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导练结合的实践策略
2022-06-11杨小红
杨小红
数学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要达到以上目的,必须由数学教师的“导”与学生的“练”相互结合,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数学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学会合作”。由此可见,老师的“导”与学生的“练”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教师既然是引路人,那么就一定要担当好这个角色,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设计好导学案,精心备课,设置练习题等,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引导有效。针对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学生对新知识学习与接受的先后,笔者把教师的引导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引导、课中引导与课后引导。
一、课前引导
课前引导需设计相应的导学案。导学案即引导学生对新课程进行自我学习的方案,是为学生掌握新课重点、难点而开启的前奏曲。导学案的设计既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又要考虑到学生练习时间的长短。导学案内容过少,过于简单,对学生学习新课的铺垫作用不大,学生在学习新课时会感觉突兀,难以理解,老师在课上的引导也会变得吃力,时不时还会出现启而不发、似懂非懂的状况。相反,导学案的内容过多,无疑会增加学生课业的负担。小学生每天至少要应对两三门课程的挑战,若每门课的老师都有相对多的导学案,学生在每门课的导学案上花费的时间按三十分钟计算的话,两三门课就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完成,如果再加上作业和练习,学生是万万应付不了的,完成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要紧紧扣住教学内容,学生做题时间应不超过20分钟为宜。笔者以“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导学案设计为例,呈現导学案的设计格式与内容,具体如下。
(一)复习旧知
1.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试着用手比画出它们的大小。(比如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二)探究新知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或大或小的物体表面,你如何运用已学的单位面积来计算出这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1.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你怎样才能求出它的面积呢?
(2)先试着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摆一摆。看这个长方形中有几个1平方厘米。
(3)你看看长方形的面积结果和长方形的长、宽之间有没有某种关系呢?
2.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们知道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你能不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呢?
以上导学案,是学生与新知识初步见面的尝试练习。每次学习数学新知识之前,这样的尝试训练都得进行。一次次尝试,学生便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学习模式,一种不由自主的思考数学问题的模式,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提高,思考数学问题的习惯也会不知不觉养成了。当然,对于学生来说,导学案的“探究新知”环节确实有点难度,但依据学生自学的水平,是能够揣摩出答案的。总体来看,这个导学案难易适度,作业量也适中,应该是有益于学生学习的。
二、课中引导
当教师的课前引导得当、学生的准备很充分时,便步入下一个环节——课中引导。课中引导的书面形式是教案,动态体现方式是在课堂流程中。教师的引导环节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以活动促学,教师必须根据每节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设置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动手,在活动中让学生探求答案,获得新知,如此循环往复地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有经验的老师会把数学知识加以归类,分别制订不同的教案模式,既统一又有区别,又利于实际操作。
教案设置适当,课堂教学过程便依照教案付诸实施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教学灵感闪现的话,也可做及时补充。
三、课后引导
不过,若要真正体现数学教学的实效性,除了教师的课中引导做到尽善尽美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后引导。通常来讲,引导学生进行单课练习的一般称为“课课练”。因为课课练是针对当天所学课程内容进行的,所以课课练的内容较具体,设置起来也较容易,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布置作业,以达到对所学课程的加深与巩固。
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课课练之外,还要指导学生做“阶段性的整理和复习单元练”“总结归纳每月练”以及“期中期末练”等。笔者在具体操作时先帮助学生对每课内容的知识点加以归纳,并识记背诵,然后步入每个阶段性练习的环节。在进行各阶段性练习时,着重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预先印制的试题,一课一练,一练一讲解,直至学生熟练掌握为止。
综上所述,教师的导,学生的练,就是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设计好导学案,精心备课,设置好练习题,最后导练结合,达成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