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视角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2-06-11刘东光朱慧芬
刘东光 朱慧芬
摘 要:本研究结合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建设实例,界定了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内涵及特点,提出了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并从共同体的视角,依据协同育人的三环节,即准备、实踐、优化,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课程思政;共同体;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1-0185-04
课程思政是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方向。但是,学科的差异和教学方式的不同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挑战。构建与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仍是目前课程思政面临的难点和关键点[2]。而共同体的构建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提供了可能,为课程思政建设开启了新的视角,也为协同育人提供一种长效的运行机制。本研究以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为例,依据共同体理论,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一、协同育人共同体内涵及特点
本文中协同育人共同体指以立德树人为共同愿景,协同育人为教学理念,遵循生态理念与价值意蕴,包括多元育人主体、共建共享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环境,通过实践、对话和反思,增长集体智慧的生态化组织。协同育人共同体包括以下特点:
1. 整体性:协同育人共同体是一个由不同要素组成、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育人主体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成长成材为共同愿景,通过发挥各自特长,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实现育人目标。
2. 多元性: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协同育人共同体尊重个体差异,摒弃成见、去除权威、平等对话、共同反思,在异质的个体中寻求整体的和谐共生。
3. 适应性:即协同育人共同体与环境的给予和限定的条件之间积极地调适[3]。
4. 动态性:协同育人共同体是一个能够通过能量流动、物质交换、信息传递使共同体内部与外部不断适应调整,实现动态平衡发展的综合性有机整体。在共同体内部,各主体之间通过引入关系契约、对话、反思,完善共享心智模式[4],增长集体智慧,使个体与共同体相互塑型、相互成就。
二、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
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就是将协同育人共同体作为生态系统进行整合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依据共同体的整体性、多元性、适应性和动态性特征,对协同育人共同体各要素进行内在关联分析,实现合理配置,从而确定共同体架构的过程。
协同育人机制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理念要素、环境要素、内容要素、方法要素和保障要素。其中,主体、理念和环境构成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内容、方法和保障为次生要素。
(一)三大核心要素构建共同体内核
协同育人共同体本质上为一个生态化组织,理念、主体、环境构成共同体的三大核心要素。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专业教师、学校管理部门、翻译专业教师及在企事业就职多年的德艺双馨的行业专家共同构成了协同育人共同体的主体。各主体如学校、专业、企业、班级以及依托职教云和大学慕课等课程平台共同组成共同体所依存的线上和线下环境。
(二)内容要素
教育主体在从各自熟悉的环境中选取信息,汇入共同体,形成教育资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思政教师提供的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资料、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介绍等内容。专业教师提供专业理论与知识、专业核心素养与要求等。行业教师主要提供行业发展资讯、岗位要求、工作案例、职业操守等。这些内容将按照专业的学理和特点整合为协同育人的教学内容。如商标、商号翻译部分,补充了国际国内商标法的介绍,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懂得保护知识产权。
(三)方法要素
不同的学科和领域适用的教学方法会有差异性。协同育人共同体可以收集整理相关的方法,并综合应用于课程思政的育人中。具体来说,思政教师介绍德育的方法,如体验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等。专业教师介绍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行业教师从实践教学法、观摩法、师徒制等方面介绍常用的教学方法。
(四)保障要素创建
为了保证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健康运转,需要通过精神保障、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维持共同体的驱动力、凝聚力、持续力。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协同育人共同体各主体特别是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应保持联通、定期交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不断强化立德树人的愿景,使各主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也使共同体成为各育人主体的精神家园。学校管理部门安排教学时间,协调落实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实训室、网络、电脑、软件等设备设施,保证课程教学的物质条件落实到位。学校管理部门制订了定期听课、定期进行学生座谈等监督评价机制,及时对共同体的运行做出反馈和调整。共同体规定了每月一次的教学研讨,共享共建知识、深度交互反思,提升了共同体的凝聚力,并使共同体朝着目标持续前进。
三、协同育人机制
生态视野中的协同育人共同体的运行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活动系统,其中,育人主体通过积极主动的育人实践活动,借助有目的的反思实践,根据环境进行自我调适,以达成共同的目标。具体运行包括三个环节:准备、实践、优化。此三环节不断循环往复,从而一步步向目标靠近。
