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提问·促思考·活思维
2022-06-11吴亮
吴亮
在现阶段的课堂提问环节还存有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过简单,忽略了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由于提的问题太难,学生难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来分析、解决,这样只会加重他们在课堂上的负担,逐渐削弱学生今后思考、回答问题的热情;有时提的问题太简单,学生根本无须思考就能答出,这样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没有太大的意义。此外,还有些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忽视对“情境”的创设,让所提的问题变得索然无趣,难以调动学生建构问题的主动性。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立足于自身实践,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对策,希望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在实施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切忌过难或者过易,不能盲目地“问”,要减少提问的“随意性”,逐步提高提问的“科学性”,充分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以及原有的认知基础来设计问题,将问题的难度控制在学生的发展区间,这样难易得当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思考、分析的热情,促使他们解决具体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生本性原则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以往一人主导、过于独断的角色,不能在提问之后只停留一两秒,这样有的学生反应不过来,难以对问题作出全面的分析。教师要秉持“生本”原则,给学生提供更充分的思考时间,以此来展现学生在提问环节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有充分的思维空间来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最终通过自己的大脑思维来探寻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三)多样性原则
教师不能忽视提问的“情境性”,要注重对多样情境的构建,通过自身的语言或者是借助现有的媒体资源向学生呈现具体、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体验逐渐上升到一个最佳的境界,从而引起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关注和好奇,使他们带着更高的热情投入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在提问环节的参与度。除此之外,在提问的形式上保持多样,还有利于将以往枯燥、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提问的“趣”,从而转变他们以往对提问消极、抵触的情绪,让学生快乐地“思”、高效地“答”。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对策
(一)以生活化提问为载体,诱发学生主动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成长需要,要关注他们所处的环境,增强数学教育的“生活性”。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亦是如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来挖掘有用的、熟悉的问题素材,基于学生的生活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唤醒中年级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减轻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畏难”情绪,便于学生结合以往的认知对新的问题进行自主建构,从而诱发学生的“主动思考”。通过以生活化的提问为载体,可以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活化知识,使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能力均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在课前提前拍了一些生活中包含這两种图形的物品和家具,如家里的衣柜、电视机、饭桌,经常用的教材、笔记本、铅笔盒、三阶魔方等,把这些图片当作教学的素材整理成课件,在课上利用投影向学生展示了这些熟悉的物件,让学生找一找里面的图形,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经验。接下来,教师提问:“你能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包含长方形、正方形的物品吗?”有的学生说:“小张的便当盒是长方形的”;有的学生说:“空调遥控器也是长方形”;还有的学生说:“走廊的一幅画的画框是正方形”……在生活化的提问中,学生体会到原来两种图形就“隐藏”在周围的许多物品中。最后,教师让学生结合熟悉的物品来分析这两种图形有什么特点,尝试概括它们的特征,组织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具体如下:
(二)以情境化提问为依托,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让数学问题“情境化”,是打开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源泉。教师要在准确把握当堂新授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设计具有思辨性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沉浸式”思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来发现、习得数学知识,从而对他们的思维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可以说,“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而一个适当的情境是问题的“依托”,通过以情境化提问为依托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对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深入的探究。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构建了“超市购物”的情境,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帮助学生认识小数。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张曾在“悦购生活超市”的购物单,并对学生说:“老师去超市买了一些蔬菜和水果,你们能把购物单上标价的数字分成两类吗?具体可以分成哪两类?”学生在观察完之后都能答出“分成整数和小数”。整数有金银玉米5元、维他柠檬茶6元,小数有冬瓜4.4元、青瓜7.47元……其次,教师继续追问:“同学们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数呢?”有的学生回答道:“在称体重的时候,我重28.9千克。”还有的学生说:“我的身高是1.43米。”像这样结合购物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的小数。
(三)以分层次提问为导向,满足不同认知水平
要想在课堂提问中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就必须把握学生间的差异,根据学生在智力水平、学习方法、数学基础以及原有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来设计问题,尽可能地融入分层次的思想,将问题分成不同的难度,从而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饭可吃”“有问可思”。通过将分层次的提问作为导向可以解决以往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向学生呈现了昨天买菜时的小票,并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了相应的问题:①基础性问题:请问买五花肉花了多少钱?(考查C层学生小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巩固性问题:买西红柿和西兰花一共花了多少钱?(考查B层学生小数的加法运算)③拓展性问题:请你设计一个关于减法的问题。如鸡蛋比鹌鹑蛋贵了多少钱?(考查A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四)以启发性提问为核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启发性的提问对于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注意、唤醒他们的求知欲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通过大量的实践可以发现,在提问中教师所设计问题“启发点”的质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启发点”,通过以启发性的提问为核心提高学生对某个数学问题的感兴趣程度,进而将学生的思维力、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在问题上,以此来发展他们敏捷的思维、促进其思维能力的稳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提出了启发性的问题:“你能说出114×23这个式子的计算过程吗?”并给学生留出两分钟分析、组织语言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在练习本上用竖式来计算,并观察、总结其中的道理。比如,某位学生是这样说的:“老师,我是先用两位数的个位3去乘114,在计算3×4的时候得出12,所以向前进一位,然后计算3×1,算完之后加上进的一位是4,最后得出342;接着用两位数的十位2去乘114,在计算时没有进位,所以得出228,最后让342+228=570。”教师以算理为切入点,设计了这样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列出自己的演算过程并进行分析,逐步總结其中的道理,在此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计算思维。
综上所述,对教师而言,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种实施教学的手段,同时也是一门需要钻研的艺术,教师应积极探索提问的多种技巧,在提问中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先进原则,充分地结合中年级学生发展的总体特点来设问,注意把控问题的难度,要让所提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并给他们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位的建构和分析,驱动他们的个人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从“封闭”走向“活化”,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效东兴.让提问成为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0(36):53-54.
[2]朱本飞.立足儿童生长 共绘“问”之道: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名师在线,2020(34):31-32.
[3]俞亚.找准时机·关注策略·合理跟进:例谈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提问”的引导与推进[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0(10):31-35.
[4]孙军平.以“学”定问,以“问”导学: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20(3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