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亲情缺失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2022-06-11张颖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2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亲情儿童

张颖

亲情是指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血浓于水的亲人之间那种特殊的戒不掉的情感。而亲情缺失儿童主要是指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亲人的关爱、陪伴或有效教育所导致的一系列心理障碍的儿童。

亲情缺失儿童的教育情况,多年来一直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关注。导致农村儿童亲情缺失的原因很多,如孤儿,父母离异单亲,父母外出打工,父母家庭责任感不强、疏于陪伴,家长教育能力有限,和孩子缺乏合理沟通,对孩子缺乏有效教育,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把孩子送去外地求学等。我校处于城乡交界处,每家每户的耕地面积微乎其微,中青年靠在家种地不能很好地维持生计,所以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儿女在家留守,由祖辈隔代教育。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爷爷奶奶的教育能力极其有限,孩子在爷爷奶奶的监护下,生存与教育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从农村小学亲情缺失儿童的生存与教育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亲情缺失儿童对亲情强烈渴望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学习与心理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要一同努力,重视农村亲情缺失儿童的教育工作,从根本上為这部分儿童的教育与成长提供便利和支持。

一、农村小学亲情缺失儿童生存状况

(一)强烈渴望亲情

从现阶段农村小学亲情缺失儿童的情况来看,其最为显著的生存状况就是对亲情的强烈渴望。这类儿童大多是亲情缺失儿童中的留守儿童。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数量也在增多,长期的亲子分离,使儿童内心极其缺少安全感,并且,儿童在长期的生活中缺少模仿对象,缺少正确的社会认知引导以及情感互动,这种情感缺失与情感冷漠并不是短期内可以看到的[1]。

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是与生俱来的,儿童会从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这是亲子关系得以稳固的标志,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前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儿童与母亲的依赖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有直接联系。儿童与母亲建立了温暖、亲密、稳定的关系,其内心会更加丰盈、愉悦,如果这种关系被过早打破,那么儿童会出现分离焦虑,从而导致儿童情感上的危机。

缺少积极的情感互动,容易导致儿童人格异化。家庭是人类情感最密集的场所,人们对家有着强烈的归属感。特别是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儿童与父母之间的积极情感互动是其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而且长期亲情缺失的儿童,失去与父母之间的纽带,在一个缺乏亲密关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自然对亲情是渴求的,在性格上相对孤僻、孤独,甚至冷漠。

(二)学习状况堪忧

亲情缺失下的农村儿童,委托监护人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并且缺乏育人经验,与学校联系不紧密,因此,无法给予儿童学习上的合理帮助,从而导致这些儿童亲情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确定、学习态度不端正,并且学习上欠缺方法,因此,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还有一部分儿童虽然热爱学习,但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由于委托监护人学历不足、知识储备缺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上的需求,不能为其提供帮助,致使孩子课外巩固与拓展的脱轨,导致其学习成绩欠佳。另外,亲情缺失儿童中的一部分是跟随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一同生活,隔辈亲往往导致这部分儿童十分骄纵,行为上十分主观,缺乏自我管控能力,往往无心学习,爱动、贪玩。总之,这些儿童缺乏亲人的有效教育和陪伴,往往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意识都相对薄弱,学习成绩欠佳[2]。

(三)心理问题明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儿童模仿的对象,长期缺失亲情的儿童缺少模仿对象,因此,其社会认知能力相对薄弱。儿童掌握语言、动作技能等都属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些能力的发展都依赖于对父母的模仿,他们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能够更好地了解生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因此,缺失了父母这个模仿对象,儿童在很多问题上寻求不到求助的对象,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往往无法解决。久而久之,儿童心理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自卑、偏激等。不仅如此,儿童缺失了亲子交往以及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往往会出现性格缺陷、情绪障碍、社会障碍、价值观偏移、逆反心理等心理问题。

二、农村小学亲情缺失儿童教育现状

从现阶段农村小学教育情况来看,每个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逐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亲情缺失儿童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并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来说,学校比较关注文化课教育,对亲情缺失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忽视,对儿童生活以及学习上的其他问题有所忽视;儿童心理教育得不到有效重视,学校并未开设相关心理辅导课程或者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室,一些存在自卑、偏激、社交障碍的儿童心理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学校在儿童品德教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引导,并且自制力差,因此,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惯,小学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循循善诱,既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又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而从目前的农村教育来看,在这个方面还有待加强[3]。

三、解决亲情缺失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主导引领教育

乡镇政府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亲情缺失儿童关注力度,在政府主导下,逐渐减少亲情缺失儿童数量。鼓励孩子跟随父母一同居住,降低公立学校入学门槛,由政府出面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政府制定相关措施,为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提供便利和支持,让越来越多的父母能够将孩子带在身边。

政府要积极完善和改良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降低农民工子女上学以及受教育的成本,一方面这样的举措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缩短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可以大幅缩小亲情缺失的儿童群体规模,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儿童的教育问题,为他们创造更加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条件。

(二)学校深化完善教育

在亲情缺失儿童教育方面,学校要积极进行相关教育完善工作。

1.加强学校管理层面的重视力度

学校管理层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思路,全面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定期开展例会,组织教师学习国家教育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从根本上为亲情缺失儿童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学校领导层应该结合当前亲情缺失儿童心理情况,开展相关心理教育课程,或者开设心理咨询室,关注儿童生活以及学习上的问题,消除儿童后顾之忧,同时,为儿童提供心理疏导,消除儿童由于亲情缺失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学校管理层鼓励教师定期開展关怀和鼓励留守儿童开展班队互动,让这部分儿童学会自我生活、自我管理、自我保护。

2.加强学校教师层面教育力度

教师作为与儿童接触最密切的人,其对于儿童学习成长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亲情缺失儿童的教育方面,教师更加应该发挥自身关怀、引导、爱护的职能,除了要定期与儿童家长沟通联络,互通儿童情况之外,还需要建立亲情缺失儿童动态档案,将儿童的成长情况、学习情况、家庭状况等记录在案,便于后续相关教育的开展。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多组织集体活动,通过班集体、亲情家园[4]去温暖亲情缺失儿童,减轻他们的孤独感,为儿童营造更加幸福、愉悦的生活与学习氛围;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儿童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心理疏导,鼓励亲情缺失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积极寻求教师的帮助,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儿童心理状态,也能够帮助儿童提高心理自控能力。

总之,农村亲情缺失儿童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5]。政府、学校、教师、家长作为亲情缺失儿童成长过程中教育与管理的主体,以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发挥各自职能,形成“四位一体”的联动体系,克服众多困难,有效干预他们的成长,获得更好的生活与学习条件保障,使他们初露苗头的问题得到矫正,让这些亲情缺失儿童的心理和学习回归到同龄人的正常状态,享受童年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周扬.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3.

[2]程雪.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调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3]陈良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2.

[4]金庆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5]刘燕.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危机干预的校校合作机制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农村小学亲情缺失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13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亲情儿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永不凋零的亲情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留守儿童
清明话亲情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