(一) 准备:确定方案
1. 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专业教师起草。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要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和出发点。课程思政目标不能脱离专业教学目标。因此专业教师提供专业课程的要求、框架。如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内容的主体框架是学习不同商务文本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常用表达。专业要求学生要具备迎难而上、细心求证、细心校对、精益求精等专业品质。
(2)行业专家补充。课程思政目标需要结合行业的需求和岗位的要求。协同育人共同体中,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向共同体提供行业最新的发展情况,企业相关岗位的职责与要求以及常出现的问题等。如商务英语翻译行业专家介绍了相关的翻译软件在行业内的应用前景及现状,学生应有所了解。岗位上,要求从业者有责任心、服务意识,有耐心、有营销的意识、守时等职业素养。
(3)思政教师提炼。汇聚的专业和行业的具体要求,思政教师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和要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课程的思政目标加以提炼。将课程目标初稿交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师审校。思政教师对目标中的表述提出修改建议。如在翻译课程目标修订中,思政教师建议将 “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修改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制度、理论、道路、文化”调整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另外,大家对“自信”与“认同”的顺序进行了讨论。最终确定了课程培养目标。
(4)共同审议。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审议目标的层次与结构,最终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素质目标有三个维度:宏观方面着重政治理想、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中观方面强调专业精神、职业伦理和职业担当;微观方面聚焦个人道德修养、人格养成和素质提升。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具体表述为:
宏观层面: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增强学生对党、人民和国家的热爱。培养公民参与管理社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中观层面: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坚守职业伦理以及敬业精神,在翻译实践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服务意识、批判思维、大数据思维、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译者责任意识。
微观层面:孕育诚实守信、正直友善、勤奋努力、自尊自爱、公平公正的道德素养;培养理解、忍让、包容、平等待人、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2. 确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1)协同育人共同体对现有教学素材的挖掘协同育人共同体可通过“分析—筛选—增补”三个步骤,挖掘与拓展现有英语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5]。对于现有教学素材,思政教师从政治和国家政策的层面,专业教师从专业精神的层面,行业专家从行业素养的层面分析。素材应选用契合时代将神、反映正向价值观、符合学生需求、培养学生批判性分析的优秀素材。比如教材中对商标商号的翻译项目在知识技能目标外,为体现情感目标,突出了老字号品牌商号的翻译。专业教师在介绍翻译方法的选择时,可以增加翻译目的的介绍,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
(2)协同育人共同体对新教学素材中思政内容的编写。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组发现课程内容有极好的增补方向。比如专业教师制作专业知识微课,行业教师制作了浙江译匠系列微课,在思政教师的启发下课程组举办了“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大赛”。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课程的内涵,扩充了教学素材,还使学生了解了国家的号召,受到了身边译学大家严谨求实、不断进取精神的感染,并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充满自豪。
3. 确定课程思政考核制度
课程的考核标准和方法是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考核的过程实际上是向一个单独个体植入价值观的过程。因此,考核是一个德育的行为,考什么、怎样考、分数如何界定至关重要。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考核原来是由课堂表现、课程平台分数和期末笔试分数综合而成,除课程平台分数为系统生成外,课堂表现和期末成绩由专业教师评定。经过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协商,网络平台中期末试卷题目应增加对思辨能力、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的考察。比如原来对翻译策略的简单应用题目改为让学生辨别红楼梦中外译本的不同,识别翻译策略,并分析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目的,以此揭示翻译策略具有的文化干预功能。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有利于发展多元文化,抵制文化霸权, 保护文化生态。此外,分数的考核应增加态度分数,过程的分数,评定的主体应更多元化,应融括专业教师、行业教师、学生本人、所在小组甚至相关社会人士。
(二) 实践:实施教学
1. 第一课堂协同: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增强互动交流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一直坚持与行业兼职教师合作,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与经验。以课程平台为载体,“浙江译匠”系列片、国家法律法规的微课学习资源和多媒体案例资源融入课程教学。这些线上资源通过预习、作业等形式让学生自主观看学习,并通过线上讨论,线下问答等形式,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
