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路径探析

2022-06-11姜兴睿穆旭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7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三全育人大学生

姜兴睿 穆旭

摘  要:“三全育人”工作理念为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提供了新的科学视阈,通过探究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主体逻辑、方法逻辑和视角逻辑,系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还存在全员参与的凸显性有待强化、全过程贯穿的设计性有待细化、全方位融合的系统性有待优化等现实问题。文章从“三全育人”视角着力统筹三大主体,遵循三大规律,布局三大阵地,实现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精准培育、协同培育和创新培育。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1-0009-04

随着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用户的重要使用群体。当前各类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面对冗杂的思想和理念,大学生群体往往会无所适从,这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2017年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总体目标中指出,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列为具体指标之一,进一步揭示出“三全育人”与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在“三全育人”视角下探析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路径,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一、“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基本逻辑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主体逻辑

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中心主体为大学生,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素养培育的主要对象。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大学生是具有主体特征的年轻群体,是个体化、个性化的存在,要培育其网络素养,就一定要尊重其主体地位,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进行分类施策,更好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网络素养培育工作中占据主动权。高校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中的校内教育主体,家庭及社会则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中的校外教育主体。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除了将大学生作为中心主体外,还应考虑到高校、家庭及社会各类主体的教育力量,凝聚育人合力。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方法逻辑

网络素养是新时代互联网快速发展下衍生出的新素养含义,不仅局限于对网络信息的获取,还包括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处理,客观看待网络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首先要了解并掌握互联网知识,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判断,传播积极网络信息,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育工作要通过精准化、协同化、创新化的方式开展。首先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精准化,精准的特征主要有针对性、精确性,运用精准的培养理念,秉持科学的态度和踏实的作风,选择精准的培育方法,点对点、面对面,精准解决面临的真问题、真困惑,用更高的要求和更优的质量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其次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协同化,通过构建合力的培养组织架构,有效整合各类主体,完善网络素养培育机制,实现协同发展,使网络素养教育延伸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最后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创新化,新时代大学生已形成多元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传统的培育方法很难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较难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创新培育理念和培育方法,促使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起到正向的教育作用。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视角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具体表述了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间的内在联系,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应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三全育人”的视角开展培养教育工作。

“全员育人”是指各类教育主体都要参与到培育中心主体的工作中,发挥各类教育主体的知识优势、身份优势和经历优势,重点强调从上至下、从校内到校外、从校内领导教师到校外家长及社会的所有主体都需积极参与到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工作中,凝聚全员育人合力[3]。

“全过程育人”则是将培育工作贯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过程,从入学前到入学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毕业前到毕业后,首尾衔接,紧密服务育人目标,做到网络素养培育贯穿全过程和各环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全方位育人”则体现出培育领域和要素的全面,将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融入育人的各方面,落实到育人的各环节,从学习到生活、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使大学生提升自身网络素养,真正将网络素养培育入脑入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4]。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现实省思

(一)全员参与的凸显性有待强化

一方面,从“全员育人”的教育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校外主体存在参与度不够的问题,例如有些家庭教育主体在培育工作中缺位、社会层面对大学生网络素质培育工作不够重视等。通常来讲,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家庭是培育学生优良品格和良好素质的教育主体。但很多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未重视网络素养上的相关教育,甚至部分家长存在网络素养較差的情况,并没有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网络素养氛围。另一方面,从“全员育人”的组织机制来看,尽管育人理念已在高校中达成共识,但校内教育主体在培育工作的落实上仍存在部分问题,如大学生网络素质培育制度缺失、具体培育工作落实不到位等。开展好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的前提是有完备和专业的教师队伍,不仅需要思政人员的参与,还需要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类群体的参与才能形成合力。目前,部分高校网络素养培育工作主要由党委宣传部及学工处(部)负责,最终主要是辅导员进行落实,尚未形成各部门、各岗位全员参与的组织架构。另外,还有部分岗位人员存在培育意识不强的情况,教育能力和自身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全过程贯穿的设计性有待细化

首先,从“全过程育人”的培育本质上分析,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属性,需要将大学生作为人的本质交还给大学生。所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并不是单独的几个点,而应是将点连接成线、构建成面的过程。应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根据其成长发育的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网络素养培育内容,层层递进地起到网络育人的效果[5]。其次,从“全过程育人”的培育链条上分析,当前大多数高校开展网络素养培育工作的重点时期一般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并未将培育工作贯穿至大学生毕业离校之后,另外对大学生学前网络素养普查的工作仍有待加强,并不了解各学生具体的网络素养情况,单纯流于形式地开展教育工作,对重点个体的跟踪不足。最后,从“全过程育人”的培育受众角度分析,部分高校存在对待本科生及研究生重视程度不同的问题,忽视研究生群体的受教育需求。实际上就现实情况看,研究生群体是使用网络及发布网络学术信息的主力军,高校科研进展也主要靠研究生群体进行具体推动,因此面对研究生群体开展更为具体的网络素养培育工作尤为重要。

