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解困、应需:统一战线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向度
2022-06-11鲍旭源
鲍旭源
摘要:立足国内数字乡村建设相关研究,通过顺应潮流之势、助解发展之困、呼应民生之需三个维度阐释统一战线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价值意蕴。在调查中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存在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数字化参与程度较低、农村数字化专业人才匮乏、农村数字化政策供给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统一战线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逻辑框架,提出为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筹措资金和提供跟踪帮扶、为提高农民信息素养提供内驱动力和成熟经验分享、为引导专业人才下乡搭建交流平台和提供配套服务、为优化政策环境进行田野调查并提升科研资政能力等能够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统一战线;数字乡村;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1672-4496(2022)03-042-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野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考量与制度优化研究冶渊20CKS059冤曰2022年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委托课题野统一战线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冶渊CQSYWTKT22008冤遥
一、问题的提出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1],中央网信办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并从基础设施、智慧农业、发展模式、数字治理、网络文化、绿色乡村、公共服务、网络帮扶等八个方面推动数字乡村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的大力推进,为解决我国现阶段“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高端农产品不足与中低端农产品过剩矛盾、农村人口老龄化严峻与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矛盾等提供了全新方案。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重要战略举措的时代背景下,探索统一战线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助推作用,既能够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法宝”[2]作用,为数字乡村建设克服环境困难,又能够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农村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的作用,为数字乡村建设化解社会风险,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统一战线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意蕴
虽然统一战线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发挥统战优势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却有其现实遵循和价值意蕴。从宏观层面考虑,统一战线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是实施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逻辑必然;从中观层面分析,统一战线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举措;从微观层面来看,统一战线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是满足主体多元化需求的现实选择。
(一)顺应潮流之势:实施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逻辑必然
1.数字乡村建设是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国家数字化战略的提出,一方面从生产力的角度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面对国际“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局面,经济发展亟须新动能驱动以实现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世界主要国家都把数字化作为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主攻方向,建设数字中国正是顺应信息时代潮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国家数字化战略的一部分,必然要顺应发展潮流,牢牢掌握数字化变革历史主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数字乡村建设起步阶段亟待合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从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至今,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但由于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农村地区具有的人口密度小、居住较为分散等天然属性,使数字乡村建设的前期投入成本更大,必须要聚集起更多资源要素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数字乡村发展初期,统一战线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各个阶段上贡献力量,这一方面顺应了国家数字化发展潮流之势,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新时代统一战线新作为、新担当、新形象。
(二)助解发展之困: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举措