2. 第二课堂协同:贯通课内课外培育主线,拓展育人渠道
专业知识学习和人文素养的传承不应止于课堂内,高校应积极打造第二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使课上的学习主线在课下得以持续。自2018年已来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组开展Chinese Stories多模态电子故事竞赛,鼓励学生编写中英对照的台词,并对获奖作品进行展播。另外,课程教师还会定期邀请行业中德艺双馨的大师与师生座谈,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学习他们的专业经验。在一个个故事中,师生对生活与工作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鞭策。
3. 实践实习协同:联通校内校外育人环境,优化教学生态。
优化育人环境,使环境服务于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培育需要跳出学校的围墙,开发校外的教育资源,让整个社会成为完整的育人生态圈。才能使思政真正的落实在行动中,扎根在心灵上。自2008年以来,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组、金苑翻译社、学生大使团指导教师团队,一直坚持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回报社会。自2011年以来,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组教师抓住机会、不辞辛劳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国际性赛事的机会,不仅培养了学生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开拓了国际视野,也培养了学生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
(三) 优化:沟通反思
1. 沟通反馈机制
开通沟通反馈渠道,促进师生、生生、师师以及校内外的沟通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项目作业的互评、小组内的互评,内容涉及感受体验的交流,作业质量的评价,过程的反思以及合作性、学习态度、钻研精神等的评价;渠道包括课程平台、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师生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努力程度、学习态度等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问题、对于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建议以及期末学校采集的学生评教分数等方面。渠道包括作业反馈、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等。教师之间的互动包括专业教师之间的教研、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和行业教师定期的研讨等。校内外的互动主要包括主题的研讨会、访谈、问卷等形式。
2. 反思调整机制
对于以上渠道汇集的问题,协同育人共同体进行定期的深度对话與交流反思。对话是共同体能否增长集体智慧的关键机制。彼得·圣吉根据系统动力学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指出深度对话的前提是对话各方必须暂时放弃自己的观点,深入地倾听思考对方的想法[6]。
协同育人主体各自专业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及风格特点均存在差异,因此必须以平等开放的心态,拥抱差异,相互激发,共建共享。对话与反思的内容主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精神;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在价值观的引导上是否自然,是否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参与度,学生反馈,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和表现如何等。对话与反思并不是共同体运行的最后一步,而是把反思协商的结果呈现在准备阶段的教学方案的修订,再实践,再反思,循环往复,不断向共同的目标迈进。
四、结语
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的实践中,通过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优化配置共同体各要素,实施共同体准备、实践、优化、再准备、再实践、再优化的运行机制,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结合,为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借鉴。在今后的研究中,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外部激励和驱动以及育人效果的评估和控制机制还有很广大的研究空间,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王学俭,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3] 郑葳,王大为. 生态学习观及其教育实践启示[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1):53-57.
[4] 戴理达. 基于共生理论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研究——以智力资本与心理资本为共生对象[J]. 教育科学论坛,2021(07):62-64.
[5] 徐锦芬.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 外语界,2021(02):18-24.
[6] Senge,P.M..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sation[M]. London:Random House Business, 2006.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思政与专业教育‘共效应实现途径研究——以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20B03)研究成果;2021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市政府网站话语译写规范与传播研究”(课题编号:21NDJC312YBM)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东光(1978—),女,硕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教学;朱慧芬(1978—),女,博士在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