式,其加强的市场竞争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对中日贸易和投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减少,日资企业撤离中国等,當前中日经济关系正从“爆发”式的扩张时期向“稳定”增长期过渡,学者大桥英夫)[2]称中日在新时期的这一变化为“中日经济关系的‘新常态’”。
2017年上半年以来,美国政府高举“单边主义”大旗,中美经贸争端从“关税战”到“科技战”,世界经济领域中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断加强,但在世界经济新变局中中日两国拥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姜跃春[3]指出,“中日两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存在差异,决定了双方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双方在服务贸易,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合作潜力”,尤其是通过“一带一路”框架内的第三方合作,将会“为中日务实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尽管中日经济关系已进入“新常态”,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日本在经贸活动方面的合作依旧令人瞩目。据日本海关统计数据(商务部日本贸易简讯)显示,截止到2019年3月,中国是日本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贸易伙伴。另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前10个月中国与十大贸易伙伴进出口数据中,与日本的进出口金额达到19821.1亿元,占比6.3%,增长10.8%,仅次于东盟、欧洲联盟、美国之后位居第四位[4]。
中日两国自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今年将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商务部信息显示,中日两国领导人于2021年10月8日经电话沟通,中方表示中日双方应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共同维护公平开发的贸易和投资环境,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促进区域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日方指出中日双方互为重要经贸伙伴,日方愿同中方一道,以中日邦交50周年为契机,共同努力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的,稳定的日中关系,愿同中方继续加强经济合作。11月26日中日双方召开第15次经济伙伴关系磋商会议,再次就两国的经济形势、中日经贸合作等相关议题交换了意见。当前中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的发展将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机遇。上述分析及现实均表明,在中日经济关系新常态的背景下,未来中日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只会进一步深化。
(二)《国标》和《指南》指明了新时期高校日语教育新方向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我国的日语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在《国标》的指导下,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日语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日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涉外行业、日语教育与学术研究所需要的日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日语人才”[5]。
《国标》和《指南》的颁布,为我国新时期高等学校的日语教育指明了方向。《指南》指出日语教育应把“日语+”的文章做好,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切实保证培养的毕业生适应、满足社会需求。同时要根据专业定位,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复合型日语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同时,《指南》也指出日语教育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具体而言,应“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日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努力营造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实体虚拟相结合的智能化教学环境”。根据《指南》,商务日语系列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程中特色复合型方向课程,各高校可根据学校办学优势、特色及师资灵活设置。不少高校设置的商务日语课程,将为中日两国的经贸活动持续提供所需人才。
二、新形势下市场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与商务日语教学现状
(一)新形势下中日经贸活动对日语人才的需求
如前所述,中日经济关系新常态背景下,中日经贸合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未来也必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第三方合作等领域继续深化合作,伴随着中日经贸活动的深层次合作,需要大量既精通日语又兼具商务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为我国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就业等方面的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这体现在新形势下中日经贸活动对日语人才的要求上。
首先,对商务日语人才的语言能力要求。在中日经贸合作与交流中,语言障碍是必须跨越的一道鸿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才能将需要传达的信息准确传达,同时充分理解对方的语言。我国教育部门自2008年开始实施商务日语能力(BJT)考试,旨在考查考生在商务日语领域的日语运用和应对能力。因此,具有良好的日语实践能力,将会促进中日企业的商务合作与交流。
其次,对“日语+”的商务专业能力要求。当前,单纯具备语言能力已无法满足中日商务活动的需要,正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指南》提出要培养“日语+”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商务日语人才除了具备过硬的语言能力,还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呢?第一,应具备专业的商务知识和谈判能力。商务活动中熟练掌握商务礼仪、企业管理等知识,不仅有利于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展,也有利于个人的长期发展;而商务谈判能力在商务合作与交流中也能为自己的公司争取更大的权益。第二,新时期中日双方将在绿色低碳、数字经济、“一带一路”框架下第三方市场等领域加强合作,对熟悉相关行业,符合时代所需能力的应用型商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能敏锐觉察、合理诠释文化差异”“能帮助中日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指南》)的能力。开展国际间商务活动,第一步就是跨文化沟通。例如,实际的商务活动中有这样的案例:中方企业的员工向数十个日企发送了推广产品的意向合作询问邮件,其中有日方企业回复,对该中方企业的产品很感兴趣,并表示有什么自己能做的中方可告诉日方。中方员工认为该日企合作意向高,就进一步准备了详尽的资料发送给对方,但对方却没有再回复,中方员工非常不解。该案例中,中方员工的沟通失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熟悉日本的文化背景,没理解交流中日方回复到底是场面话(建前)还是真心话(本音)所造成的。因此,从事对日商务活动,必须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开放的态度理解与对待多元文化现象,促进商务活动的順利进行。
(二)目前高校商务日语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亟须更新
