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022-06-11张鸿
张鸿
在课程思政的教育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数学文化的渗透,各小学应该针对课程思政和当前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以此创新数学教学思路和教学体系,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的支持来提高教学效率。
我国在近几年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中获得了较多的理论成果。但是实际上,对于课程思政相关理论的实践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短板。在小学教育中,数学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课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能够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要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引入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数学文化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思政和数学文化的相关概念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概念实际上早在2014年就被提出,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概念被提出、理念被推广、实际应用三个阶段。在经过上海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课程思政概念之后,该概念迅速被全国各地区教育部门以及相关高校采用,习近平总书记也着重强调了“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随着课程思政概念的普及,小学教育中逐渐形成了以课程思政为主要条件的教学环境,通过文化、思维、实践多方面因素的结合来对小学生群体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小就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课程思政主要需要思考“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来培养人才”这三个核心问题[1]。
(二)数学文化
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所在,是生活的提炼,也是可以有效反馈和服务生活的重要工具。自人类文明发展以来,数学作为一个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工具,在人类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发现数学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在现代科学中,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而多学科多理论的发展下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文化。当然,数学文化的定义在不同人眼中是不一样的,不同领域的学者也都对数学文化有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数学文化就是对数学在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精神、物质的综合,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出发进行数学教学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完善其数学思维,提升其数学素养[2]。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传统文化下的数学文化渗透
我国是数学大国,无论是在现代科学发展还是在古代先民的数学思考中,都有着独特而又精致的数学发展方式。例如,距今两千多年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已经开始对圆周率进行思考,探讨了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并且给出了“周三径一”的说法,这与圆周率已经有很大的相似性。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则给出了更加精确的数字,即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之后的7~8位之间。可以说,在基础数学的思考和发展上,我国相对于西方是遥遥领先的,而这些数学思维的早期建立则使得我国人民从古至今都有着优秀的数学计算能力。在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下,我国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应该要牢牢地抓紧这些在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史,挖掘可以用、好用的数学事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数学文化的发展,同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和成绩的提升,数学教师应该挖掘我国现用教材中的数学史料,甚至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数学信息,因为生活中往往有大量的材料可以调整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而在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缩影,所以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生活中的模型,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通过提出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和运用一些直观的手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这正有利于数学概念的引入[3]。
(二)数学抽象思维和本质思维的建立
在当代数学的发展下,人们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基础数学和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即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外衣”层层剥开,显露隐藏在这些外衣之下的数学道理。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生必须要具备推陈出新和看清本源的能力,要能够具备扎实的抽象思维和本质思维,这是其在后续学习和受教育过程中能够一路前行的关键所在。数学概念的形成是最经典的数学抽象过程,换句话说也是最适合开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数学教师要能够在对数学概念的教学中积极展开抽象思维的教学,要尽量避免过于注重解题和做题能力的培养,学生要能够从数学概念的学习中获得更加完整的数学抽象过程。因为学生在刚刚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准确分辨出概念的本质,所以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要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并对学生的思考现状进行观察并不断进行引导。而在本质思维的建立上,数学教师需要在概念教学中突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并针对非本质特征数量和强度進行有效的控制,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一般来说,如果教师只去呈现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那么学生很容易就会在面对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中遇到较多的实际问题,并且在思考该问题的过程中并不会注意到事物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别。因此,在数学概念本质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还需要控制好非本质特征的数量和强度,并且要能够充分注意强调本质特征,弱化非本质特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抽象思维进行思考,避免对数学概念产生误解[4]。
(三)美育工作的开展
数学是美的,其规律、理性和唯一性等众多特点给予人们无限的遐想,而美育工作中,相对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想要开展美育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其主要在于如何对定理、公理、公式等数学知识以美的层面来解读和展示。在小学阶段,学生并未发展成熟,其思维以及认知都不是很完善,所以常常会受到外部的影响,在思维习惯上逐渐与外界同步。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培养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更加规范。为了能够加强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学生学习的内在能动性,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趣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沉浸在思维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思考问题。比如,在教学“比”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黄金分割、优秀建筑案例等来为学生讲述比例为人类世界带来的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冲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美。当然,为了能够创设情境,教师需要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美感,并将多个数学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分析这些问题,从而确保思维能够更加开阔,学生也能够自主地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5]。
(四)问题辨析和思维开放性教学
针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要融入数学文化,就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载体,使学生能够集中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学习,完善自身的数学思维体系。而现阶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依靠题目来做到,其中开放式习题的教学则是非常好的一类数学文化和思维培养载体。由于开放式习题的特殊性,其本身可能并没有具体的答案,这就需要学生要在掌握更加扎实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并且确保自身思维的完善以及逻辑的严谨。教师在开放习题的练习中以引导为主,鼓励那些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的学生多去思考习题本身,适当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开展习题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并非指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在教师做出引入之后,学生要能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和针对性的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去合理地观察、比较以及思考[6]。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关于课程思政背景下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数学的发展史,其中的每个部分都有非常大的教学意义,而数学文化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将有更好的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1]周文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的路径研究与阐述[J].小学生(中旬刊),2021(2):15.
[2]陈伟忠.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J].当代家庭教育,2021(3):106-107.
[3]杜聪.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131-132.
[4]孙环,王爱玲.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4):35-37.
[5]洪莎莎.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77-178.
[6]叶志强.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价值、实践路径及问题再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12):50-54.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策略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13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