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路径研究

2022-06-11徐凌子赵振岭高晓妹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7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徐凌子 赵振岭 高晓妹

摘  要: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对新时期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文章以省内3所高校研究生调研为基础,结合研究生教育实际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析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向和提升路径,以期对研究生思政工作提供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发展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原因;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1-0094-04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后,对新时期“办什么样的研究生教育和怎样办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很多要求。当前,研究生数量随扩招不断攀升,研究生思政工作质量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改进。结合当前研究生特点和研究生思想状况,分析当前研究生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践方案,对进一步开展研究生思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本文采用座谈调研和调查问卷两种方式,以研究生思政工作中理论学习、思政教育方式、思政队伍建设、导学关系等核心指标为调研内容,对3所高校在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本次调研共回收2170份问卷,调研样本的结构:男生39.3%,女生60.7%;博士6.5%,硕士93.5%;学术型53.1%,专业型46.9%。

1. 理论学习充足,但学习深度还不够。本次调研发现,69.5%的研究生能够了解最新的政治理论学习内容,能够关注国家、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但相对来说研究生更加注重专业课的学习;68.3%的研究生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对理论学习更为重要;89%的研究生认为学校在对研究生进行评价时,更多强调学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这也是导致研究生群体整体政治理论学习较为弱化的原因之一。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时,65.8%的同学都是靠党日活动、团日活动学习;70.3%的研究生在学习时选择的理论学习是以文件学习为主,学习研讨不是特别充分,政治理论学习的深度不够。从理论学习的方式来说,80.6%以会议形式集中学习,开展实践学习和其他形式的学习较少,学习形式的创新性还不足,学习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2. 思政工作有效,但方式较为滞后。通过调研发现,64.7%的研究生认同學校/学院开展各项思政教育措施是有效的,认为新生入学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入党动机教育等教育能够对自己产生影响,但对于开展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方式,50.8%的学生认为较为滞后,认为当前所在学校/学院开展的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内容都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不能完全符合研究生个性化需求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变化。学校/学院在下一步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结合研究生的特点,开展更有成效的思政教育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3. 思政队伍工作有力,但育人成效还需进一步提升。通过调研发现,77.7%研究生辅导员近半年与研究生谈心谈话次数达6次及以上,67.9%的研究生认为研究生辅导员能够积极关注所在班级的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85.6%的研究生有专门的研究生辅导员负责研究生的日常管理,总体来说各高校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较为齐全,能够在研究生管理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但调研也发现,78.6%的研究生认为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更多的是事务管理员,仅有10.3%的研究生认为辅导员是自己的朋友和人生导师。相对本科生,研究生因为培养方式、学习方式等原因,很难进行集中管理,他们大多时间都在导师的安排下进行科研训练和实验学习,这也对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开展思政教育提出了很多挑战。

4. 导学共进氛围较好,但导学思政理念不够深入。通过调研发现,40.3%的研究生对目前的导学关系非常满意,48.2%的研究生对导学关系比较满意,大多数研究生的导学关系总体比较和谐;75.6%的研究生每周得到导师指导时间10小时以上,65.9%的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频率在每周2次以上。导师作为与研究生相处最密切、对研究生产生较大影响的群体,导师与研究生保持和谐师生关系对于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既要做研究生的学业导师又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要把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1]。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仅有23.2%的研究生会与导师探讨除科研以外的思想、生活等内容,15.1%的研究生导师会主动对研究生开展思政教育。可见,研究生导师更多是在科研、论文方面进行指导,导学思政育人理念还不够深入人心。

二、研究生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程度不够。研究生相对本科生,科研任务、实验任务都较重,同时,研究生培养模式、学习方式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很多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较短,大量时间在实验室、图书馆等地方分散学习,集中学习时间较少。因此,开展专门的理论学习难度较大,加上很多高校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时,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要求不高甚至没有要求,研究生对理论学习更加忽视。就目前各高校而言,一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相对专业课程课时较少,思政课学习效果逊于专业课,且大多只在研究生一年级开展思政课学习;二是大多数研究生对于政治理论学习还停留在获得学分、入党等层面,没有真正深入地理解政治理论的内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2. 研究生思政队伍建设不足,角色定位不够清晰。目前,部分高校在研究生思政队伍建设方面还较薄弱,认为研究生已是成年人不需要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校在研究生思政队伍的设置中没有设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仅依托科研部门设置一些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很多学院的研究生管理职责由学院学科秘书兼任或本科辅导员兼任。部分设置研究生辅导员的高校,研究生辅导员承担大量学生的论文开题、答辩等事务,大多时间在处理研究生入学、注册、资助等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很难开展细致的研究生思政工作。同时,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存在很多职责不清、工作边界模糊等情况。

3. 导师的立德树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师作为研究生成长的一支重要力量,研究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目前来说,很多导师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科研而忽视思政教育的现象,不能在科研探讨、学术指导和论文指导过程中加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理论学習和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指导。部分导师在科研创新方面具有较高造诣,但在学生思政教育方面没有研究,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不清楚如何开展德育。再加上,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与辅导员交流较少,甚至有部分导师认为思政教育是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应与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分工,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立德树人成效发挥较差。

三、研究生思政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 研究生思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很多高校对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重视不够,认为研究生大多已成年,思想、性格、观念等基本都已成型,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可较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再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不大。因而,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没有结合研究生的特点开展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评价体系的设计中,很多高校/学院只考虑到研究生培养方式、学习方式、学位类型的差异,导致研究生的评价体系单一强调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忽视了德育的发展,没有形成一个兼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重科研轻育人的现象。