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商务日语课程,更应该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及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按照中日两国外贸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教授相应的内容。而实际上,我们很多高校的商务日语课程中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没有更新,也没有与时俱进按照《国标》和《指南》的指导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例如,很多高校在商务日语的教授内容上,还是主要以简单的商务日语会话、语言内容和形式单一的商务函电、简单的外贸知识为主,学生主要学习外贸日语词汇和简单的商务会话,通过这些课程,学生能掌握简单的商务日语口语以及写作技能,但远远达不到中日经贸活动对日语人才的要求。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实际应用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的商务日语教学中,主要以“老师教—学生学”的授课方式为主,即通常由老师讲解词汇、商务文书写作要点、会话句式等知识点,学生学习之后进行简单的演练。不仅写作、句式等的教学内容还是回归到了语言本身,没落实到商务应用上,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导致课堂所学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更遑论能应用到真正的商务活动的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金蔚[6]指出,从语言的范畴来看,商务日语专业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但从实际的经济活动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商务日语的课程还应包括更多跨学科的内容,如讲授日本经济史、管理、贸易、商务谈判、中日经贸活动概况等相关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日语+”的商务专业能力。而实际上,很多高校在商务日语的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经贸常识,不能灵活运用日语进行商务谈判,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背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初衷。
三、现阶段商务日语教学改革新思路
(一)更新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现阶段,各高校应按照《国标》和《指南》的指导及中日两国外贸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重新思考制定商务日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切实提到议事日程中来。要培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求的复合型日语专业人才。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基础的商务日语语言的训练之外,还应教授商务礼仪、企业管理等知识以及教授提升商务谈判能力的相关内容。同时,商务日语的教学应与时俱进,应关注中日两国经济合作发展的热点领域与趋势,例如在教学中补充两国关于绿色低碳、数字经济、“一带一路”框架下第三方市场等合作领域的相关知识。另外,商务日语课程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而是一个体系,需要根据实际优化高校商务日语设置体系。可以在低年级阶段用中文开设日本经济、日本企业管理等相关理论性课程,让学生对商务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中高年级开设商务礼仪、商务日语写作、国际商务谈判等实用性课程。同时,还可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中日企业文化比较、日语商务案例分析等课程,提升学生在商务活动中必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应用能力
在传统的商务日语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授课方式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最终导致课堂所学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实际商务活动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更是相去甚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实施翻转课堂,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和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通过“学银在线”,建立线上学习平台,整合网络学习资源,运用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实战演练法等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实操来强化学生对商务日语相关知识的掌握。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提高教学质量
商务日语教师是商务日语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过硬,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所需要的商务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日语教师的基础日语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但要通过自学或学校统一培训的方式去提升对商务日语知识的掌握,同时,可以通过参加讲座、培训的方式学习翻转课堂等创新课堂的实施方法,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通过在职场锻炼积累商务日语知识和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便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更新商务知识,将自己的商务知识有效地分享给学生。
结语
中日两国在世界经济新的变局中依然有广阔的合作前景,未来市场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各高校的商务日语课程应按照《国标》和《指南》进行改革,为中日两国的经贸活动提供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新形势下中日经贸活动对日语人才的需求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各高校应从新形势及中日经贸活动对商务人才的需求出发,改革商务日语课程,更新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应用能力,提升商务日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商务日语课进行有效的改革,才能为中日两国的经贸活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岩.新局势下的东北亚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兼论中日经济合作的新机遇[J].日本问题研究,2019(2).
[2]大橋英夫,刘兵.日中两国的经济贸易结构与双边经济关系——基于全球价值链(GVC)视角的分析[J].日本研究,2016(4).
[3]姜跃春.世界经济新变局与中日合作新空间[J].日本问题研究,2019(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21年秋季)[EB/OL].(2021-11-29)[2021-11-30].
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cbw/202111/2021110322
1875.shtml.
[5]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103-129.
[6]金蔚.基于商务人才需求理念的商务日语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探索,2016(S1).
作者简介:向海青(1989—),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单位为武汉城市学院,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日语教育。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