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课程思政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6-11周香德何旭陈倩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7期
关键词:护理教育教学体系课程思政

周香德 何旭 陈倩

摘  要:文章梳理国内外课程思政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最新进展,从课程思政概述,国外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国内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融入护理专业课程现状、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综述,提出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及建议,以期为相关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护理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1-0165-04

“课程思政”是以各个学科、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为融入点,潜移默化地将价值观寓于课程教学之中,旨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护理教育注重医德医风、人道主义和专业水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让护理专业学生尽快适应岗位,是影响其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因此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护理专业课程,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护理专业人才。本研究对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一、“课程思政”概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之中,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职业道德、道德素养、护理核心价值观是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专业课程的核心概念,对护生的发展非常重要,良好的职业价值观、道德敏感性和较高的道德水平有利于护生开展临终护理、伦理教育时提高伦理决策能力,有益于护生的心理健康、职业认同和职业发展,也可以让护生建立良好的护患關系、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拥有保护患者生命和权利的强大勇气,减少道德困扰和工作离职[1-2]。因此,在护理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协同发展尤为必要。

二、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

(一)国外现状

国外教育没有明确提出“课程思政”“思政教育”的概念,但是推行德育。国外护理专业德育常通过跨学科合作的模式,贯彻协同育人的理念,将道德教育寓于护理教学之中,培养护生的爱国情怀、公民意识和道德情怀。学习国外护理专业的德育研究成果对我国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借鉴意义。现主要探讨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的护理专业教学德育途径。

1. 美国

美国的德育教育主要经过两个阶段的改革,第一阶段改革是进步主义教育,第二阶段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直接法和间接法之争,最后间接法得到普遍认同和接受。在间接法德育理念的指导下,美国的德育教育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灌输与渗透到教育中,具有间接性、综合性、广泛性和多元性等特点[3]。其德育教育注重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如在护理教学时进行基于专业价值观的教育、责任教育、文化关怀、伦理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道德教育等德育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情景模拟、线上学习、拥抱治疗师的艺术师课程,跨专业教师团队教育等新型教学方法。除在课堂教学开展德育外,还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来进行德育。总之,美国通过各种形式为德育持续创造环境,制定护理道德新举措以便更好地将德育融入护理教育中。

2. 英国、日本

英国鼓励各种隐性的德育形式,开展了各种类型的道德课程,提倡以“中立”的方法展开道德价值观教育。在德育形式上主要包括:宗教教育、道德课程、体育课程、课外活动等。此外,坚持在学校的各学科、各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德育,将德育因素渗透到课堂、课外德育之中。在教学方式上开展了建立道德知识库和技能集、论坛讨论复杂的临床案例、跨专业的道德教育、基于团队和基于案例的策略教学、反思实践技术等方面的探索。如助产士学生学习产妇护理时,将开展互动研讨会,利用创造性的学习方法,为产妇提供有尊严的护理服务[4]。总之,英国坚持在学校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德育,将德育因素渗透到课堂、课外德育之中。在日本,学校除了直接开设医德必修课程外,在学科教学、特别活动、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学生指导、学风、教风、师风、情感教育等方面促进德育。其德育形式多样,如采用互联网教学和讲座、基于网络的自学、模拟、小组学习和分析伦理问题、探究式教学等方式进行护理伦理教育。

总之,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的护理德育主要是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各门课程教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渗透德育元素,培养合乎国家、行业需要的具备良好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和价值观念的专业人才。

(二)国内现状

“课程思政”是护理学科建设的新着力点,其与护理专业课程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专业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和职业精神,因此进行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改革尤为必要。

1. 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现状

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较少。构建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专业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四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专业教育。李鹏等人将“1234教学模式”应用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构建了“1234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丰富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提高了护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5]。此外,思政教学形式也在进行一系列改革,如组建教学团队、建设专业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库、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等形式。总之,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建设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形成立体化教学。

(1)“课程思政”融入护理课程的研究现状

从建库至2022年2月18日,以“课程思政”“护理”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一共检索到1396条文献。阅读题目、摘要和删除数据库重复文献后,共710篇文献。从检索结果发现,课程思政已与护理专业多门课程融合,包括基础/外科/内科/儿科/老年/社区/急危重症/妇产科/中医/传染病/精神科护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研究、护理管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实践教学等课程。其中基础护理学研究最多,共56篇,其次是外科/内科护理学,其他课程的研究较少。

(2)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现状

目前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主要采用线下教学、线上教学及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涉及情景模拟体验、翻转课堂、在线教学、“互联网+”、叙事教育、思政案例设计、信息化教学、产教融合、反思法、学徒制教育、实景教学、PBL教学、以问题/就业/任务为导向等教学方法。车小雯等研究显示,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满意度和学习成绩[6]。此外,PBL联合情景教学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共情能力,提升教学满意度[7]。总之,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可创新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通过教学方法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达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现状

建立多元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有益于促进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马孟伟等人开展德尔菲函询,最终建立了以“目标定位、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为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其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可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实用性和操作性[8]。此外,也有研究者采用学生评价、校内外同行评价等教学评价方式。总之,教学评价可参考不同对象的评价,更要建立量化的考核指标,涵盖教学多方面因素,形成多元化、多主体、灵活性、适切性的考核评价体系。