2. 研究生思政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目前,部分高校/学院没有设置专门的研究生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体系、制度和办法,院系在研究生管理过程中没有设置专职人员,简单将研究生统一纳入学校/学院“大学工”体系中。学校层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宏观指导、计划、监督、考核等职能发挥还不够,部分存在研究生管理职责不清、定位不清、管理边界不清的问题。很多学校学生思政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都是围绕本科生开展,对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支持不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资助工作、就业工作等一系列思政相关工作都纳入学校统一的管理当中,忽略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的针对性。

3. 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不足。目前,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大体包括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导师和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只有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有力,才能保证研究生思政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会议的召开、国家各类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和力量都在不断充实,但现有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随数量不断攀升的要求,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很多高校的研究生辅导员身份界定、职业发展、评聘考核等都缺乏制度支撑,思政队伍的管理水平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研究生辅导员工作与导师育人工作协同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也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4. 研究生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研究生相对本科生来说有其自身特点,研究生年龄偏大、较为成熟,由于学科性质、学位类型、培养模式等不同,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很难进行统一安排、统一教育。同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般除了普通课程学习外,还存在大量的科研任务和实验活动等,有的还存在联合培养等复杂情况。因此,在开展研究生思政教育中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的成熟性和分散性,结合研究生培养实际,要在实验、课堂、科研训练、学术活动中开展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方式上,不能完全依赖灌输式教育,要更多地站在与研究生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启发式教育。

四、研究生思政工作优化路径

1. 完善研究生思政工作体制机制。新时代,要实现研究生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完善研究生思政工作体制机制,要明确研究生思政工作绝不是靠辅导员、导师单方面能够实现的,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提升研究生思政工作质量的第一步就是要完善研究生思政工作体制机制,树立“大思政”格局,把研究生思政工作各体系、各环节都纳入研究生“三全育人”体系中。明确研工部、学院、辅导员、导师、学科秘书等各育人主体职责,构建“学校—研工部—学院—导师/辅导员—研究生”协同联动的大思政格局[2]。同时,培养研究生的高校要转变“大学工”的思维模式,不能简单地把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与本科生混为一谈,要结合研究生班级概念弱化和分散性的特点,开展更加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学校资助、就业、心理、团委等部门在工作中要充分结合研究生教育实际和研究生特点,设计更符合研究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协同育人合力。

2. 动态调整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独依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需要结合研究生教育实际,动态调整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研究生思政教育与本科生思政教育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存在巨大的差异,研究生思政教育要更多地结合研究生所面临的恋爱、婚姻、就业、科研、学术等实际问题,在入学教育、日常教育、毕业答辩等过程中开展,避免与本科思政教育的同质化。同时,在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注意结合研究生培养实际,丰富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挖掘研究生党团组织、科研团队、社会实践、田野调查等活动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增强隐性教育。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注重研究生课程体系、大纲等的建设,挖掘不同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因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教育教学中。

3. 配齐建强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的配齐建强是开展好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重要前提,就目前各高校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现状而言,主要是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3]。研究生辅导员是开展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重要力量,各高校在推进过程中首先是要配齐,要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以1:200配备到位。在配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工作实际加强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在研究生辅导员选聘过程中,可考虑把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纳入队伍中,提高队伍的总体素质。在培养过程中,鼓励研究生辅导员结合研究生思政工作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和工作启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升育人成效。在考核过程中,要区别本科辅导员,着重增加一些学术、实验、与导师协同育人成效等方面的考核内容,形成涵盖学术科研,“辅”“导”协同育人等指标的特色考核体系。

4. 发挥研究生朋辈教育作用。研究生不仅是思政教育的客体,更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主体,在开展研究生思政工作当中,要充分发挥研究生朋辈力量。“典型”是最好的教科書,要在研究生中选树一批典型,培养一批研究生干部,发挥研究生党员的作用。结合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把研究生的党支部建在课题组上,建在教研室中,建在实验室上,发挥党支部对教研、学术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研究生会、研究生社团等群团组织建设,发挥群团组织在团结、联系、教育研究生方面的优势[4]。结合研究生教育特点,开展蕴理论教育与科研交流,融思想交流于实践教学等活动,把思想引领、价值引导这些无形内容融入研究生常开展的学术型活动中,既丰富内容又丰富厚度。要加强研究生骨干的培养,鼓励研究生以学生班干、社会骨干、助管等形式参与到研究生管理过程中,引导他们在参与研究生育人工作中形成“教育—反思—教育”的朋辈教育体系。

5. 构建完善、有效的研究生评价体系。目前大部分高校运行的研究生评价体系都在较大程度上强调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论文水平,没有完全打破“五唯”桎梏。要想发挥评价体系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要把研究生德育元素纳入其中,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多元评价体系和方式。要构建完善、有效的研究生评价体系,从制度设计、内容设计、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着手。在设计时既要考虑研究生培养实际有科研导向,又要注重德育元素有育人导向,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学习方式、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制订侧重不同的评价方式,形成自评、互评、导师/辅导员评价、学院评价和学校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评价结果应用时也要注意真正发挥评价体系的育人导向和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实现研究生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5]。

参考文献:

[1] 刘姗,曾令超.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推进路径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1-15.

[2] 冯刚. 提升质量务求实效扎实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4-7.

[3] 吴爱军,朱华. 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18(08):82-85.

[4] 教育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意见[EB/OL].(2020-09-23). 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00923/ 0943321224560.shtml.

[5] 刘志,侯振中.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意义、瓶颈及挑战[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01):130-134.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9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ztsjh2019-8-23);安徽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20年立项课题“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课题编号:2020xszh12)。

作者简介:徐凌子(1992—),女,硕士,安徽医科大学研工部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赵振岭(1987—),男,硕士,合肥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晓妹(1979—),女,硕士,安徽医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