1.数字经济通过重塑城乡空间格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正逐渐成为影响发展格局的关键变量,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和新引擎。得益于数字经济固有的去中心化的技术特征,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重塑城乡空间发展格局,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的数字化应用不仅能够通过提高城乡之间的资源利用率来释放经济价值,而且能够利用城市的数字化发展成果推动农村传统产业升级、革新农村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增强了各项变革的系统性、关联性和协同性,进一步助推农村发展和治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2.城乡空间重构亟须城乡要素协调促进城乡资源的充分流通。数字经济虽能通过重塑城乡空间格局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但城乡空间重构依附于城乡资源的充分流通,要使数字乡村规划落地生根,就必然要与城镇现有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衔接。鉴于城乡数字鸿沟较为明显、协调城乡资源困难较大的现状,统一战线在资源汇聚、利益合聚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助解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发展之困,通過打通城乡融合中的堵点,架构起城乡间资源要素流通的桥梁,最大化缩短城乡数字鸿沟。统一战线通过协调城乡发展要素来弥合城乡数字鸿沟,间接助解了数字乡村发展之困,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举措。
(三)呼应民生之需:满足主体多元化需求的现实选择
1.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构建城乡内循环发展满足主体多元需求。从农村发展层面来看,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在两个方面反映出农村现阶段面临的困境。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反映出作为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其需求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过去追求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转变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双重需要。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反映出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现有发展水平难以满足主体多元需求。这就内在需要数字为乡村赋能,进而打破城乡空间限制,形成城乡间内循环的数字发展态势,让农民在城乡内循环发展中享受到发展红利,实现对民生之所需的切实呼应。
2.主体利益多元亟须构建发展共识避免治理异化与数字悬浮。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维持农村社会秩序以及承担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农村“多中心治理”局面初步显露,协调农村社会各方利益的难度亦随着农村社会关系网络的复杂而加大。因此,要避免数字乡村建设中因不了解农民现实需求而导致的盲目建设、大拆大建等治理异化问题,防止因单纯追求数字化成果而忽视数字化转换效能、数字目标偏移等数字悬浮问题,就必然要立足农村发展实际、探寻农民现实所需,通过多方走访调查、广泛凝聚各方共识。统一战线在思想凝聚、人才集聚等方面的优势能够为数字乡村建设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这也是满足农村主体多元化需求的现实选择。
三、数字乡村建设困境及统战工作发力方向
当前,数字乡村建设仍属起步阶段,无论是在“未开垦”的乡村地区加大建设力度,还是在“已播种”的乡村地区深耕挖潜,数字乡村建设都面临着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参与程度较低、数字化专业人才匮乏、数字化政策供给不足等困境,这既是数字乡村建设的痛难点,也是统战工作的发力方向。
(一)物质之维: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智慧绿色乡村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数字乡村项目建设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撬动和吸引社会资本能力较弱,导致数字乡村建设受地方财政限制,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在农业中的占比远低于二、三产业,城乡数字鸿沟较为明显。
1.城乡之间互联网普及差距明显。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81.3%,农村互联网普及率57.6%。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显著差距既不利于城乡信息要素互通,也不利于未来农村信息化、数字化转型。而统一战线资源要素汇聚的独特优势决定了统战工作能够在缩小城乡间互联网普及率差距方面发挥作用。
2.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明显滞后。由于农村数字建设处于起始阶段,在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实困境下,农业数据开发利用、系统整合水平有限,难以真正释放数字生产力潜能,成为数字中国战略实施的“短板”。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的滞后显然不利于农村数字生态建设,而营造良好数字化发展空间离不开数字平台建设和维护,离不开持续的跟踪帮扶工作,这对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这一农村发展大局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主体之维:农民数字化参与程度较低
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非网民以农村地区为主,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约为54.9%(全国农村人口占比仅为36.11%),这反映出农民数字化参与程度较低。
1.农民文化水平制约数字化参与程度。农村非网民人数比重大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人口呈现出老龄化、低文化、兼业化的趋势有关。根据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数据,全国农村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6.57%,老龄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职务农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且高中及以上学历仅占10%左右(其中大专及以上占1.21%)。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对具有复杂性、陌生性、抽象性特征的数字化技术认识普遍不足。还有因年龄大、文化低、没时间的现状也使农民在数字技术应用推进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调查中有近1/4农民因不会拼音也不懂操作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而难以获取日常需求信息,更遑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因此,如何提升农民信息素养与技能是统战工作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2.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性不高。现阶段,考虑到农村老龄化加重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大多缺乏适应老龄化的现状,农村信息多以广播、微信、电话短信、公告等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传播,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相对便捷。但部分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性不高,导致作为乡村建设主体的农民游离在数字乡村建设之外,其话语权难以充分表达,集体认同感也会弱化,农村协商自治的效果也因为缺少农民参与而大打折扣,数字乡村建设的成果难以真正惠及全体农民。在此境况下,统一战线需要通过创新工作方法来提升农民数字乡村建设参与热情。