(三)全方位融合的系统性有待优化

一是“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目前高校中网络素养培育以单向灌输为主,如观看视频、学习网课等,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虽然很多高校都建设了网络素养培育平台,要求学生定期登录学习,但很多学生常常只是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存在播放视频但不学习内容的情况,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6]。二是“全方位育人”的阵地有待巩固。当下网络素养培育主要阵地还是在课堂,并未拓展至宿舍、支部及生活、实践等其他阵地,部分教师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网络教育方式,很难达到良好的培育效果。另外,校内各学院、院内各年级之间还存在着缺少互动交流的情况。三是“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还需完善。大学生网络素质培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重点工程,构建更为完善的培育格局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先决条件。当前各类网络宣传渠道缺少协同,联动效果较差,全方位融合的格局并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提升自身网络素养的主观能动性。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统筹三大主体,构建全员精准培育体系

第一,凝聚教育主体力量,共担全员精准培育使命。根据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主体逻辑分析,要充分尊重大学生中心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鼓励学生自主提升网络素养。另外,高校作为校内教育主体,家庭和社会作为校外教育主体,应共同围绕大学生中心主体做好网络素养培育工作。对于高校教育主体,要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的网络素养培育教师队伍,科学制订培育方案。对于家庭教育主体,要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的主动性,使其真正意识到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的重要性,为孩子做好表率。对于社会教育主体,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大学生处在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其网络素养也自然会不断提高。第二,构建科学工作机制,促进全员精准培育实施。教育主管单位要将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整体规划,使各领域、各类型、各水平的体制机制之间形成联动效应。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核心教育主体,要将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效果作为人才培养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的评价指标,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构建联合培育机制,科学设计全员精准培育的职责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7]。第三,开展系统业务培训,提升全员精准培育能力。全面提升从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专业教师要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发挥其在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作用;辅导员及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培训,围绕不同网络素养水平的学生群体,进行更为精准地培育;其他岗位的教师要重视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为推进整体网络素质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遵循三大规律,构建全过程协同培育体系

第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树立全过程协同培育理念。《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5—2025年)》特别强调“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核心力量,相关部门将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协同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网络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获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信息,传播积极的网络信息;另一方面强化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的引导,将价值观念培养和技能素质培养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养成网络自律习惯,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梳理全过程协同培育链条。聚焦学生成长,实现教育对象和教育时期的全过程协同培育。教育对象全过程协同培育是指除了关注新生年级外,还要关心高年级及毕业年级的网络素养培育情况,实现网络素养知识的全覆盖。教育时期全过程协同培育指将培育工作融入学生在校的整个周期,整体推进各年级的网络素养培育工作,使其像链条一样衔接,提升培育系统的综合效能。第三,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体现全过程协同培育差异。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新形势下网络知识已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高校的主要责任之一也是教书育人,在开展网络素养培育工作时,不仅要关注普遍性,还要突出特殊性,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8]。考虑不同类型高校、学院的学生背景和学习能力,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侧重地开展协同培育工作,进一步提升全过程协同培育的效率。此外,围绕一些曾出现过严重网络问题、受到网络伤害的学生,更应提升其网络防范意识,长期跟踪、定期关注。

(三)布局三大阵地,构建全方位创新培育体系

第一,完善课程体系,打牢全方位创新培育基础。要将教学作为主要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要涵盖网络素养培育课程,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针对全校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使各层次、各阶段的学生根据其实际需要进行选修。对于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将网络素养培育课程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对非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也要开设一定课时的以网络素养教育为主题的必学课程。另外,还要在单向灌输讲授的基础上,增加互动性、参与感较强的形式新颖的教学培育方法,提高大学生参与网络素养培育课程的积极性[9]。第二,推进实践育人,开展全方位创新培育活动。大学生是敢于创新、善于尝试的时代新人,更加喜欢形式新颖和具有内涵的实践活动。可从实践育人的角度出发,创新网络素养培育渠道,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悟。一方面学校网络管理部门及学生工作部门等单位要共同组织开展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实践活动,形成系列化、规模化。另一方面还需要使学生组织及学生社团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将网络素养培育内容融入学生的第二课堂,用更加有趣的形式和更易接受的方式将内容传递给学生,提高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10]。第三,净化网络环境,宣传全方位创新培育理念。政府相关部门应联合高校做好网络信息监管工作,为大学生创造干净文明的网络环境。由于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所以还应将网络素养培育内容在各类平台发布,如开设专题网站、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建立宣传矩阵,通过抖音等热门视频平台编制发布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视频,将网络素养培育场域进行扩充和拓展。此外,还需加强网络上的互动和交流,方便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其文明用网、绿色上网的主动性,树立健康的网络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07-13(01).

[3] 熊晓梅. 坚持立德树人 实现“三全育人”[N]. 光明日报,2019-02-14(06).

[4] 李爽,何歆怡.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与思考[J]. 开放教育研究,2022,28(01):62-74.

[5] 聂慧. 以“互联网+”思维创新“三全育人”方法与实践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21(18):7-9.

[6] 梁丽.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融合式课程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1):79-81.

[7] 李夢莹. 大学生网络素养及其提升路径研究[J]. 江苏高教,2019(12):134-137.

[8] 李洪波,董秀娜. 协同·贯通·融合: 构建一体化“三全育人”新格局[J]. 中国高等教育,2021(21):36-38.

[9] 郑晓娜,翟文豹. 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9-63.

[10] 叶定剑.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核心构成及教育路径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7(01):97-100.

(荐稿人:汪育文,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姜兴睿(1996—),男,硕士,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穆旭(1994—),男,硕士,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三全育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