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探析

2022-06-11李梦瑶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7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力量源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其余各部分的根本旨归,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于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渗透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品格、政治担当和价值追求。新时代弘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必须立足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政治建设提升党性修养,以思想建设砥砺赤诚忠心,以作风建设锤炼优良品格,以群众路线塑造为民形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1-0070-0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四个部分逻辑贯通、相辅相成、意蕴深远。其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作为压轴部分,是其余各部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是有机统一、高度契合的精神整体。现阶段厘清“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脉络,从而探索其传承路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价值。

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忠诚固于血脉,将人民刻于心间。“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起就具备的优秀品格,不仅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探求理论原点,还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基因,最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成为其与生俱来的精神血脉。

(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忠诚观形成于经典作家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党员的忠诚始终高度重视,并多次论述忠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领导核心,这其中就蕴含着工人阶级必须忠诚于党的思想。列宁将忠诚看作共产党员的必备品格,提出“党员的忠诚是我们实行和保持我们最严格的纪律的基本条件”[2]。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唯物史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将人民群众的地位提高到历史创造者的地位,且决定着社会变革。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歷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在清醒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从而将为人民谋利益融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基因,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对党忠诚以及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形成“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精神,并将其寓于建党、兴党、强党的全部实践中。

(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弘扬

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成为涵养“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的沃土。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忠诚、民本的政治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具有思想一致性和精神相洽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才得以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

中国传统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忠诚观念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强调君臣双向忠诚,孔子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强调臣对君单向忠诚,《荀子·臣道》指出:“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这两类忠诚仅仅强调对君主的服从,而没有最终落脚到人民上,因此,中国传统忠诚观生根于封建社会,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只有摈弃封建社会忠诚观的局限性,才得以造就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观。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由来已久。《尚书·五子之歌》提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主张“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孔子倡导“富民、教民”。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政、民本的思想,将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人民观。

(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吸收借鉴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在赓续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得以形成,又在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实践中得以检验其科学性、真理性、先进性。纵观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其兴衰成败饱含经验教训。

以苏联共产党为例,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进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新经济政策”,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对苏共的信任和拥护程度也随之提升。而其后苏共领导人均带有不同程度的个人专断色彩,导致党员只对苏共负责,却不对人民负责;只听取上级意见,却忽视群众意见。此时苏共虽然唱响“对党忠诚”论调,但“忠诚”的对象只是最高领导者,人民性趋于衰弱直至消逝。而从勃列日涅夫开始,逐渐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以至于人民群众对苏共的感情完全流失掉了。这些经验教训为我们党在新时代统一“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提供了思想镜鉴。

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的历史脉络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各个历史阶段上,用热血和生命践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精神,凭借对党的赤诚之心,以推进党的事业发展,不负人民。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求解放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经受列强入侵的深重苦难,陷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窘境,急需新型政党带领人民实现解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将人民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致力于为人民求解放,为党员树立起思想和行为的圭臬。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明确提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致力于为人民解放而奋斗。为了做到“不负人民”,1939年陈云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中指出:“每个党员必须对于民族、对于革命、对于本阶级、对于党,表示无限的忠诚,把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革命的、本阶级的和党的利益。”[5]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挽救人民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人民解放成为现实。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当家作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人民民主逐步成为现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就对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了艰辛探索。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6]这一论述为将来的共同纲领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具体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7]《共同纲领》中将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为国体、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为政体,是实现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体现。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人民谋富裕

邓小平充分继承“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精神,认识到“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7]。因此,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经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为人民谋富裕,深刻认识到当下的贫穷境况无法最终实现建设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事实证明,必须提高经济建设在具体建设中的中心地位,使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向着全面小康的美好前景不懈奋斗,才能在人民群众中获得极高威望,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取得了巨大成果。習近平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贯彻到为人民谋幸福的各项具体实践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9]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忠诚性,并在多个场合加以论述,强调对党忠诚必须一以贯之。当前,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0]。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落实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擘画蓝图,始终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的传承路径

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党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无论是庆祝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的九个“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还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十个方面宝贵历史经验,均以“党的领导”开始,以“党的建设”结尾,这是我们未来继续成功需要把握的重点所在。新时代发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必须以此为借鉴和遵循,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一)以政治建设提升党性修养

坚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只有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明,才能保障党组织团结一致,在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基础上高效率完成党的政治任务。完善党纪法规,强化纪律意识,才能避免党组织丧失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出现无组织的一盘散沙乱象,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最终实现党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

坚持把准政治方向,对党和人民忠诚。新时代党员干部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锤炼坚强党性,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着力从政治上防范和化解违背党的初心使命、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的危险,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始终做到政治方向不偏、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

(二)以思想建设砥砺赤诚忠心

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砥砺党员干部赤诚忠心。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一切困难挑战的精神力量,正是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也是对党忠诚的牢靠基础。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真理性,才能“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1]。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忠诚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对解决好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问题极为关键。在庆祝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明伟大建党精神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契机。未来必须致力于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宣传教育,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感悟“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伟力。

(三)以作风建设锤炼优良品格

作风建设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关键。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是关系民心向背的关键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根本立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作风,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作风,必须坚定不移地摈弃。洗涤党内不良作风,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拉近党与人民的距离,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用最终成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意志,感受到党心民心的同频共振。

作风建设必须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支撑。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清醒认识到“四风”严重侵害党的肌体健康,亟须增强党自我净化的能力。基于此,党切实加强对反腐败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全面反腐的基础上,制定精准反腐方略,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來制约和监督党员干部的权力行使,通过不懈抓作风建设,突破了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难点问题。

(四)以群众路线塑造为民形象

一切为了群众,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正确总结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愿望、新需求。新时代共产党员要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人民,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坚定不移跟党走,不负人民新期待,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伟大业绩。

一切依靠群众,紧紧依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行走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必须牢记脱离群众是党执政最大的风险,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凝聚起全体人民的磅礴伟力,继续紧紧依靠人民实现新的发展。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奋斗成就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蓝图已经开始绘就,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从党的光辉历程中深刻领悟“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伟力;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进行锤炼和塑造;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在党的光明前景中坚定发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意蕴。以发愤图强的精神状态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姿态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02).

[2]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5]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41.

[6] 毛泽东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7]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

[8] 邓小平文选: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0]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76.

[1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1).

(荐稿人:刘先春,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简介:李梦瑶(1998—),女,硕士在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思考
唯物史观视域中“伟大建党精神”四重维度探析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