(4)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师资队伍现状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理论水平不足[9],为确保“课程思政”教育行之有效,护理专业教师必须转化育人的理念,提高育人的能力,端正育人的态度。有研究者在护理专业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通过组建多学科背景的课程教学团队,相互支撑,构建了课程思政的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强化教学效果,还通过师资培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开展集体教研活动等方式制定护理学导论课程思政实施方案[10-11]。总之,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三、思考和建议

(一)构建持续性的课程目标体系,定期细化落实

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护理专业人才,因此,将课程思政目标列入人才培养计划是必要的。高校设置课程目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学院的顶层目标,组织专业的思政教学团队,提炼出符合本专业课程的中长期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元素;其次,通过专业教学对爱国主义、文化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德医风、人道主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思政元素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确定符合本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育人元素。在这个过程中,凝练的思政育人元素应充分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自然地融于专业知识教学中;最后,细分每门课程思政的元素、要点,分配到每个教学团队、每位教师、每个学生。总之,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应结合理论知识、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特点,形成持续性细化的课程目标,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动态调整目标,以达到育人效果。

(二)树立立德树人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2018年,国务院发布了《护士条例》,其提到“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美国护士协会通过制定和实施全国公认的护士道德规范来指导和支持护理实践。所以当今的护生必须具备道德规范,提高其道德意识,理解护士角色的道德本质是其应尽的义务,在护理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护生掌握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促进职业发展。目前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研究较少,相关理论对策研究较多,教学实践较少,因此应该丰富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范围。

(三)创新教学方式,结合新型教学方法

现有研究中涉及基础护理学的研究最多,以基础护理学为例,仅几篇研究涉及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其中包括混合式教学、应用反思法、PBL教学法、“互联网+”等教学法,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少。教师在教学时可将CBL、EBL、PBL、严肃游戏、密室逃脱游戏、角色扮演游戏、远程线上学习、虚拟仿真训练等新型的教学方法结合思政教育,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延续性。洪汉霞的研究显示,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能提高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12]。总之,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灵活地“植入”护生心中,必须创新教学方式。

(四)构建多元化、多主体、灵活性、适切性的考核评价体系

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建立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定量考核、客观的数据和科学的依据,才能激励专业教师不断学习思政教学知识,提高思政教育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1. 多群体的评价对象

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对象源于自我和他人。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从选用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专业思政案例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改正和自我总结,才能够不断进步。但自我评价不能充分、全面和客观地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他人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教师可以收集授课学生的反馈,从教师职业素养、专业素养等多方面整体评价,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访谈,从客观数据及主观看法上开展综合评估。除了学生外,还可以邀请领导、教务处、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前辈教师进行评价。多对象的评价才能为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客观、科学的参考依据。

2. 多元化的评价要素

除了不同的评价对象,多元化评价要素的量化考核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应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涵盖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特色、教学效果以及教师本身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等多个方面。总之,采用不同群体的评价对象,涵盖多元素的评价要素,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提高专业教师思政教学质量。

(五)加强交流,培养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效果

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旨在打破思政课程单一育人的困境,构建全方位的育人教学体系,将思政教育知识、专业人文素养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实现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统一。教师应该从护理专业课程角度出发,提升自身思政教育能力,探索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参与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交流学习,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展示,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评选、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设立专业示范课程,建立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平臺,构建思政教育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可以给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合作和展示的机会,促进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学习国外德育教育经验,探索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发展之路。在教学改革中,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确立同向同行的教育目标,打破思政教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界限感,形成思政教育课程、专业人文素养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优化、创新教学设计,采用多元化、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化、多主体,具备灵活性、适切性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Chen,Q.,Su,X.,Liu,S.,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Sensitivity and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Ethical Decision-making in Nursing Students[J]. Nurse Educ Today,2021,105:105056.

[2] Monroe,H. A.. Nurses' Professional Values: Influences of Experience and Ethics Education[J]. J Clin Nurs,2019,28(9-10):2009-2019.

[3] 冯增俊. 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4] Hall,J.S.,Mitchell,M.. Educating Student Midwives Around Dignity and Respect[J]. Women Birth,2017,30(03):214-219.

[5] 李鹏,周正翔, 崔红霞. 基于"1234教学模式"的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2021(39):41-43.

[6] 车小雯,王婷,周娜. “互联网+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急救护理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2):89-90.

[7] 严杰,蒋立,花佩,等. PBL联合情境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21(19): 228-230.

[8] 马孟伟,王茜,金莉,等. 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护理学杂志,2022,37(01):6-10.

[9] 杨金铎.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21.

[10] 何文静,陈凤萍,黄佩卿,等. 基于课程思政的护理美学课程教学改革[J]. 卫生职业教育,2021,39(24):47-48.

[11] 杜世正,金胜姬,张姮,等. 护理研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效果[J]. 中华护理教育,2021,18(12):1118-1122.

[12] 洪汉霞. 情景模拟案例在临床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评《临床护理学情境教学病例》[J]. 中国高校科技,2021(12):113.

(荐稿人:林珍,成都京东方医院副主任护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2021年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传染病护理学(项目编号:KCSZ2021073)。

作者简介:周香德(1993—),女,硕士,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基础部助教,护师,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临床护理;何旭(1991—),女,学士,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基础部助教,护师,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陈倩(1992—),女,学士,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

猜你喜欢

护理教育教学体系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手术器械摆台图谱在手术室护士培训中的临床应用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浅谈新时期护理教育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