(三)技术之维:农村数字化专业人才匮乏
“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劳动力在三产中的分布会呈现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的局面。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蓝皮书》相关数据,在招聘岗位方面,第一产业数字经济就业岗位占比仅为0.1%,远低于第二产业的7.1%和第三产业的60.2%。在“配第—克拉克定理”下,农村数字化专业人才由一产向二产、三产流动的趋势不可避免,数字赋能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专业人才有巨大缺口。
1.城市虹吸效应导致人才流失。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8.72%,城镇化已处于较快增长水平。在城镇化较快增长的背景下,再加上城市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待遇保障,农村本土人才外流严重,农村从业人员逐渐呈现出老龄化、低文化、兼业化的趋势,素质较高、专业较强的数字化人才匮乏。因此,如何推动人才工作来汇聚人才、服务数字乡村建设是体现统一战线人才荟萃优势的关键。
2.引进人才难以适应农村發展。现阶段,不少农村通过人才引进吸引了一些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建设,然而部分掌握一定数字技术的引进人才虽然技术过硬,但由于缺少农村生活实践,不熟悉农村发展现状,容易出现“思想观念上的空谈”[3],难以迅速、准确找出当地发展真实所需,导致数字赋能效果不佳,难以满足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于如何有效使用和培育人才,统战工作也应进一步做大高水平人才方阵,加快构筑协商共事的新局面。
(四)制度之维:农村数字化政策供给不足
近年来,在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等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制定了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等文件,统筹规划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但由于数字乡村建设处于早期探索阶段,试点经验仍在积累中,且受我国地域自然特征影响,资源禀赋迥异,部分地区山高沟深坡陡、自然村落分散度较高,发展数字乡村存在一定难度。数字乡村建设难度的加大必然需要更为精准的政策支持,而现阶段农村数字化政策供给稍显不足。
1.宏觀政策的顶层设计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数字乡村建设相对较晚的现状下,数字乡村建设可供参考的成熟经验不多,部分地区缺少立足于地区长远发展的宏观规划,多元主体协调机制也尚未形成,导致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因此,如何更好实现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作用,需要利用好调查研究这一统战工作的“真经宝典”,为宏观政策的优化完善夯实现实根基。
2.微观政策的要素调动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农村各要素的充分调动对于数字乡村建设极为关键。但部分地区有关数字乡村建设的微观政策未能够解决农村发展根本问题,微观政策呈现出浅表化趋势,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真实所盼、切实所需,无法充分增强农民对数字乡村建设的认同感,也没能在人才引进、吸引资本中凸显正向激励作用。因此,如何围绕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发展为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建言献策,是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农村各要素的工作重点。
四、统一战线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4],统战部应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前提下,理顺助推数字乡村建设内在逻辑(图1),根据统一战线工作对象各自的优势特征,在独特优势和数字乡村建设困境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再添新功。
(一)夯实物质之基:为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筹措资金和提供跟踪帮扶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共享城市现代化信息发展成果的前提条件。农村数字基础设施规模不足、在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覆盖盲区不利于更高形态农业中“各种要素的创造”[5]928,制约数字对乡村的赋能效果。现阶段,相较于城市在人口、资源、政策等方面的巨大吸引力,农村吸引资本的能力稍显不足,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有限。因此,要从筹措资金和跟踪帮扶两个方面汇聚资源要素,为数字乡村建设夯实设施基础。
1.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统战部应广泛联系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等,在农村“三变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招商引资推进会等形式与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加强沟通交流,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发挥统一战线成员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联系广泛的优势,引导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商将资金投入到数字乡村建设中来。将农村数字经济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与资本追逐利润的天然属性进行契合,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框架下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引导市场、社会等资金投入,对接并有效整合“各自为政”的涉农信息系统,加大涉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实现数字乡村发展动力与资本活力的双重激发。
2.持续提供跟踪帮扶。在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要为数字平台建设和维护提供跟踪帮扶。鉴于农村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数字平台建设重投入轻使用、运营维护后劲不足等问题,统战部要统筹协调各民主党派中长期从事数字平台建设、农业专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定期开展技术下乡、科普咨询等活动。与此同时,也要发挥民主监督功能,动态监测各数字平台实际使用情况,对于数字平台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跟踪处理,保障数字对乡村的赋能效果,避免数字平台建而不用等资源浪费现象出现。
(二)引导主体参与:为提高农民信息素养提供内驱动力和成熟经验分享
农民广泛参与数字建设是实现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信息素养与技能方面产生的“能力鸿沟”将部分农民排斥在数字乡村建设之外,而缺乏作为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的参与,其话语权将随着争取自身利益的外部条件不复存在而逐步丧失,数字乡村建设亦会缺少内生动力。因此,要从激发主体内在参与动力和提高农民信息素养与技能入手,为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内外部支撑,调动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1.提升农民参与动力。统战部要结合统战工作对象行业多元、宣传渠道多样等优势,采取不同的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和受众群体,让农民了解、关心和支持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开展“数字下乡”活动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与农民进行有效沟通,掌握农民切实所需,将农村数字经济的巨大潜能与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以及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习俗相融合,不断培育农民对乡村建设主体的认同感、参与感,让农民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建立在需求驱动之上,避免出现因强制性灌输而引发的抵触、反感等情绪。
2.培育农民信息素养。统战部要结合统战工作对象联系广泛等优势,通过线上或者线下形式,举办相关主题的经验分享会等强化本地农民与发达地区有数字发展经验的企业间的交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考察学习和开展培训班,将发达地区的成熟经验与本地发展实际相结合,让农民在互动参与中深化对数字乡村建设的认识,在对成熟经验的交流学习中提升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信息化素养与技能,科学筹划培养出一支爱农懂网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数字建设提供内生动力。
(三)编织人才网络:为引导专业人才下乡搭建交流平台和提供配套服务
数字化专业人才是提升农村数字竞争力并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一项具有前瞻性且需要专业技术支撑的战略项目,必须要有创新、共享、跨界的互联网思维。数字乡村建设的复杂性内在需要一批懂管理、应用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因此,要从搭建交流平台和提供配套服务两个方面引导专业人才下乡。
1.多维渠道引育人才。统战部要发挥统一战线人才集聚的智力优势,采取召开智库论坛、专场招聘会、同乡会等形式来加强与数字建设较为成熟地区的专业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自媒体工作室间的联系,大力引进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以及与数字乡村建设相关的网络编程、经济统计、物流管理、电商直播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于本土人才,要做好外出返乡人才统计工作以及孵化培育工作。
2.做好人才服务工作。统战部要与组织部等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做好与人才引进相关的配套服务工作。数字乡村建设的复杂性以及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决定了人才引进工作绝不能只是片面的招人才,而是要配套式引进,避免引进的人才“水土不服”或因工作环境变化而导致不能有效开展工作,所以,相关配套服务必须跟进。要根据引进人才的专业特点以及过往工作条件来营造能够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环境,并将专业人才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报送相关部门,与相关部门系统规划论证数字乡村建设的可行方案,最大限度打通信息壁垒,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技术、物资、人才的充分流动,满足数字化专业人才的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其专业才能。
(四)精準建言献策:为优化政策环境进行田野调查并提升科研资政能力
公共政策是保障数字乡村建设有效实施及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宏观政策对布局数字乡村起到的顶层设计作用,还是微观政策对调动生产要素发挥的正向激励作用,公共政策是否符合发展实际以及出台是否及时在“自上而下的理性规划同农村社会的感性秩序间的矛盾仍然存在”[6]的现状下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从加大调研力度与强化科研资政两方面入手,为优化数字乡村政策环境贡献智慧力量。
1.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形成调研是科学决策前提的田野调查风格,统战部应联合工商联、社科联等相关部门,在提前规划好调研内容的条件下灵活运用明察、暗访等形式对农村企业、合作社等进行实地考察,摒弃走马观花、摆官架子、做表面功夫式的调研方式,真实地、广泛地调研并听取专业机构、高校、企业、乡村电商从业人员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多维度倾听农民对数字乡村建设的看法以及亟待解决的困难,避免因政策不符合实际而出现治理异化、数字悬浮等问题。
2.强化科研转化力度。统战部应引导社科联等部门树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资政意识,将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进行分类整理,找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与从事不同行业的数字化人才的建议进行关联性分析,在始终把维护好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下筛选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空”对策,用“实”对策解决“真”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为政府咨政建议的力度,协同实现农民多元化需求的满足与数字乡村建设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03-06(3).
[2]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10(2).
[3]刘少杰.寻求理性建构与传统延续的统一———关于20世纪中国农村建设运动经验教训的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8(1):141-146.
[4]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21-10-20(1).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刘少杰,周骥腾.数字乡村建设中“乡村不动”问题的成因与化解[J].学习与探索,2022(1):35-45.
责任编辑:王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